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为什么看中王传福
48483400000021

第21章 中国的学生不缺智慧,只缺机会

对于成长快速、有能力的年轻人,王传福始终认为留住他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提供机会,为他们创造新的发展平台。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王传福甚至许诺,在比亚迪所有事业部中,任何一个事业部如果能做到营业额30亿元、净利润5亿元的话,就可以从比亚迪总部分拆出去,单独上市。

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松下幸之助的座右铭是“造物之前先造人”。他还说:“本企业主要生产人才,兼营电器。”王传福的死对手郭台铭也曾经说“有了人才才会有钱财”。麦当劳为了培养人才,甚至成立了麦当劳汉堡大学。就连在冯小刚的电影中,黎叔也用调侃的口气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尽管这句话从葛优的口里说出来时显得夸张和幽默,可是,这绝对是实话。

同样,在比亚迪,我们也看到了王传福对于人才的重视。他也曾说过造物要先造人,比亚迪要造手机电池、造汽车,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比亚迪除了压力机是买的以外,所有的设备,焊接线、图装线、焊接总装甚至人才都是自己造的。比亚迪一年招募几千名毕业生,是因为明白造物需要先造人,先把专业人才给造出来,然后把设备造出来,再把产品也顺便造出来。”

在重视人才方面,王传福也是逆潮流而动。在比亚迪,他从来不迷信海归专家,也不喜欢请猎头到处高薪挖角。他更喜欢给一些有勇气、有魄力的年轻人机会,就像他所说的:“中国的学生多聪明,他们缺的只是机会。”事实上,现在王传福直接领导的7个副总裁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一毕业就进入比亚迪的,是比亚迪一手培养出的人才。

可以说,与那些国企或者外企相比,年轻人来到比亚迪,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在比亚迪,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被委以重任,比如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1998年,夏治冰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他像很多人一样,开始了繁忙的找工作之路。就在夏治冰毕业的那一年,比亚迪走进了北京大学招贤纳士。“比亚迪是第一个敢进北大招聘的民营企业。”后来,夏治冰回忆说。

夏治冰到现在仍然记得王传福面试他时的情景。王传福并不是像一般的国企与外企那样,组织一个小型的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会郑重其事地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职位需求。夏治冰和他的同学在比亚迪的面试却是在饭桌上。夏治冰说那是他第一次碰见面试还请吃饭的企业。

在饭桌上,王传福也没有面试夏治冰和他的同学,而是在讲比亚迪的未来以及发展前途,并且用肯定地口气对他们说,有了他们的加入,比亚迪会更快做大。其实,当时比亚迪刚在镍镉电池领域站住脚,员工不到2000人。但是,王传福的激情与梦想吸引了年轻且血气方刚的夏治冰:“他们开始创业的故事打动了我,这是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企业,这是比亚迪最吸引我的地方。”

被王传福的激情感染了的夏治冰选择加入比亚迪。夏治冰被分配到锂电池生产部。当时,比亚迪的锂电池生产部才刚刚成立,不过几十个人,他的工号是72号。短短几年后,锂电池生产部就发展到了2.6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夏治冰确认了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刚到锂电池生产部报到的夏治冰,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为比亚迪锂电池生产部找来20万元的贷款。当时,夏治冰刚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而比亚迪是一个民营的小企业,它所从事的业务又很难叙述,这让夏治冰多少有些犯愁。可是,好强且不服输的夏治冰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于是,他开始满大街地找银行拉贷款。结果自然可想而之,夏治冰碰了一个又一个钉子。可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选择退缩,而是鼓足勇气坚持了下来。最后,夏治冰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中国银行某个支行的行长十分看好比亚迪的成长性,同意为比亚迪提供200万元的贷款。就这样,夏治冰超额完成了任务。

因为超额完成了任务,才进比亚迪没多久的夏治冰就得到了一次晋升的机会。夏治冰被调往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当时,夏治冰和初做汽车的比亚迪一样都是外行。夏治冰学的是金融专业,销售他并不在行。夏治冰在回忆起自己初到秦川汽车的时候曾经说:“我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直接被扔到了深水区,用求生的动力来学习,工作。”夏治冰也曾坦承,迅速的提升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为了减压,他曾经一天抽过三包烟,也曾因为害怕王传福骂他没完成任务而不敢接听王传福的电话。

可是,比亚迪却也同时为他提供了很多经常和资产达数千万的经销商谈判的机会。这自然也让夏治冰收获不少。谈成一个合作项目后的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会把之前所有的痛苦与煎熬冲刷得一干二净。夏治冰说,那时他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到2004年,刚刚28岁的夏治冰已经成为比亚迪最年轻的销售经理。

再比如比亚迪客服二部经理陈刚。陈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夏治冰一样,陈刚也是被王传福想把比亚迪做大做强的梦想所俘获的。陈刚清楚地记着两个数字,他说那就是他要来比亚迪的原因。陈刚是1997年12月应聘到比亚迪的,当时比亚迪员工为1600人。到1998年2月,他到比亚迪报到时,比亚迪员工已经增至2600人。他说:“这是一家发展很快的公司,而且专业对口,我就来了。”

初来的陈刚当然有着属于他的迷茫与困惑。当时,比亚迪总部还在布吉,那里是租用的厂房,设备陈旧,办公环境与生活配套设施都很糟糕。而且,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来到比亚迪多少有些不甘心。在比亚迪的新员工试用期陈刚甚至想过干脆走人。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很快比亚迪就为他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当时,陈刚刚进入比亚迪时,也分配到了刚刚成立的锂电池生产部。在比亚迪选择进军锂电池生产领域后,王传福制订了大客户战略,就是要让比亚迪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巨头提供手机电池。当时,比亚迪争取的第一个大客户是摩托罗拉。因为陈刚在比亚迪拿到摩托罗拉的订单中功劳不小,在2000年9月,就升至经理,那时他才满23岁。当比亚迪成功上市后,陈刚手中持有的股票市值超过500万港元。

如果在国企,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拧一年的螺丝钉,清理一年车间才有可能摸车。如果在外企,他们可能只是一个试车员。但是,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研究院中,3000多名汽车工程师中有90%是2004年以来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一上来,就可以接触整车项目,什么核心技术都可以接触到。每年比亚迪都要投入数千万元购买全球最先进的车型,供那些工程师来拆,拆完之后要写总结报告。刚开始一些年轻人不敢轻易拆卸新车,特别是像宝马、奔驰这样的名贵车型。王传福知道后,就用车钥匙把自己的奔驰车划破,然后让他们拆卸。

通过比亚迪提供的平台,这些聪明的大学生自然进步很快。就像后来一位离开比亚迪的工程师所描述的:“我在比亚迪待了近三年,学到的东西比我前二十几年学的东西都多。刚进去不久就可以参与整车的项目了。”

王传福不仅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提供机会,为他们创造发展平台,对于只有中专或者职高学历的普通工人,王传福也会提供让他们发展的机会,比如侯书文。他是高中学历,2006年11月加入比亚迪。开始的时候,他同电池事业部很多人一样,每天推着一两百斤的手推车搬运材料,一天要运几十次,下班之后常常累得抬不起胳膊。但是,在比亚迪做普通工人和在其他企业不一样,在这里,即便学历低,进来的时候只是普通工人,只要做得出色,也会得到相应的晋升。

侯书文做事勤快,乐于助人。在一次比亚迪内部招聘中,侯书文脱颖而出,通过了内招,成为比亚迪的品质管理员,从此不再干繁重的体力活。又过了半年,他晋升为领班,工资也从原来的1000多元涨到3000元。后来,他又通过内招,从电池事业部“跳槽”到汽车事业部,成为了一个安全管理员,后来又晋升为工程师。

侯书文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工人到工程师的蜕变。但是,如果比亚迪没有提供这样的晋升机会,他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而一旦他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后,或者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后,他自然愿意留在这里。对于这一点,王传福认识得很到位。

对于成长快速、有能力的年轻人,王传福始终认为留住他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提供机会,为他们创造新的发展平台。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王传福甚至许诺,在比亚迪所有事业部中,任何一个事业部如果能做到营业额30亿元、净利润5亿元的话,就可以从比亚迪总部分拆出去,单独上市。

比亚迪电子的上市就是一个例证。通过上市,事业部队员就会得到巨大的股权激励。这样自然会调动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