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嗨!我最喜欢的常识故事
48478100000018

第18章 俗语故事(2)

这件事流传出去后,人们就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为“搞什么明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

127

东道主的由来

关于“东道主”的由来,有一段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围困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国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二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以东,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材食用,由郑国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撤军了。

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128

露马脚的由来

相传,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马姑娘的容貌还算过得去,只是长着一双未经缠足的“天足”。女人脚大,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认为马氏辅佐有功,就将她封为明朝的皇后。但是,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人后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忽然心血来潮,对朱元璋说:“我想到外面去走走!”“上哪儿去?”朱元璋问。“三山街,”马皇后说,“那是一条最繁华的街。”朱元璋十分宠爱马皇后,点头应允了。

街上货物云集、琳琅满目,店内人头攒动。坐在轿内的马皇后正看得高兴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轿子窗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搁在踏板上的大脚便暴露无遗。

“这双脚怎么这么大!”一家布店的店小二失声叫了起来,顿时众人都围上来看热闹。马皇后脸上一阵发热,赶紧下令回宫。此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命刑部将店小二全家处决了,又下令将三山街上的一千多人全部发配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了。

朱元璋虽然了结了“露马脚”一案,但是“露马脚”一词却在民间传开了,指事情显出破绽、暴露真相。

129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来自明朝。明朝天启年间,有个太监名叫“魏忠贤”,此人有一套高超的驯马本领。魏忠贤想利用自己骑马的本事来讨皇上欢心,便奏请皇上在西校场赛马,正好皇上闲得发慌,便降旨命京城武官参加赛马。

这天,皇帝身穿龙袍,百官相随,浩浩荡荡来到西校场。三声炮响后,几百匹马像离了弦的箭,直往前蹿。马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高举马鞭向马背上拼命抽打,劈劈啪啪响成一片。

魏忠贤与众不同,待炮声响过,他翻身上马,手不挥鞭,只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三下,坐骑便四蹄腾空,快如闪电。魏忠贤的马第一个跑到终点。顿时,全场沸腾,人人称奇。

皇帝问魏忠贤道:“爱卿,你骑马不用鞭打而能独占鳌头,是从哪里弄来的神马啊?”魏忠贤双膝跪下说:“奴才的马并非神马,奴才能领先,主要是奴才识得马性。要想让马跑得快,只需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三下,驾马妙法归根结底在‘拍马屁’三个字。”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能知畜生灵性,顺其性而驾之,真是个大材之器。从今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一律归卿掌管!”

魏忠贤能识马性,更能识皇帝心思,拍得皇帝称心如意。从此,魏忠贤掌握朝政,倒行逆施,显赫一时。老百姓都说,魏忠贤能到这个地步,就是拍马屁拍来的。

由此,“拍马屁”一语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人们用它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

130

捉刀人的由来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恰巧在这一年,南匈奴派使臣前来朝见。曹操决定接见南匈奴使臣,但他觉得自己虽然很威武,相貌却比较一般,无法显出中原人物的风采,而南匈奴的使臣从未见过自己,何不找一个人来顶替自己呢?

他想到了自己的部属崔琰。崔琰是个文官,长得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一把长须一直拖到腹部,很有气派。曹操想,用崔琰来做自己的替身,是再合适不过了。曹操立即命人将崔琰找来,要他在接见南匈奴使臣时扮作魏王。崔琰见是魏王所命,当然一口答应。

第二天,南匈奴使臣前来拜见,崔琰这个假魏王接见了他。曹操则扮作魏王的侍从,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侧。曹操虽然扮作了持刀的侍从,但他的威势还在。他两眼一直紧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触曹操的眼神,总有一种震撼的威势,让他心中觉得忐忑不安。

会见结束后,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让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问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说:“魏王气度恢弘,风采绝世,确是大国人物。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中,魏王身边的捉刀人身上有一股慑人的气势,他才是一个真英雄。”

曹操听了禀报,心中非常后悔。他觉得这个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见的事。曹操怕授人以柄,就在使臣回去的路上,派人将他杀了。

后来,“捉刀人”被用来指有威慑力的英雄人物,现在一般用于指代替别人写作文章的人。

131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可在它前面加上“不管”二字,就使它脱离了原来的数学范畴而赋予了新的含义。“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语源于一则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

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从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含义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和后果。

132

两面派的由来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是怎样来的呢?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军队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

豫北怀庆府人生活节俭,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非常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翻转,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

133

千里送鹅毛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