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抱怨总是随处可见。对此,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曾发起了一项 “不抱怨 ”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 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 80个国家、600万人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职场中也同样充斥着抱怨的声音。身为员工的我们,可能经常觉得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顺心,当你的这些想法增多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抱怨。只要稍加注意,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抱怨:
一位新员工说:“工作太累了,但是工资才这么点 ……”一位资深职员说:“我那么拼命地工作,但上司还是不赏识我,我越干越没信心了。”一位部门主管说:“客户太难缠了,而且其他部门的人一点都不配合我,我的工作没法开展 ……”
看起来,好像每个人的抱怨都有道理,可是,这样有意义吗?在面对不利的环境或者困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困顿当作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呢?与其牢骚抱怨,不如问问自己:在这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里,我能做些什么?强者靠自己,弱者靠同情,怨天尤人实在于事无补。少抱怨,多行动,才是应对困境的正确方法。
爱默生说:“一心朝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同样,我们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又有谁能妨碍我们的上升呢?记住,不抱怨是强者的生存哲学:抱怨者永不成功,成功者从不抱怨。
职场中,抱怨主要有三种类型:
怨妇型。刘蓉在文化公司担任前台秘书,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琐碎事务,加上薪水不高,升职渺茫,使得刘蓉像个 “怨妇 ”一样,经常把 “烦啊”、 “穷啊”、“压力大啊 ”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走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种抱怨听起来似乎非常直白,但缺乏实际内容,是非常空洞而模糊的,对实际情况没有任何良性的引导及改善。
调侃型。在广告公司任职的陈雨,客户压力、新人竞争、灵感枯竭 ……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但是,无论谁问他最近的情况,他只是阴阳怪气地哼哼几句。这种抱怨比较特殊地将个人情绪隐藏起来,对所处现实持有一种逃避心理。因为不想面对,所以就用最不着边际的话语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与不安。
明确型。赵天威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班,负责编程工作。由于进度吃紧,一连三个月,加班熬夜便成了家常便饭。私下他会抱怨:“好累啊!我也想睡觉! ”“讨厌加班,我要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种抱怨比较明确,能够帮助 “说者 ”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并在 “认识 ”的过程中有效缓解由于压力的 “模糊感 ”而引发的“无措感”。
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抱怨,职场人士该如何面对呢?
不要“强求公平 ”
抱怨之前先进行一下彻底的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在“强求公平”。
实际生活中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对成立的,所谓“公平”也没有绝对均匀合理的分配法则。如果因为这种原因而产生了抱怨,你就要首先破除你心中的刻板定义,弱化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分配依据”,努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比如你是硕士学历,但一直和本科生出身的某同事拿同样多的薪水。在此时,不要单纯强调本科与硕士学历的高低区别,而是要从实际工作中寻找他究竟在哪些方面比你出色。客观的认知心态能够帮你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抱怨情绪。
保证“诉求明确 ”
在你开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确困扰自己情绪的 “罪魁祸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概括出压力的 “元凶”,表达出自己期望获得改善的重点要求,比如 “想睡觉”、“停止加班 ”等等,而不是以 “烦”、“穷”、“愁”这样简单的形容词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到你抱怨的人了解到你确实的处境,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或改善策略。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连续三天加班,却拿不到任何加班费用。此时即使你鼓起勇气决定向部门主管抱怨,但如果只说 “我好累!我好烦”,则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如换成 “加班太频繁了,睡觉都睡不够,而且不给加班费,感到不舒服!”
选择有效的倾听者
“抱怨 ”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只会使你变成一个 “人见人躲 ”的孤家寡人。另一方面,说给对改善现状 “无能为力 ”的人听,“抱怨 ”永远只能是单纯的情绪发泄,甚至当他们的同情和忍耐发挥到极限的时候,你将会更加无处倾诉,自我压抑。
因此,有效地抱怨应选择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比如能够对你提供实际改善作用的上司或能够及时对你进行心理疏导的心理医生,使它得以转化为一种建议或宣言,则更具有实际效用。
留有回旋余地
“抱怨 ”的场合与方式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应当尽量避免在正式场合,工作时间对工作进行抱怨,会使你看起来缺乏起码的度量和专业素质。
比较聪明的做法,应该是选择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以比较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倾听的对象进行抱怨。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上级和下属之间,虽然说话的内容也许并不美好,但你选择的时间场合则充分尊重了对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听起来更加诚恳。
在抱怨的过程中应当“就事论事”,坚决避免任何带有恶意人身攻击、侮辱、毁谤性质的言语。当你的抱怨听起来更像是对某个具体当事人的否定和抗议时,这场抱怨很容易转化为直接的矛盾对立冲突,实不明智。
抱怨要趁早
这里的“趁早”,不是遇到任何不顺心的大事小事都立刻抱怨,而是要学会及时体察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某些单个独立的创伤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通过“抱怨”这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排遣压力和郁闷,而不至于麻木地累积到最后近乎于崩溃的地步。
比如说,当你第一次连续一周加班而失掉业余时间后,如果感觉压抑和苦闷,就应当找合适的人抱怨。一周的加班对于职业人群来说伤害程度并不深刻,进行简单的心理调试即可重新投入工作,但如果你持续压抑自己,使这种简单的“伤害”累积达到质变,彻底陷入抑郁或者焦虑,到那时再抱怨也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