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好性格成就好孩子
48477400000013

第13章 好习惯成就好孩子(2)

孩子只有希望参与,才可能取得参与的成果。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敢于让他接受再一次的失败,再进行下一次的参与。有这样的决心,你还怕孩子不积极参与吗?

让孩子爱上劳动

父母箴言

越来越的父母已经意识到让孩子劳动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劳动,由此也让孩子对劳动没有兴趣。有句话说得很经典:“不让孩子劳动并不是爱孩子!”希望父母们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劳动。

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让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孩子从小就能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孩子动手做事的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也非常有帮助。

越来越多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全家就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得到了来自祖辈、父辈的过多呵护,也就造成了他们与家务劳动无缘的局面。

父母要知道,适时的劳动体验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快乐。现在的孩子虽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很枯燥,而家务劳动却能从另一个侧面使孩子得到放松。当孩子感到学习枯燥的时候,通过劳动可以获得新的兴奋点;在学习紧张之余,孩子可以在做家务中找到难得的轻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许能够通过劳动突发灵感;当他们在学校碰到不愉快时,则可以在和父母一起的劳动中寻找到快乐之源。这些都是孩子在别的地方无法寻到的发泄缺口。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作为家中的一分子,他有责任做一些家务;作为社会上的一员,他有义务服务社会。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孩子为家人做事的良好意识,又可以培养他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起劳动的观念,帮助孩子体验家务劳动的快乐,让孩子对劳动发生兴趣,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激发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他的年龄小,劳动的目的性也不强,所以有时难免会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的感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想办法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了。

父母可以通过在做家务的时候增加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跟孩子比赛谁把桌子擦得比较干净,谁在洗衣服时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通过这种游戏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

2.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年龄的特点以及身体的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比如整理报纸、擦桌子、洗一些自己的小东西等简单的劳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洗碗、刷鞋子等家务事,还可以让他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

在家里,父母要给孩子安排一些明确的任务。每天写完作业之后,都要让孩子认真地去完成这些家务事。久而久之,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事,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尽了一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会给他带来满足感。

3.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孩子最喜欢和大人一起做事情,比如,当妈妈在择菜做饭或是收叠衣物的时候,他也会在一旁帮忙;当爸爸在打扫房间、整理花木的时候,他也会拿起小铁掀;当全家人在节日里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他也会团起小面团。这些都说明,孩子是乐于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时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劳动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时候,父母要注意用自己对劳动的热情去感染孩子。要知道,用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比口头的说教更能起到作用。

4.快乐体验劳动成果

当孩子完成了一项劳动的时候,父母要及时予以总结孩子劳动的成果体现在哪里,比如当孩子将自己的袜子洗干净的时候,父母可以说:不错,下次你可以穿上自己洗干净的袜子了!又如孩子将家里的桌椅、茶几擦干净时,父母可以说:你瞧!我们宝贝的劳动让家里变干净了!孩子就能从中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5.对孩子的劳动给与表扬和鼓励

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劳动是一种正面的强化。要知道,孩子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大人的承认和肯定,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这种劳动积极性。有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候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不能批评、呵斥,而是应该在表扬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要求。

对孩子家务劳动的鼓励,应当以精神鼓励为主,当然也不排斥物质方面的奖励。毕竟,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是一本有趣的书,这些都会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但是,父母也应当注意,在孩子劳动之前,不要许诺给孩子物质奖励,这样的奖励应该放在孩子经过努力并且比较好地完成了某项劳动之后,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觉得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才干家务活的,他们对家务劳动的义务感就不会被削弱。

那些一到周末总喜欢一个人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照顾孩子的父母,你不妨试一下让你的孩子一起参加家庭劳动,或许你会发现这样做,不仅你会感到轻松,你的孩子也会感到很快乐。要知道,你的孩子身体已经能够活动自如,手的动作也已经比较灵活了,再加上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好模仿,在你正确的教育下,他们是会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的,而且他们还能从劳动中获得知识、找到快乐。所以,父母不必包下全部的家务劳动,带着你的孩子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是个不错的选择。

果断的性格使孩子更接近成功

父母箴言

父母培养孩子果断的品质,要因孩子的气质性格、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千万不要认为那些成功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就都是适用的。父母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做事果断、有主见的孩子。

一个孩子在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却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剧痛艰难地走到医院。虽然少了一个脚趾,但孩子以短暂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上面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了很深的道理。故事中的孩子果断地舍弃了脚趾,却以短暂的痛苦换取了整个生命。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只有果断地舍弃,才有机会获取更大的利益。

这里还有一个与“果断”相反的笑话。

有一天,三个探险家终于找到了“希望之谷”。传说,只要站在山谷边大喊心中想要的东西,然后往山谷中跳去,就会得到满坑满谷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们三个决定试试。

第一个人希望有个漂亮的女友,因此他大喊“美女!美女!”往下一跳,果真有满坑满谷的美女正等着他去选择……

第二个人喜欢看书,喊了“书!书!”然后,跳到山谷里,也得到了满坑满谷的书……

第三个人平时就优柔寡断,左思右想总是无法决定自己的最爱。一个小时以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觉得还是钞票最有用。于是他走向山谷边,一不小心踢到一颗石头,他骂了一声“shit!”(shit,英语中是“粪便”的意思),不料一个重心不稳就跌下了山谷……

看完这个笑话,你在大笑之后,有没有觉得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很重要?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我们的老祖先也给过我们这样的教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果断是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因缺乏这种优秀品质,在关键时刻迟疑、拖拉、犹豫不决,终致错过成功的大好时机而以失败告终。

很多父母也知道培养孩子果断性格的重要性,但往往还不能明确界定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是优柔寡断,是不是缺少主见。

比如,很多父母都喜欢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可能会回答:“爸爸好,妈妈好!”刚开始,父母听了可能还会很高兴,觉得孩子聪明乖巧,年龄不大就懂得不厚此薄彼。可是久了,父母可能就会发现,对于这样的孩子,当你问他两样东西哪样好时,他也总是回答这个好,那个也好。这其实就是孩子没主见的表现。

那么,做父母的要怎样做,才能改正孩子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养成遇事果断选择,有主见的性格呢?专家给父母们提了以下一些建议。

1.让孩子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孩子跟妈妈一块儿逛超市的时候,总是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妈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这跟父母平时溺爱孩子,什么都由着孩子有关。父母的这种行为使孩子养成了不懂得取舍的习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至少哭闹之后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为什么还要取舍呢?全都要岂不更好?

对于孩子的这种想法,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改变。平时,父母可以经常要求孩子做出唯一性的选择。比如,父母可以拿着苹果和香蕉问孩子吃哪个,并提醒他只能选择一个。对于孩子模棱两可的回答,要提出批评,而如果孩子做出了果断的决定,则要给予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2.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每次和孩子上街的时候,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自己挑选所需的物品。这时孩子会非常高兴,主动性极强.而对于孩子要买的众多物品,父母要提前规定他可以选取的数量,否则以后就不带他出来买东西。这样做,尽管孩子心有不愿,但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果断起来,因为他已知道果断地选择几件,总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强得多。

3.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

给予孩子做决定的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并支持孩子合理的决定。切忌对孩子的生活做出全方位的强制规定。

例如,父母可以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让孩子决定是买变形金刚还是买小汽车?星期天活动的内容,是逛公园还是打电子游戏?

父母这样做可以使孩子觉得自己也有做决定的权利,在这种感觉的作用下,孩子往往就会拿出自己的果断来。

4.引导孩子迅速做出合理的决定

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出决定是鲁莽冲动,而深思熟虑后迟迟不能决断则是优柔寡断,这两种行为是与果断相对立的。父母既要教会孩子仔细思考,审慎地做出选择,又要引导不能决断的孩子尽早做出决定。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有关鲁莽冲动、优柔寡断和坚决果断的故事,让孩子自己说出那种性格好。遇到具体的问题,也要让孩子说出怎样做才是对的,并果断地付诸行动。

5.督促孩子坚持自己的决定

果断的品质还包含着做出决定后把决定贯彻到底的素质,即对孩子毅力方面的要求。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后,与孩子达成口头或书面的协议,规定明确的奖赏与惩罚条款。当然,惩罚条款一定要由孩子自己提出,父母只要觉得合理,就要严格监督孩子执行。

6.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孩子是不会犹豫不决的。帮助孩子克服优柔寡断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什么都能干。

在幼儿园里,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孩子总爱悄悄地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信。而当老师问他:“XX,你知道吗?”他会点点头,但眼睛仍在左顾右盼,顾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

有些孩子过于敏感,凡事都会想很多。在行动之前总是会有长时间的权衡,以他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行为的后果,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欲做还休,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判断力,从而产生不自信的表现。

比如,有个孩子在妈妈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对妈妈说:“妈妈,今天小朋友都去围着老师呢。”“那么你呢?”“我也想,可是已经没有位置了。”“好哦,下次你第一个上去好不好?”“好的。可是别的小朋友也会没有位置的。”

对于这一点,做父母的应该尽快寻找突破口,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千万不要把它归咎于孩子的个性置之不理。父母平时应给孩子较多地鼓励和认可,当孩子犹豫不决或打退堂鼓的时候,告诉孩子:“你会干好的。没问题。爸爸妈妈都相信你!支持你!宝贝,去吧!”这样给孩子打气,孩子一有信心,自然也就不会犹豫不决了。

7.不要对孩子犯冷热病

日常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常会因各种事情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波动。心境好时,对孩子亲近爱怜,关怀备至;心情不好时,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往孩子身上撒气。父母随着自己心情好恶的变化而对孩子忽冷忽热,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不能完全明白。当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事,却受到父母的冷遇或训斥,父母的反复无常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又感到万般委屈,在父母面前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在言行上优柔寡断,遇事六神无主。

作为父母,不管自己的心情好坏、空闲还是忙碌,对孩子都要一如既往,该指导的时候悉心指导,该关心的时候体贴关心,使孩子觉得父母永远爱自己,关心自己,从而给孩子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有了坚强的后盾,往往就会有果断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