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48503100000003

第3章 终生有尾——有尾目(3)

也许栖息在深邃的山洞中或者地下水域中的无肺蝾螈才是最奇异的种类。美国西南部的德州盲螈与洞螈科的一个成员——欧洲洞螈的外表极其相似,它拥有细弱的肢部、扁平的嘴巴、退化的眼睛、粉红色的外腮以及白色的身体。在美国欧萨克地区发现的盲螈具有浅粉色到白色的体色和退化了的眼睛,但是没有外腮,它的生命历程非常独特:在幼体时期,它们栖息在普通的溪水中,且具有典型的蝾螈体征,即功能完好的眼睛、外腮、一个大的尾鳍以及灰色或棕色的体色,但是在变态期间,它回到山洞中生活,并且失去了尾鳍、腮以及皮肤色素。其眼睛停止了生长并且逐渐被皮肤覆盖住。

就繁殖期活动而言,各种无肺蝾螈也不尽相同,北美东部的种类在夏季很活跃,一般在春季或者秋季交配,在初夏产卵;在西部,蝾螈则在炎热干燥的夏季保持不活跃状态,而在冬季和春季进行交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们终年都很活跃,一些种类能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繁殖。

许多无肺蝾螈的许多种类的生存都受到了栖息地被破坏的威胁,特别是一些对栖息地的要求很严格,只能栖息在特定的环境,如洞穴中的种类。

六角恐龙——墨西哥钝口螈

中文学名:墨西哥钝口螈

英文名:Axolotl

别称:六角恐龙

分布区域:墨西哥的湖泊中

在墨西哥市南部,有一个名为索奇米尔的水乡泽国。在索奇米尔一带水域里生长着一种憨态可掬、生有六角的生物——墨西哥钝口螈,也称美西螈,当地人还习惯称其为“六角恐龙”呢。它因为会发出“鸣帕鲁帕”的奇特叫声和长有不大常见的六只角而名声大噪。其实它的六只角就是呼吸用的3对外鳃。墨西哥钝口螈是水栖的两栖类,是墨西哥的特有种,因其独特的外貌及幼体性成熟而著名。也就是说,即使在性成熟后仍保持它的水栖幼体型态,不会经历适应陆地的变态。虽然在全球有作为宠物而被饲养,但是它们原有的栖地被人们大量开发,导致它们只有不到10平方公里的生活面积。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评为极危物种。

自然界有些动物天生长着一张十分可爱的脸,让人惊艳,墨西哥钝口螈无疑是此中明星。据说全世界有超过30个品种。它们是两栖动物中很有名的“幼体成熟”种类(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幼体一生都在水中生活,也在水中产卵。墨西哥钝口螈成体一般只有25厘米左右,深棕色带黑色斑点。白化体、白色突变体以及其他颜色的突变体均常见。肢和足甚小,但尾巴比较长。背鳍由头背向后延伸于尾端。腹鳍从两个后肢中间延伸到尾末端。它们最有魅力的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体色,常见到的有原色、白化黑眼、白化红眼、黄金和墨兰个体。不过,它们的身材虽然迷人,但它们却有着十分好的胃口,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也十分快,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长2~4厘米。它们已经有超过百年被当作宠物来饲养的历史了,但是,人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它们的野外生活模式。

墨西哥钝口螈是肉食动物。主要以蠕虫,昆虫或小鱼为食。在饲养它们的时候,可以喂鲑鱼肉、急冻或新鲜血虫、蚯蚓或蜡虫。当然最好的是喂给它牛心,但要注意动物蛋白质是不容易被消化。在钝口螈处于幼年期时,可以喂它水蚤或小虾,直到它长大后,能吃较大的食物为止。

钝口螈寻找食物的方式是凭借着它们的嗅觉,它们会“吸附”于肉类上,用胃内的真空力量吸食食物。所以在饲养钝口螈的时候,不能把未成年钝口螈与其他动物养在一起,它们会相互撕咬对方,即使是同类也不例外,但成年的钝口螈是可以养在一起的。

六角恐龙非常强的再生能力,尤其是幼体,任何断掉的四肢,它们都可以在一个月之内重新长出来。所以一般的小伤对它们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它们的再生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但是仍然可以再生表皮或手指、脚趾等组织。

多数种类的钝口螈成体以陆栖为主,它们穴居在土洞里面。六角恐龙“幼体成熟”(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种在两栖动物里是很有名的。它们的幼体一生都在水中生活,连产卵也在水中进行。它们还被作为内分泌等实验的活体使用,现在已经完全确立了有关它们的饲养和繁殖方式,如今要见到它们的踪影可以到水族宠物店走一走。

墨西哥钝口螈,不论是何种体色,不论是野生还是人工条件下饲养,在幼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前,在其食物中添加相应激素,可诱导其幼体发育成类似蝾螈的个体,在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器官等方面,都会发生类似的改变,如:外鳃退化消失,体内发育可呼吸的肺,趾端形态趋近蝾螈,并可由水生转为两栖,虽然可以爬行,但四肢并不协调。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最早一批类爬行动物进化的过程,在生物进化、遗传变异和动物生理学等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绝无仅有——鳗螈

中文学名:鳗螈

英文名:Sirenidae

分布区域:美国大西洋沿岸

鳗螈是北美洲特有的一种两栖动物,是有尾目的一科,永久性童体型,终身有鳃或有鳃裂,无肛腺,体外受精,前颌骨上有角质鞘。。鳗螈属终生水栖,体形似鳗,身体长,尾巴相对较短,有一对前肢,但是很细弱。成体有鳃孔和3对外鳃,眼睛非常小小,没有眼睑,犁骨齿保持幼体期状态。一般生活在较浅的静水域或缓流溪中。经常在水底杂草间活动,偶尔上陆。当遇到长期干旱时,它们可由皮肤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可在土穴内形成1个坚硬的外壳,形状像一个茧,它们就会在这个茧壳内度过干旱恶劣的环境。这时,皮肤失去湿润性,外鳃萎缩,仅保留鳃孔。鳗螈卵单生,附着在水草上。幼体有发达的背鳍褶,从头后面一直到尾巴的末端。当完成变态后,就只在尾部有鳍褶,皮肤没有幼体特有的莱氏腺。

鳗螈从外形上看很像鳗鲡。有细长的身躯,颜色多为棕色、深灰色或带绿色。前肢细小,没有后肢和盆骨。幼体和成体都有羽状鳃。它们交配时是在水中进行的,产卵从一个到多个不等,鳗螈巴卵产在水草叶上。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幼体发育为成体不经历变态过程。

世界上只有3种鳗螈,它们生活在美国南部和中部以及墨西哥东北部。它们居住在沟渠、溪流、湖泊的浅水中,是活跃的捕食者,以小龙虾、蠕虫、蜗牛等动物为食,并且大部分时间都藏在泥土里或沙子中。它们嘴巴的前部没有牙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角状的喙,它们通过吮吸进食,把水和食物吸入嘴中。它们鳗鲡状和长有外腮的身体使它们看起来像过度生长的幼体。它们没有后肢却有弱小的前肢,这些前肢紧贴在腮后。大一点的鳗螈体长可达90厘米,这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之一,但是体形较小的鳗螈身长很少超过25厘米。微小的侏儒鳗螈数量众多,特别是当它们生活在凤眼蓝(一种水藻,它们被引进北美洲后大量生长)中时。当鳗螈被捕获时,它们通常会发出短促、尖利的叫声。

夏天,许多鳗螈生活的水塘和水沟都会干涸,但是它们能够通过进入一种叫“夏眠”的状态来度过这段干旱的时期。当沙子和泥土变得干涸时,覆盖在它们皮肤上的黏液外层会变得坚硬,并形成羊皮纸样的茧,覆盖在除了嘴以外的全身。它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数周,直到它们的居住地重新充满了水。

关于鳗螈的繁殖仍是一个谜,因为人们从未观察到过它们的交配过程。雄体没有其他许多有尾两栖动物用来分泌精囊的腺体,雌体没有储存精子的接受器,这些都表明它们是体外受精的。但是,雌体会独自将卵分散地放在水生植物中,表明卵可能在产下之前就已受精。到底鳗螈进行的是一种与其他有尾两栖动物不同的体内受精方式,还是雄体在雌体产卵时紧随雌体,在卵产出时对每个卵授精,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物竞天择——洞螈

中文学名:洞螈

英文名:Proteus anguinus

别称:盲螈

分布区域: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

洞螈,又叫盲螈,是为数不多的长期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类动物,长期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伊松佐河盆地到达赫塞哥维纳,中途经过斯洛维尼亚南部和克罗埃西亚西南部。达尔文在他的的著作《物种起源:用进废退》中描述洞穴生物时记载过洞螈,并且把它们称之为“远古生命的残骸”。

洞螈是洞螈属下的惟一一个物种,其长相十分怪异,洞螈终生都保持幼体形态,是一种水生蝾螈,全身呈白色,四肢细小,身长不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有发达的3对外鳃和2对鳃孔,羽状鳃红色。头狭小,头骨多软骨质。吻钝,没有眼睑,虽然眼睛已经退化,但感光仍然十分灵敏。它们一声都生活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皮肤在光照下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多为卵生,有时卵胎生。卵分散贴附于石下。亲螈有护卵习性,约3个月的孵卵期。当洞螈处于幼体时,可看到它们的眼睛,背面有鳍褶,发育为成体时,其他结构并没有改变,为永久性童体型。洞螈看起来像一只蜥蜴,它们也被人称作为“人鱼”,这是因为它们粉红色的皮肤和细小的前肢和腿,让它们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小人。人们曾一度认为它是传说中龙的幼体。在这种怪异的外表下,洞螈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洞螈一生都在漆黑的洞穴中生活,它们没有眼睛,皮肤中没有色素。奇怪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有光线的地方,它们将长出眼睛。皮肤也会变成褐色,但是这个眼睛并不完全,而是缺失重要的视神经,所以虽然它们有眼睛,但仍然是盲的。

洞螈是两栖动物,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在水中时通过腮呼吸,腮位于头的后面身体的外面,两侧都有,是透明的,因为里面有血液在流动,所以看起来微带红色。

在两柄动物中,洞螈算得上是一种寿命比较长的动物,平均寿命有60多岁,个别长寿者共至可以活上100多年,这让渴望长寿的人类非常羡慕。近年来,法国生物学家雅恩·沃伊特伦等人开始着手对洞螈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它们如此长寿的原因,提高人类寿命。

沃伊特伦和同事对捕捉到的成年体洞螈进行分析,使用相关公式得出它们的平均寿命是其他相似体重两栖物种的3倍,而且,即使年龄很大的洞螈,也同样具备生殖能力。这似乎违背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难道洞螈真的是“幼龙”吗?当然不是的,洞螈的长寿,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洞螈自身的基因有关。

洞螈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寒冷的环境中,新陈代谢速率较低,新陈代谢慢,形成的DNA的自由基的数量也就更少,而自由基是一种损害DNA的物质。自由基是身体代谢的一种多余副产品,是在细胞中线粒体产生腺苷三磷酸盐(ATP)能量分子时产生的,自由基可以攻击DNA分子,使其更易产生氧化反应。因此,自由基越少,细胞代谢和衰老的速度也就越慢。

不过,这种低新陈代谢速率和有效的抗氧化机理并不能完全成为洞螈长寿的原因,因为这和其他两栖动物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经过进一步研究,沃伊特伦发现在线粒体产生腺苷三磷酸能量分子时,洞螈比其他动物产生更少的自由基。换句话说,在试验的过程中,他发现洞螈具有特殊的线粒体功能,既可以产生大量的腺苷三磷酸盐,但同时不产生大量的氧化反应,这大大的减缓了洞螈的衰老过程。

尽管洞螈是一种长寿的动物,但是,成年后的洞螈每隔12年才繁殖一次,而且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域污染,致使它们的生存条件恶化,目前,这个物种也开始逐渐远离我们,一步步走向灭绝的边缘。

拯救洞螈,我们无法像其他动物一样进行人工养殖,惟有从拯救环境开始,从爱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做起,为挽救洞螈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