前文提及家长应让孩子认识推广销售策略,我个人便喜欢与儿子在超市一同购物,能寓“工作”于学习。譬如说,我偶尔会给儿子一份购物清单,儿子便负责推着购物车挑选商品,借此好让他一尝自己作主的滋味,而我则从旁观察。事实证明,儿子确实一次比一次进步,甚至经常在挑选商品时跟我说:“这货品的价格比上周贵了呢!”足见购物经验是要靠积累的。
在日常消费中,哪些地方是需要大人和小朋友都要倍加留意得呢?此外,到底如何才能令自己跟孩子一同成为精明的消费者,避免堕入消费陷阱呢?以下五条问题,或可给予读者一点提示。
优惠假象因小失大
问题一 消费纯粹讲求方便?
对忙碌的香港人而言,超市能提供送货服务是一大喜讯,如此一来,不少家庭都会选择集中在超市进行一站式购物。然而,只要细心比较同一产品,如奶粉、尿片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很多时候药房和便利店(街坊小商店)的价钱更低,与超市差距动辄可达数十元,因此货比三家实在是精明消费的不二法门。当然,消费者光顾药房和便利店时也要留意,到底那些廉价货品是否为水货或冒牌货,否则会得不偿失。
问题二 购物需要玩心理?
不少商户为顾客提供购物优惠的同时,爱玩数字游戏,通过一些看似吸引人的定价策略来推高消费额,而超市更是当中的佼佼者。例如之前买罐头汤可以低价换购意粉等。当然,最经典的推广伎俩莫过于储印花换厨具、精品等。每当我看见一众忠实粉丝拿着他们贴满印花的换领表,等待换领礼物时,心里总是慨叹不已,一方面敬佩消费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态度,另一方面慨叹当中有多少是纯粹为换领印花而引发的非必要消费。
问题三 减价货必属佳品?
相信不少父母也会教孩子在购物时多留意减价标签,只要适时运用,便能大大提高手持现金的购买力。然而,某些所谓“劲减”货品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即将到期,或出现某些问题,因此大家必须小心留意卷标数据以及到期日,特别是一些容易变坏的食品。事实上,超市经常会将一些即将到期的食品减价促销,如草莓、蓝莓等时令水果,又或奶制品等,减幅往往高达30%或40%,随时能找到“平、靓、正”之选。
问题四 减价时候多买一点?
超市经常采用一些捆绑式的推销模式,即单买一件以正价发售,如买两件,平均价钱便会相应低一点,这无疑令消费者自然产生“多买便会‘划算’些”的消费欲望。不少日用必需品,如大米、食油等,价钱变化如恒生指数般波动。对消费者而言,这既是必需品,早晚也会用得着的,因而趁着减价多买些也是符合经济原则的。但是,消费者也需要考虑储存的问题,包括这些物品是否适宜长时间储存以及如何安排储存地方等,不然,便会弄巧成拙,变得更麻烦了。
问题五 购物是否因为冲动?
我的儿子近来成为“喜羊羊”故事的忠实粉丝,他花了不少的零用钱在相关的读物上。还记得当初他在便利店看到新出版的故事书时,二话不说嚷着要买,纵使我建议可前往书局并享用购物折扣优惠,他也不愿等待。由于他是用自己的零用钱付款购物,我也要尊重他的主权。日子久了,经过多番解释和讨论,儿子也逐渐明白父母的用意,便欣然遵从。
停一停、想一想、算一算
我自幼对购物比价感兴趣,或许是享受通过节省零钱而获得的满足感。事实上,对于一些已掌握基本数学运算的孩子,父母大可教他们在购物前作简单的计算。例如,在超市里,同一牌子的五公斤食用米(50元)和八公斤食用米(75元)同时减价,到底哪一款较“划算”呢?只要计算出每公斤的价钱,便不难知道八公斤食用米相对较为便宜。
“比价”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能让消费者在每次购物前先停一停,想一想,多看一两间商户的价格,比较后再决定。这习惯不但令所做的决定更客观理性,同时有机会“冷却”原先的消费欲望,相信对于一些有冲动消费倾向的人士会有一定的帮助。其实冲动消费的问题不仅仅在孩子的世界时有发生,我认识不少成年朋友,消费购物也是随心所欲,对价格高低也显得不大在意,反正就是负担得起。然而,这样的消费模式实在不是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模拟超市购物清单
姓名:陈小文
〇薯片
〇可乐
〇保鲜纸
〇喜羊羊笔袋
〇鲜奶
〇雪糕
〇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