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教育”简单地说,是体味苦难的一种过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于青少年来讲,挫折既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也可以磨炼其意志,使之奋发向上。对挫折的耐受力固然与个人先天素质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环境所造就的,它是一个人的情感、个性、意志的结合体现。历经一次磨难,就会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磨难也以它的冷峻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和升华。
“竞争需要磨难,吃苦也是财富”,这是正被各国学校、家长日益认同的教育理念。因为,今后的时代,既靠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重意志和毅力的比拼,“新新人类”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与韧劲,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中立足取胜。犹太人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让自己的孩子从小经历磨难、吃点苦头。
对于磨难,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不由自主想要逃避的心理,殊不知,经历了磨难之后的生活才能更甜。所以,只有教给孩子吃苦的本领,他才能够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甜。
在迦太基一家著名博物馆里面有一幅画,名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而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犹太人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在他们看来,苦难可以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
曾经有这么一则关于“磨难教育”的小故事:
一个研究《塔木德》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就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给他写封推荐信。
“我的孩子,”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出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
“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么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
艾黎扎拉比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习惯这一切了。”
犹太人的“磨难教育”由来已久,“逾越节”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为了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进行忆苦思甜和认知生命的艰难。在“逾越节”的时候,每家桌上都会摆着三块无酵饼、一盘食品、五种食物和四杯酒,当然,这些食物都具有各自的寓意。
先说三块无酵饼,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不发酵的饼,三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五种食物是:烤羊腿、烤鸡蛋、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于是就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烤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比喻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的苦难时间越长越坚强,好比烤蛋烤得越久越坚硬一样;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犹太人在逃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借此责打他们,哈罗塞斯让人想起做砖的泥;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一碟盐渍芹菜,是犹太人逃离埃及时,喝过带苦涩味的海水,盐渍芹菜,意思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这些苦难。
再说四杯酒,“逾越节”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联,中间会讲一些有关犹太人逃离埃及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说明“逾越节”上所有食品的含义,还讲述了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难和逃离的艰辛历程。
磨难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很多人总是逃避磨难,不愿意去挑战,但要知道,只有经历磨难,才能从磨难中汲取动力和能量,只有真正懂得磨难的含义,才能品出磨难赋予它的甜。
然而,现在的很多家庭,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懒做、娇气任性,还缺乏责任心、感恩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不知道生活还有不如意的一面,很多东西从来都是像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容易,不需要费一点心力,这个时候,他怎么有机会、有能力去承担生活给他的各种考验呢?
犹太哲言
给他苦难教育,才能让他真正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