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编撰好这套《经络养生保健操》,我查阅了不少相关书刊和网站,经整理发现古往今来下面这些穴位不仅临床使用频率最高,适应范围最广,而且治疗效果最好。
一、百脉朝宗、三阳五会说百会
百会穴在头顶中央,人头者,诸阳之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百病皆主,故名百会。又本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该穴位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凹陷处。百会穴能调补中气、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平肝熄风。
针灸百会穴可以治疗头痛、眩晕、惊悸、健忘、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等疾病。当然在取百会穴的同时还要配其他穴位,如:百会配天窗治中风失声不能言语;百会配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百会配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百会配养老、风池、足临泣治梅尼埃病;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针刺百会配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百会配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等等。
我们大家熟悉的扁鹊救虢太子起死生的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详细记载,实际虢太子患尸厥病,而“……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即百会穴)。有间,太子苏”。另外,根据针灸治疗原则,“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即能治该经络经过、或输穴所在部位的病症;历史上还记载唐高宗侍医秦鸣鹤,医术精湛,针灸技术娴熟。当时高宗患有风眩,头重目眩不能视,秦氏诊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大怒,说天子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但后来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55年第1版)。此外,针灸文献还记载百会能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因此也是养生保健重要穴位。
二、百会四周有神仙——四神聪穴
四神聪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如果我们把百会比作庙宇中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那么四神聪穴就如同弥勒佛四周“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了。每当我们走进古寺庙,一般都会在山门殿内看见迎面而来的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分别是“四大天王”的塑像。这四尊神像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就有描述:增长天王叫魔礼青,手执青光宝剑一口;广目天王叫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多闻天王叫魔礼红,拿混天珍珠伞一把;持国天王叫魔礼寿,抓紫金龙或花狐貂。这四大天王手里的法器便是一道有趣的物谜:风调雨顺。
人们求神拜佛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福。我把按揉百会、四神聪穴作为首选寓意就是如此。
四神聪穴,顾名思义是四个使人神志聪明的穴位,它们属于经外奇穴,因位于百会穴四周,犹如四路神仙各守一方,因此其功效与百会穴十分接近,也可提升人体之阳气,善于治疗因阳气下陷而引起的内脏下垂、头晕目眩等病症。四神聪穴能安神定志、醒脑益智、平肝潜阳,调整气机。
针灸四神聪穴可以治疗中风、头痛、眩晕、昏迷、癫痫、精神不振、半身不遂、失眠、神经衰弱、血管性痴呆等神志病。另外,有报道说四神聪还能治疗急性腰扭伤、小儿夜尿、老年人多尿、尿频等证而取得较满意疗效。
因此,按揉百会、四神聪这五个穴位,具有调补中气、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平肝熄风作用,既能安神又能醒脑开窍,如果取穴精确的话,会马上感到有股热流涌上来,可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因劳累、思虑过度而引起的头痛或者头晕脑涨,都可指压或按摩四神聪,它不仅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引起醒脑益智、助眠安神、消除疲劳、强健精神的功效,还有去头皮瘙痒、增加毛发生长、减少皮屑脱落的作用。因为点穴按摩疗法是我国沿用了千年的养生技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三、清心安神之劳宫
劳宫穴的“劳”指劳动,手为劳动之器官;“宫”是王者所居之室,心神所居之宫阙;手掌四周位列八卦,穴居中宫,在掌中央动脉中,人劳倦则掌中热。劳,勤也。穴为心包络之荥火穴,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而劳,故名劳宫。该穴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劳宫穴能清心安神、熄风凉血。
针灸劳宫穴能治疗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如果针灸劳宫再配后溪可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针灸医生还用劳宫穴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劳宫还能治疗手掌多汗症,汗为心之液,而在手掌心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小指指尖处,属于手少阴心经,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就是劳宫穴,这两个穴位分属心经和心包经,而心包经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经的症状,心脏一共有两条经脉可能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关。汗液为心火动心阴,在手掌出蒸腾而出,人在紧张、焦虑时,手心出汗明显,在中医属于心神不安,心火妄动,因此劳宫和少府穴具有缓解出汗症,刺激时以拇指按压与劳宫穴,其余四指置于手背处,拇指用力按压揉动,约30秒~1分钟即可,少府穴操作方式相同。
心火妄动,心神不安,往往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即肾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有的病人表现为阴虚内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手心脚心发热感,有人有向外冒火的感觉。晚上睡觉的时候,天冷的时候也喜欢放在被子的外面。手心加脚心再加心,称之为五心。五心烦热的时候治疗除了劳宫和少府,还要加脚心的涌泉穴。
我们通过“摩拳擦掌”,顺势用中指来点按劳宫穴,不仅可以使手部舒筋活血,摩擦产生热量使手温暖起来,特别在冬天也为后面用手按摩其他穴位作了准备,同时还可以刺激劳宫穴,消除疲劳,避免口臭;起到清心安神、熄风凉血的作用,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四、头者诸阳之会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
因此,头面部是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的集中处。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
在头皮表面,有数十个穴位和特别刺激区,我们可以通过勤梳头达对头部的保健作用。梳头实际上就是在梳经络。勤梳头能起到刺激穴位、气血流畅、滋养头皮的作用,从而在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状态中实现耳聪目明、健脑提神。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他们常以指来梳头,称为“栉发”。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中记载,梳理头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梳头还可令头发坚黑,甚至落发重生。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肾气充足、气血旺盛则发自坚黑。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坚持“发宜常梳”;荣登百余岁寿域。
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晚年尤重以梳头养生,他有一首步月梳头歌,表露了借梳头养生的怡然之气。诗云:“羽虫见月争随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诗的大意是:在皎洁的月光下,秋虫翩翩起舞,我站在空旷的轩阁上,散开长发频频梳理,梳得头脑清醒,也梳得筋骨越来越强健。夜很深了,秋风露气无情地吹到白发根上,而我的头发却长得更茂密。另外,享年86岁高龄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我的外婆活到104岁,除了起居非常有规律外,每天清晨起来,总要先喝淡盐开水,而用木梳反复梳理头发是她老人家必做的“功课”。我的岳母今年98岁,由于每天坚持用我送给她的“黄杨木梳”,头发比我还黑;并且记忆力特好,思路清晰、耳聪目明。
五、风池为治风要穴
初冬季节,稍不注意就会感冒,虽属小病,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现在又逢甲型流感,所以预防感冒是保健强身的当务之要。防治感冒方法很多,根据笔者多年的切身体验,特别推荐按摩风池穴。无感冒先兆时,按压酸胀感不明显。酸胀感若很明显,说明极易感冒,此时就要勤于按摩,且加大按摩力度。当出现感冒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时,按摩也有减缓病情的作用。方法很简单,双手十指自然开张,紧贴枕后部,以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双侧风池穴,用力上下推压,稍感酸胀。每次按压不少于32下,多多益善,以自感穴位处发热为度。风池不仅能够预防感冒,而且常按还可以缓解头痛、预防高血压、颈椎病。为什么风池穴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类经图翼》上说风池“主治中风”;而《铜人》说“治洒淅寒热,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痃疟,颈项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皆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伛偻,引项筋无力不收。”《针灸聚英》曾记载:平安公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甄权针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就治好了。
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两条大筋外侧的凹陷地方,穴处似池,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池。有祛风解毒、通窍活络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口眼歪斜,感冒。而配合谷、丝竹空穴可以治疗偏正头痛;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等穴可以治疗中风后遗症。
而风池穴不仅可以治疗伤风感冒等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难怪《针灸大全·席弘赋》中有...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六、耳穴按摩亦保健
耳穴按摩法俗称揉耳健康法,就是用手对耳朵进行摩擦、揪拉、揉捏、掐按、点压等有效的刺激,作用于相关耳穴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按摩方法。
借耳诊治疾病、保健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耳脉”的记载,并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断。认为耳是万脉归宗的焦点所在。并且认为耳穴通过经络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密切相连;而按摩耳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理脏腑、补肾强身、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等功效。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疗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如在冠心病病人的耳垂处常可见到一条斜行的皱痕,此皱痕被称为“冠心病沟”。耳垂对血管缺血现象很敏感,一旦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冠心病时,耳垂组织就会发生缺血现象,并发生一定程度的萎缩变化,依据这条斜线状的皱痕来诊断冠心病,准确率可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