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48503100000002

第2章 终生有尾——有尾目(2)

蓝尾蝾螈主要以多种水生小型动物和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如水丝蚓、水蚤、剑水蚤,以及爬入水中的蚯蚓等,对防除农业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害虫有一定的作用。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成螈常常蚕食卵粒,同时也连同植物叶片吞食下去,还发现有吞吃自己蜕下的皮肤的现象。

蓝尾蝾螈在室内易于饲养,背面颜色多样,腹面橘红与黑色相间成大花斑,非常醒目,饲养在动物园或庭园内可作为观赏动物。

蓝尾蝾螈已被列为重点保护的珍贵物种。因为它们的分布范围十分狭小,而且栖息地受到破坏和污染,导致族群数量不多,所以十分珍贵。

山间密林——细痣疣螈

中文学名:细痣疣螈

英文名:Black Knobby Newt

别称:山腊狗、疣螈、黑痣疣螈

分布区域:中国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贵州等地

细痣疣螈皮肤粗糙,有大的疣粒,好像是人身上长的黑痣一样,因此被称为细痣疣螈。它的身体长度为12~14厘米,尾巴长5~7厘米。雌性的体形比雄性要大。头部呈扁平状,躯干浑圆或略扁,尾鳍褶弱,末端钝尖,四肢比较细,而且很长。细痣疣螈一般全身都是黑褐色,也有个别呈棕褐色,腹部是青石板色。吻部呈梯形,吻端平切,鼻孔靠近吻的一端,唇的边缘比较平直,而且没有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较远,上下颌有细齿,呈“八”形的犁骨齿,前端会合或略分开,位于鼻孔之间,向后外侧斜行;卵圆形的舌头显得很小,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较细而长,前后肢几等长;前肢前伸指末端达鼻孔;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前肢共有4指,后肢有5趾,趾较为扁平,末端钝圆。尾短于头和身体的长度,尾很侧扁,尾肌不发达,背鳍褶较宽而薄,起始于尾基部;腹鳍褶窄而厚;肛部略隆起,肛孔为长裂形。皮肤极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光滑外,周身满布瘰粒和疣粒,头侧脊棱极显著,自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相连,耳后腺后端向内弯曲,头顶部因此显得凹陷,中间有“V”形脊棱与背正中脊棱相连;沿体两侧各有一排规则的圆形瘰粒13~16枚,一般瘰粒间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递变小至不显著;颈褶明显;胸腹部有细密横皱纹。除指、趾、肛外缘及尾下缘为桔红色外,一般全身均为黑褐色,个别呈棕褐色。腹面青石板色。雄性的第二性征表现在肛裂长,其长度大约等于鼻间距,肛孔内壁有小乳突,后部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节隆起略成小丘状。

细痣疣螈产卵的环境较为一致,一般都是林木繁茂,水塘常为阔叶树和竹林所遮蔽,阴暗潮湿,卵产在塘边坡地上的腐烂落叶之中。或被落叶所遮盖,翻开落叶,可发现一颗颗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紧贴于潮湿的泥土上或叶片间,每堆约30~52枚左右,有的连续排列,很难区分出每个雌性所产的卵的确切数目。卵为单生,圆形,动物极为浅棕色,植物极为乳白色,卵径为3~4毫米,连同透明胶膜为6毫米左右。当胚胎发育到后期时,卵胶膜直径达10毫米。胶膜中的胚胎长15毫米时,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状二指,并有后肢芽;尾长为体长之半,尾背鳍榴前达躯干中部;鳃成羽状。甚发达,长的超过了尾背鳍褶的起点部位;眼大,位于头两侧,除卵黄部位为白色外,其余均为棕黑色,散有细白点。幼体体长为20毫米时,前后肢已有3个指、趾,仅个别前肢具4指;体侧有肋沟11~12条:50毫米左右时,皮肤光滑,体尾粗肥,尾鳍高,并前达躯干中部;外鳃发达;指、趾及尾下半部为桔红色,其余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较浅;全长54毫米时,已具成体特征,头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鳍褶只限于尾部,尚有残留的外鳃;体侧有两纵行小红点。

细痣疣螈喜欢栖息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间密林地带,或者是静水塘及其附近潮湿的腐叶中或树根下的土洞内。细痣疣螈一般在水中进行繁殖,繁殖季节过后,离开水塘,经常栖息于生长在山坡的植物根部或洞穴内。白天,细痣疣螈常隐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休息;夜晚,它活动频繁,出外觅食。它的主要觅食对象是昆虫、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动物。

色彩斑斓——火蝾螈

中文学名:火蝾螈

英文名:Salamandra salamandra

别称:真螈、火螈

分布区域:欧洲大陆1000公尺左右的高山森林中

火蝾螈又叫真螈、火螈,这种蝾螈在欧洲可能最为著名。据说火蝾螈喜欢藏身在枯木缝隙中,当枯木被人拿来生火时,它们往往会惊慌的从枯木中爬出来,感觉是从火焰中诞生似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火蝾螈”。火蝾螈有着鲜艳醒目的体色,身上布满了橙黄色的条纹和点纹。它们呈黑色,有黄色斑点或斑纹。一些标本甚至是全黑或以黄色为主色,有时会有红色及橙色的。它们的寿命可以非常长,在德国的亚历山大·柯尼希博物馆就有一只火蝾螈达50岁。

火蝾螈是肉食性动物,活动时间大多在夜间,但是饥饿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它们的活动力不高。它们的分布区域遍及了整个欧洲大陆,所以也演化出高达十数种之多的亚种.但各亚种间体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是花色上却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火蝾螈在欧美各国被很多人当作宠物来喂养。饲养它们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以两尺缸来说养一对刚好。火蝾螈双眼后侧和背脊两侧都有毒腺,如受到威胁会分泌出牛奶状的毒液与蟾蜍的毒液类似,它们的毒性不强,所以不会造成什么损害,但是毒液如果进入眼睛会导致暂时失明。所以在饲养的过程中,最好是戴着手套去移动它们,而且之后一定要洗手。

火蝾螈的性别分辨比较容易,雄性体型比雌性要小而苗条,泄殖孔周边因为存放生殖器官而呈现肿大,从侧面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雌性体型相对较肥大,泄殖孔周边较小而平坦。交配的时候,雄螈会钻到雌螈的下面将雌螈背着走,一番“亲热”之后,雄螈会释出一个精囊,由雌螈经泄殖孔置入体内,精囊在雌螈体内有长达4个月以上的使用时间,可以随时使卵受精,所以有时只养一只也有可能产子。火蝾螈的繁殖方式属卵胎生。雌螈的怀孕期长达六个月以上,卵在雌螈体内孵化后才产出。雌螈把卵产在水中,每胎可产下10~60只约2厘米的幼生体。这些幼生体会在水中生活3~5个月,然后上岸进化成陆上型,此时外鳃也会完全脱落。这时的幼生火蝾螈虽然很小,但是外型已完全与成体相同。上岸后约7~20天,背部的黄色斑纹会逐渐明显。这时它们的外观上已经定型,只要喂食蚂蚁、蟋蟀或果蝇之类的小昆虫就能让它们快速成长。

基本上只要温度控制好,饲养火蝾螈的难度并不高。它们适应力强,死亡率不高。但饲养时一定要将饲养缸加盖并以重物压住,也不能留有缝隙,否则火蝾螈都能顶起缸盖脱逃,它们可算是两栖类的脱逃高手。逃逸的蝾螈如果找不到水源,超过一天就会脱水干枯而死。

虽然雌性火蝾螈在池塘和溪流里产下幼螈,但是色彩艳丽的火蝾螈却是在陆地上度过成年时光的。它们身上鲜明的黄色和黑色的图案是警戒色,仿佛是一种警告:“皮肤有毒,不要吃我哦。”在受到威胁时会分泌出牛奶状的毒液,能烧坏任何想吃掉它们的动物的嘴巴和眼睛。这样当它们寻找食物时,敌人就不敢靠近它们,而离得远远的。此外,遇到危险的时候它还会竖高自己的下颚,警告对方。就连毒性很强的珊瑚蛇看到也会闻风而逃。当蝾螈遇到蛇的进攻时,它的尾部就会分泌出一种像胶一样的物质,它们用尾巴猛烈抽打蛇的头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给粘住为止。有时,就会发生一条长蛇被蝾螈的黏液给粘成一团、动弹不得的情形。

火蝾螈生活在森林里和其他潮湿的地区,躲藏在树根下或其他动物所挖掘的洞穴内。它们通常夜里出来活动,雨后去捕食猎物。

神秘物种——无肺蝾螈

中文学名:无肺蝾螈

英文名:Bolitoglossa

分布区域:厄瓜多尔西部

在有尾两栖动物最大的几个科中,无肺蝾螈到底是不是个体最多、发展最成功的还存在争议,但在美国东北部,它们的数量确实很多。

当考虑到下面这样一个事实时,这种成功就显得矛盾了,即在它们的进化历程中,它们丧失了所有脊椎动物中最基本的一个器官——肺,它们只能通过皮肤以及嘴内层来吸收氧气。这种局限性严重限制了它们的栖息地、活跃程度以及体形大小。体形较大的动物相对其本身体积来说只有较小的表面积,因此相比体形小的动物,如果它们只依靠皮肤进行呼吸的话,在给所有器官供氧这方面将更具难度。虽然如此,一些无肺蝾螈的体长仍超过20厘米。

运用皮肤呼吸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皮肤必须时刻保持湿润,以便使氧气能被皮肤下毛细血管里的血液携带。因此,生活在气候温和的栖息地中的无肺蝾螈,它们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日子都只能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度过,并只是在有雨的天气里才出来,而且一般是在晚上,为了交配或捕食。

所以,一只无肺蝾螈的生活包括一段短暂的活跃期,以及漫长的不活跃期。它们在不活动状态下之所以能够存活,是因为它们新陈代谢的速度非常慢,对能量的需求很低。它们不必经常进食,当它们进食时,能够把所吃到的大多数食物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一些种类是陆栖的在进食和交配地周围有防护设施。红背蝾螈利用一些小粪球标志其边界来保卫它们的领土。

无肺蝾螈一般具有纤细的身体、长长的尾巴以及突出的眼睛。该科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有一个浅沟,即鼻唇沟,它从每个鼻孔一直延伸到上嘴唇,它的作用是把气味分子传送到鼻腔中。

无肺林地蝾螈全部都是陆栖,而且没有水栖幼体阶段。它们把卵产在沼泽或腐烂的圆木中,这些卵被直接孵化成父母的小型复制品。它们白天隐藏在洞穴或者圆木和石头的下面,在潮湿的夜晚钻出来捕食各种各样的无无脊椎动物(包括蛞蝓、蠕虫以及甲壳虫)。乔氏蝾螈的色彩图案多种多样,因栖息地的不同而各异,最基本的体色是黑色,但是一些种群是全黑,有的种群有红色的四肢、面颊以及背部条纹等不同的颜色组合。当被逮住时,它们会产生一种黏性的液体,这种液体粘在手上后很难被去掉,像蛇这样的捕食者会发现自己的上下颚粘在了一起。

黑蝾螈一般在临近溪流的地方被发现,那里是它们产卵的地方。它们会在距离栖息地很远的地方出没,但是有时候它们会爬到树上和灌木丛中寻找食物。山区黑蝾螈的外表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在一些地区,山区黑蝾螈会伪装成当地乔氏蝾螈的样子。这样的拟态形式被称为“模仿者”。小脊口螈最长大约为5厘米,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是完全的陆栖动物,它们在卵中度过幼体时期。在植物高处的叶子中有时也可以发现它们。

许多无肺蝾螈在特定的栖息地中过着特殊的生活。泉水蝾螈是一种颜色鲜艳的动物,它的皮肤呈红色、橙红色以及橙色,其上有黑色或棕色的斑点,居住在山区的溪水中,在那里它们楔形的头部使它们能够挤进岩石中。红蝾螈也同样呈鲜艳的红色,在靠近泉水和溪水的地方的泥土中掘洞生存。穴螈居住在山洞的入口处,它们长而能缠绕的尾巴使它们能在岩石上灵活地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