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48476900000021

第21章 重视素质教育,引导做人观念(6)

孩子良好的行为在得到不断夸奖时,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而形成习惯。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就不想夸奖。孩子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的心里就不会增加印象,良好的行为就会慢慢停止。

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这时父母着急了,训他,骂他,甚至打他。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们往往对这些行为的印象更深。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变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它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研究表明,当孩子进入少年时代,这种夸奖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在孩子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反抗父母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方法,父母应该明确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爱、高兴、生气等,是孩子独有的,父母往往对此鞭长莫及。孩子感到高兴或生气,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但孩子的行为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自己也能控制。因此,父母虽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施加极大的影响。

对孩子的夸奖,针对的应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情感。

父母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是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来的。那些说不清楚的行为,父母无法施加影响,也无法去加以控制。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哪些行为是说不清楚的行为呢?

比如:“这孩子尽做些令人最头疼的事情”,“这孩子爱欺负人”,“这孩子不负责任”等。

哪些行为是具体的行为呢?

比如:“他打了别人的小孩”,“他在墙上画了一只猫”等。

我们应该明白:夸奖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情感。应该夸奖具体的行为而不是“说不清楚的行为”。

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夸奖。但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一般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情感方式,一种是物质方式。相比之下,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于这种方式父母千万不要吝啬。

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等等。这种方式不可滥用。

不要回避孩子的尴尬问题

父母为了回避孩子的要求,常说的话有“回头再说”,或是“过几天再给你买”等几种类型。这给了孩子一种期待感。这是一种等着孩子忘记的战术。实际上这种“欺骗”反复搞几次之后,就有可能妨碍培养孩子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欲求说“回头再说”,是敷衍了事,同时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要求的合理性进行逻辑性思考的机会。在这一点上,欧美国家的父母,虽然有时与孩子坚决对立,但常常能从道理上彻底说清孩子的要求为什么不行。

然而,在我国,家长习惯于首先把父母与子女的绝对信赖关系放在第一位,以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去解决,来代替彻底解决问题。这样,大人对孩子就不用费力去讲道理了。但实际上,这么做的效果很不好。

乍一看起来,“回头再说”在当时是回避对立的好方法。但是即使大人与孩子产生一时的对立,也需要时间说明不满足孩子要求的理由。只有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和判断能力,才能将其培养成独立行走的孩子。

孩子好奇心强,常会向父母提问,当问到一些父母难以回答或不想回答的问题时,这些父母经常表现出困惑。

在此情况下,父母往往可能以“孩子不需要知道这样的事情”为理由阻止或无视孩子的提问。当自己的提问一开始就被拒绝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了,这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伤害。

有了被父母拒绝的经历,孩子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就可能躲避类似的遭遇。即不再向父母提问,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当然也不是一两次体验就简单地变成这样。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断淡化,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遭到破坏,甚至会导致断绝关系。为了不造成如此结果,父母必须接纳孩子。即使对于难以回答的提问,也要对其提问表示理解和关心。在此基础上,向孩子解释说“现在难以回答,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这样孩子也会理解的。

在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中,最难回答的恐怕是与性有关的问题了:“我是从哪里来的?”“阿姨为什么有个大肚皮?”“妈妈,你的裤子上为什么有血?”“什么是爱情?”……

面对儿童提出的这些提问,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很尴尬,不少家长会支吾搪塞、胡编乱造。其实,面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家长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一个无力改变的事实是:孩子和成年人一道面对电视、电影、文学、广告等大众传媒中大量的爱情与性的描述,不论我们对此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当儿童面对这些镜头或文学提出问题时,父母应坦诚地告诉孩子,哪些镜头是爱的表现,哪些行为是孩子这个年龄所不应该学习模仿的。在这种场合,父母虚张声势的诋毁和矫饰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个孩子说他父亲很“虚伪”,有一次电视上出现男女接吻的镜头,他父亲狠狠地骂了句“真脏”,连忙用罩布遮住屏幕,但孩子发现,父亲在遮屏幕时,又偷看了一眼那镜头!这样的教育非常失败。

儿童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特殊考虑,他们认为问这类问题同问其他问题一样是十分正常、自然、得体的,他们并不会感到羞愧或尴尬。所以每当孩子问这类问题时,家长不应该制止孩子或表现得惊恐不安;也不应该躲躲闪闪,胡编乱造,或者岔开话题,避而不答,或者说“等你长大后就自然会知道的”;更不应该用批评、训斥、禁止来代替回答。因为这些做法都只能使孩子对性问题更加好奇和更加注意,以致过早发生兴趣。家长回答孩子时,应泰然自若,这对教育孩子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对性问题的健康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