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层党委书记工作指南
48485500000029

第29章 科学决策精准无误(6)

七、忌故步自封

故步,走老步子;自封,自己限制自己。毛泽东同志指出:“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而应有所作为,有所奉献。

故步自封在思想方法上是停滞不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自然界中的事物、社会现象、人的思维都是处于运动之中的。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昨天,我涉过了一条河,今天,我又在同一地方涉过了这条河。表面上看,我两次涉过的是同一条河。但是,我今天涉河所遇到的水流,已经不是昨天涉河时所遇到的水流了;昨天所遇到的水流已经流得很远,而今天所遇到的是另一股水流。

我国有个“刻舟求剑”的成语。那个楚国人把剑从船边掉入水中,他便在掉剑的船边刻了个记号。船已走远,怎能找到,这不是太糊涂吗?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的决策是不可行的。

八、忌过犹不及

做事情超过和达不到规定标准,都是不合格的。水的温度,由零度上升一度,就由固体(冰)变为液体(水),从100度再往上升,就由液体变为气体。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孔子说:“君子中庸……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能做到合度适中。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个文人程颢写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绝不是什么无原则的调和、拼凑的折中主义。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些领导人曾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及在行动上的冒进,就是“左”,就是过头了;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在方针、政策及行动上的后进,就是右,就是不及。无论“左”还是右,这都不好。开展领导活动,进行决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既要防“左”又要防右,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

九、忌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指执拗,任性,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为争夺郑国发生战争,晋国的副将先榖不听统帅荀林父指挥,刚愎自用,率领所部擅自渡河,导致晋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先机,大败而归;三国时蜀国马谡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听大将王平多次的劝告,执意让军队驻扎在一座山上,结果被司马懿的军队断绝水道,层层包围,导致街亭失守。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智慧、能力总是有限的。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于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领导者,是人人不满意,人人讨厌的。

十、忌不自量力

作决策、办事情,不仅要看必要性,还要看可能性。可能性就是主观所具备的条件,就一个组织来说,要看本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空间、信息等实际情况。管理学上有一个“限定因素”原理,是说作一项决策或完成一项任务,对关键因素要看得准并能想办法解决,否则,所作的决策是不可行的,任务也难以完成。做决策和安排计划,不能满打满算,更不能留缺口,而要留有余地,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充分的条件及时解决。有人说,定十分的指标,但要以十二分的措施和十四分的干劲来保证。不自量力就是蛮干,当领导哪能蛮干呢!

十一、忌没有主见

一个领导者要有自己的头脑,要善于、勤于思考,要有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无原则地随声附和、迁就迎合、随俗沉浮。

十二、忌心灰意冷

做事、决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不顺利甚至受到挫折之时,绝不能心灰意冷,畏缩不前。在消极心态控制下的决策,往往是保守的、无所作为的。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是“妙”不起来。下面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布鲁斯国王如果心灰意冷,就可能要亡国的。

十四世纪时,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与英格兰军队打仗。他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得躲在一所不易被发现的古老的茅屋里。当时他失望极了。

此时,他看见一只蜘蛛正在结网,为了取乐自己,并看蜘蛛如何对付,国王毁坏了它将要完成的网。蜘蛛并不注意它的灾害,又立刻继续再结一个新网。国王又把它的网破坏了,蜘蛛又开始结另一个网。

国王开始惊奇了。他自语说:我已被英格兰的军队打败了六次,我是准备放弃战争了。假使我把蜘蛛的网破坏了六次,它是否会放弃它的结网工作呢?

他毁坏了蜘蛛的网共有六次,蜘蛛对这些灾难毫不介意,开始第七次结新网,终于成功了。

国王从这个例子中得到了启发。他鼓起了勇气,决定再做一次奋斗,从英格兰人手里解放他的国家。他召集了一支新的军队,很谨慎而耐心地作了准备,终于打了一次重要的胜仗,把英格兰人赶出了苏格兰国土。

可见,心态不同,决策及其结果也不同。

十三、忌逆反心理

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非理性的一面。由此而产生了针对某一社会客体(人或事),有别于他人或他群体的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偏差或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在开展领导活动中,在讨论问题进行决策时,在感情上与某个人或某些人总是不和,总是对着干;或者过于好胜,不从实际出发,思想偏激、浮躁,非要推翻别人的方案不可;或者预先在思想上就有主观“定论”,情绪上有了“定势”,别人提什么建议,一概听不进去。这些逆反心理及作风,都是应极力避免的。

十四、忌心神不定

在过于疲惫、思想过于紧张或因周围乱糟糟的环境而心慌意乱的情况下,不宜进行决策,更不能作关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在下面这个名为《过河》的经典寓言中,耳聪目明的健全人由于心神不定而丧了命。

有三个人结伴而行。一个是盲人,一个是聋子,第三个是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三个人来到了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谷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

没有其他路可走了,三个人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首先过河的是盲人,他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于是心平气和地攀索,最终顺利地过了桥。

下一个过桥的是聋子,他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河水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了很多,最后也安全地过了桥。

最后一个过桥的是健全人。他战战兢兢地抓着铁索。爬到中间时,向下一看,峡谷深不可测,耳边充斥着咆哮的水声。他颤颤抖抖,哆哆嗦嗦,一下子跌了下去,丧了命。

第三个人不是智商低下,也不是力量薄弱,而是慑于环境,心慌意乱、心神不定所致。

十五、忌浮夸不实

踏踏实实是对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不能在决策时好大喜功、弄虚作假。在这方面,讽刺性的民谣不少。一副对联是这样的:上联,“政绩”出在数字里;下联,官运出在嘴巴上;横批,吹而优则仕。一则民谣说:决心磨盘大,口号震天响;说了不少谎,得了许多奖。这些歪风邪气给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应守住共产党员的本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第九节党委书记表态要慎重稳妥

决定就是决策,表态意为可做或不可做,可行或不可行,这样做或那样做,是点头还是摇头等等,这些都属于决策范围。领导者表态恰当、妥善,能使问题圆满解决,工作顺利开展;反之,则可能使问题难处理,工作受阻。表态怎样才能恰当、科学呢?廖雄军、赵如峰两位同志提出六条,摘要如下:

一、表态必须有根据

表态应慎之又慎,有根有据,不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所谓根据,一是“上情”,即国家法规、政策,上级指示;二是“下情”,即本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党员群众的意愿;三是“外情”,即外部各种相关情况、因素;四是“实情”,即问题本身的情况,事情的真相。在表态前,必须吃透“上情”,明了“下情”,熟悉“外情”,掌握“实情”。

二、表态要选好时机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时间条件制约的,对紧急的事,要及时表态,否则,会错失良机;对情况不明,经验不足,意见不统一的事情,不能急于表态。在决策前的酝酿研究阶段,表态宜后不宜前;在决策实施阶段,为了统一思想,步调一致,表态宜前不宜后。

三、表态应注意场合

若不分场合到处表态,会造成领导活动的秩序混乱和工作被动。因此,应根据保密程度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表态场合。一般来说,决策研究中的表态,应适当控制范围;决策实施中的表态,则应逐步扩大范围。在商讨人事调整、利益分配、功过评价、纠纷解决等问题的表态时,在一定时间内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涉及群众共同利益问题时,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则应在公开场合表态。

四、表态要讲究分寸

有时候表态需要“单刀直入”,具体明白,说深说透;有时候表态,则不能过于直白、具体和绝对。表态时,应尽量把问题估计得复杂些,不要把自己推入“死胡同”。一般地说,确定性决策,关系简单,后果明确,表态可果断、清楚;对风险性、不确定性的决策,随机因素、不可控因素较多,决策后果一时难以把握,表态就要留有余地。

五、表态要考虑对象

表态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对外部竞争者,表态要有灵活性,不可毫无保留,和盘托出,不能随便亮出底线;对内部执行人员,表态能明确则明确,能具体则具体,不可含糊其辞,故作神秘,以免下属无所适从;对性格开朗者,表态要尽量爽快、坦率;对性格内向者,表态要柔和、适度。

六、表态要选择语言

表态时巧妙运用语言,往往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领导者表态时应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表态用词要达意,简明扼要,不要废话、空话连篇。其次,表态用语要灵活,要善于根据对象的各种变化调整语言,不可呆滞刻板。再次,表态的词语要适度,注意分寸,尤其是对“最”、“很”、“非常”等程度副词要慎用。最后,有时可以适当使用模糊语言来表态,只需要给对方一个暗示、一种信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