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的经商课
48481100000071

第71章 一切都以教育为先

犹太民族除了具有学习和求知的传统外,他们还遵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的“学校”也随之迁移,在居无定所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事情。

犹太人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称得上源远流长。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象出教育的场所——学校,会在犹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犹太人同阿拉伯人正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6所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本占里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以色列重视教育,把教育看做是开创未来的关键。其主要做法,一是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很高,始终保持在GDP的9%~12%。政府为每个小学生每年花费3938美元,为每个大学生花费11036美元,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以色列的犹太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38%,受过中等教育的占70%,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二是将教育置于法律的基础上,成为教育法制化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5~17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18岁未学完国家规定课程的成年人要学完高中课程。此外,还有“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员会法”、“学校督导法”、“特殊教育法”,从教学内容到具体管理,从一般培养到特殊教育,甚至对学生的课时都做了规定。三是注重启发式教育。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学都比较宽松。但对中小学课时做了规定,学校教育每周4天,每天不得少于8小时,周末学习一天不得少于5小时,星期五不得少于4小时。这些规定是要学生把课程主要消化在学校里和课堂上,减轻学生负担,没有繁杂的家庭作业。四是注重课外教育。参观展示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大屠杀博物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农产品展览、花卉展览等,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广博的课外知识。五是部队教育作为青年人成长教育的重要一环。凡满18~26岁的犹太人,男子服兵役三年,女子一年半。这实际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在军队,青年人接触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了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这些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国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面对犹太民族遭受的空前浩劫,约哈南殚思极虑,想出一个方案,他必须亲自去见包围着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的统帅韦斯巴芗。

约哈南拉比假装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见到罗马的司令官。他看着韦斯巴芗,沉着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敬意。”

韦斯巴芗一听此话,认为侮辱了皇帝,做出要惩罚拉比的样子。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将军终于明白了拉比的话,很高兴地问拉比此来有何请求。

拉比回答道:“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芗说:“好吧,我考虑考虑。”

不久以后,罗马的皇帝死了。韦斯巴芗当上了罗马皇帝。日后当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向士兵发布一条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战争结束后,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于这所学校而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这个犹太民族成员的塑造机构和犹太文化的复制机制为根本着眼点,无疑是一项极富历史感的远见卓识。

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大多不是作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虑,而是文化上的吞并对象。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基因上。

我们完全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人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变易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再到基布茨运动,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以及所生成的独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执著和维护!也正基于此,犹太人才会认为没有知识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绝大部分犹太人学识渊博、头脑灵敏。在他们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世界各行各业中生存。

犹太哲言

没有知识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只有那些具备丰富阅历和广博知识的人,才能在世界各行各业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