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嗨!我最喜欢的常识故事
48478100000017

第17章 俗语故事(1)

俗语是人民大众创造,并在口语中流传的通俗、简练且形象化的语言。它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愿望。了解俗语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同时对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大有裨益。

116

吃醋的由来

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房玄龄,他足智多谋,立下不少丰功伟绩,帮助唐太宗巩固了帝位。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梁王,并且选了几位美女给他做妾,房玄龄知道自己的夫人一定会反对,就婉言拒绝了。

唐太宗知道原委以后就派人去劝说房夫人,并且安排太监送去了“毒酒”,传话说:“如果不答应房玄龄纳妾,就请房夫人一死。”房夫人听后二话没说,拿起“毒酒”一饮而尽。

其实,唐太宗赐给房夫人的并不是毒酒,而是一壶醋,目的就是考验房夫人。唐太宗见房夫人态度如此坚决,而房玄龄也没有纳妾之心,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送美女给房玄龄的事情。

从那以后,“吃醋”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吃醋”一词也用来指那些见到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的人。现在,这个词用得最多的,就是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通常指因第三方而产生的嫉妒。

117

东西的由来

“东”和“西”是两个表示方向的字,而合在一起,就成了物品的俗称。

相传,宋朝时,著名哲学家朱熹以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而著称。有一次,朱熹在一条冷落的巷子里,偶然遇见了精通天文地理的好朋友盛温和。

“盛兄,你提着竹篮子到哪儿去呀?”朱熹笑着问。“我上街买东西去!”“买东西?”朱熹听了,感到莫名其妙,想来想去,还是不明白盛温和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他满脸疑惑地问:“为什么不去买南北呢?”

盛温和听了,“扑哧”一声笑了,说道:“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统称为‘五行’的是指什么?”被盛温和这么一启发,朱熹这才恍然大悟:“哦,金木水火土,‘五行’乃指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这类物品,篮子里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火放进篮子,不是连篮子也要被烧掉?而水,竹篮子打水不是一场空吗?”盛温和笑着点点头。

118

马虎的由来

宋朝时,开封有一个画家,这个画家非常喜欢画虎。

一次,他正在画画,刚画完一只老虎的头,正巧有个朋友慕名拜访,请画家画马。画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老虎头后面添了个马的身体。“你画的是马还是虎?”这个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画家随口答道:“管它呢,是马是虎都可以吧!”请他画马的人听了,吓了一跳,连画也不要,转头走了。

画家把这幅画挂在墙上,得意地对人说:“我这幅画不但能与唐代大画家韩干画的马媲美,也不次于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画的老虎,一张画超过了两位名家。”

他的大儿子看了这幅画,问道:“爹爹,这幅画上面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心地答道:“是马。”他的二儿子见了画,也惊异地问他画的是什么动物,画家又随口答道:“是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两个儿子马、虎不分,终于酿成祸端。

一次,大儿子在城外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成虎射死,赔了不少钱。二儿子在荒野遇上一只猛虎,以为是匹好马,奔上前去想骑“马”,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画家这才后悔不已,他悲痛地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了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随后,一把火把这幅画烧了。

事情传开后,人们便送给画家一个绰号——马虎先生。“马虎”一词也因此而得,意指粗心大意,办事草率。

119

推敲的由来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一次,贾岛作了一首诗,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觉得这一联似乎不确切,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他骑着毛驴,一边吟诵,一边伸出手做推门和敲门两种姿势。他似乎觉得“敲”字比“推”字更为确切。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他骑着毛驴那副自言自语,手舞足蹈的样子,都感到十分惊讶。

就在这时,代理京兆尹的韩愈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簇拥下经过大街。行人和车辆都纷纷回避。贾岛在驴上出神地想着诗句,一会儿推门,一会儿敲门,不知不觉闯进仪仗队中。突然,贾岛觉得他被人拉下了毛驴。他定神一看,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冲撞了京兆尹的仪仗。

贾岛被两个差役带到韩愈的轿子前。韩愈见贾岛是一个和尚,便问:“和尚,你为什么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我写了两句诗,‘推’字和‘敲’字还没有定下来,不知用哪一个好。结果走了神,冒犯了大人,请大人原谅。”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作的诗告诉了韩愈。韩愈看到贾岛是因作诗而冲撞了他的仪仗队,不但没有处罚他,而且很有兴致地和贾岛一起商讨起来。韩愈说:“我看‘敲’字佳。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未闩,也应先敲门以示礼貌。再说,用敲字有益于诗音节的抑扬顿挫。”接着,韩愈就让贾岛和他并马而行,边走边谈。

从此,贾岛和韩愈成了好朋友,贾岛在韩愈的鼓励下还了俗,还曾去考过进士,由于出身卑微,未被录取。但“推敲”两字,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反复修改、字斟句酌的一则佳话。

后来,“推敲”被用来形容反复研究措辞、斟酌字句,又引申为对某一情状、思想意图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120

鸡肋的由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进军汉中。刘备凭险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士卒伤亡甚多,进退两难。

一天,厨师给将士们送来鸡汤。同时,曹操向军中下达了当晚的口令“鸡肋”。全军上下都不明白这一口令是什么意思,只有主簿杨修忙着收拾行装,做撤军的准备。

有人惊奇地问杨修:“你怎么知道魏王要退兵?”杨修回答说:“鸡的肋骨,丢掉觉得可惜,拿来吃,又没有肉。现在我们攻打汉中正是如此。我从‘鸡肋’这个口令知道魏王要退兵了。”这年5月,曹操果然引军退回长安。

后来,人们用“鸡肋”来比喻实际上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的东西。

121

借光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张家口宣化城湖水多,到处是野芦毛柳,沿湖百姓世代以编织为业。每天晚上,姑娘们都聚集在一起,有的编席子,有的编箕篓,也有的做针线活儿。而几盏明灯的油,则由各家平均分摊。这样,既比各自独户干活省油,又因在一起边干活边说笑,大家也不会感到太累。

有一位姓黄的姑娘,家境十分贫寒。虽然她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干活,但从未从家中拿出灯油来。时间一长,引起了其他姑娘的不满。

一天晚上,姑娘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这个小姑娘只顾干活不愿出灯油,太喜欢占小便宜了!”“就是,如果大家都像她那样,那灯油钱谁来出?”“把她赶走算了!”“对,不能让她再贪便宜!”

黄姑娘听了,心里一阵难过,她用央求的口气对大家说:“虽然我出不起灯油,但我每天都早早来到,把房屋整理好,把地打扫干净让大家舒舒服服地干活儿,多少也出了一份力。况且,你们的灯总是要点的,我借点光,对大家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听了,都觉得黄姑娘讲的话有道理,便不再赶她走了。

后来,人们就把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或是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称为“借光”。

在东北,借光还有个意思就是,如果道路较为拥挤狭窄,某人想通过可以说“借光”或“借过”,其他人听到会知道是有人想通过这条道。

122

入伍的由来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

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做“入伍”。“伍”字在部队广为使用,如:“队伍”、“入伍”、“退伍”等。

123

知音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擅长弹琴的小官吏,名叫俞伯牙。他所弹的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却难以听懂曲调的意思。

有一次,伯牙回乡坐船途经汉水,准备在船上过夜。那夜皎月当空,伯牙顿起弹琴雅兴,便差人在船头焚香置琴,而后独自对月弹琴,幽雅的琴声在龟山脚下飘散。

有一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夫,在回家路上忽然听到了伯牙的琴声,钟子期十分感兴趣,便跑到崖边偷听起来。

伯牙先弹了一阵志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一听,情不自禁地说道:“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弹了一阵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迫不及待地说道:“好啊!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两次听到有人在崖边夸奖他的琴声,连琴也不弹了,连忙上岸找到樵夫,热情地邀他到船上畅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一次,伯牙与子期出游到泰山,刚巧碰到一场暴雨,他俩便一起躲进一个岩洞口由于心情闷郁,伯牙又弹起琴来,开始一曲表达遇到下雨的心情,接着弹出了雷鸣山崩的情绪。伯牙每弹奏一段曲子,子期都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释得清清楚楚。

伯牙弹完曲子,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子期真是听琴的知音啊!”

后来,人们便把彼此相互了解,最知心的朋友称为“知音”。

124

晦气的由来

很久以前,晦气是个顶呱呱的厨师,请他去办喜筵的人很多。晦气见自己主顾多了,要价也高了。这样一来,他反而觉得事事不如意,于是就指桑骂槐地发牢骚,也不管忌讳不忌讳,张口就说。久而久之,竟成了改不掉的习惯。人家做喜事都图吉利,晦气的主顾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城南的郭员外家儿子结婚要办喜筵,找来找去没找到厨子,只好把晦气请去了。郭员外知道他的毛病,所以,他特地有言在先:“晦气,如果你把筵席办得称心如意,我付给你双份工钱。否则……”晦气点点头。

迎亲这天,郭家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花轿到了门前,顿时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突然,卧在门旁的一只狗被爆竹声吓惊了,猛地往堂屋里窜,把正在桌子下啄食的一只大公鸡惊飞了起来。大公鸡扑进隔壁的厨房里,又撞在墙上,再一扑腾,“叭嗒”,把晦气放在灶台上的两只大花碗给打碎了。

晦气忍不住,跑出厨房大声嚷嚷:“你家的死狗见鬼了,惊飞了这只失魂的鸡子,把两只盛斋饭的大花碗打碎了!”晦气这一嚷,门里门外送亲的、迎亲的、喝喜酒的,个个目瞪口呆,山珍海味也全吃不出味道了。哭笑不得的郭员外,只好把鼻子一捏,长叹一声:“唉呀,真是晦气啊!”

从这以后,人们在遇到类似不顺或不吉的事时,就喊“晦气”。

125

偏袒的由来

汉朝皇帝刘邦,手下有一个勇猛的太尉叫周勃,此人在军中甚有威望。刘邦临死时,害怕有人想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寄予极大的希望,他曾对人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果然吕氏专权,大力培植吕姓的势力。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周勃决心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

一天,周勃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张,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凡是拥护吕后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话音刚落,兵士们都“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他的指挥。不久,吕氏就垮台了。

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词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它的意义当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义了,而是在它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偏向”的意义。所谓偏袒,就指偏向、袒护。

126

名堂的由来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

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心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子,做出一番事业,流芳百世。这天,他学着三皇五帝巡狩泰山的架势,浩浩荡荡来到东岳泰山。山上有古时明堂的一处遗址,他见了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但是,文武百官没有一个知道明堂是什么样儿,应该怎么造。

一直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这本书里,才记了齐宣王建明堂的事。当时,明堂的建造已很不流行,齐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许多人反对。

到了唐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由于“明堂者王者之堂”,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让人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

没过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响履木铺成的复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武则天看了很高兴,准备照此图动工。

大臣刘允沦觉得这样做劳民伤财,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要她注意: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这些都是子虚乌有,胡说八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