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48503100000007

第7章 历史修久——无尾目(4)

无指盘臭蛙产于我国的昆明,属于特有物种,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常生活在中小山溪内植物茂盛以及阴暗潮湿处。

云南海拔720~3200米的小溪,或溪旁的草丛里,都是无指盘臭蛙的栖息地。白天,无指盘臭蛙躲藏在石头缝隙或者草丛中,有的待在小溪的岸边。如果受到惊吓,它们马上就会回到水中或者躲藏在洞穴之中。无指盘臭蛙的幼体蝌蚪一般栖息在山溪水流较缓或回水的绿藻下面或石块下。

和其他蛙类相比,无指盘臭蛙体形较大。雌雄无指盘臭蛙在体形大小上也有显著差异,雄性无指盘臭蛙体长7厘米左右,雌性可达10厘米以上。捕捉无指盘臭蛙时皮肤可分泌难闻的黏液。无指盘臭蛙的头顶扁平,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鼻子和眼睛相距很远,鼻孔在吻眼之间或近眼。它的鼓膜较大;前肢很粗壮,前臂和手不及头体的一半;身体背面皮肤很光滑,有凹凸不平的成网状细颗粒,有的是扁平疣粒,在无指盘臭蛙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头侧、体侧等,分布有疣粒;雄蛙的疣上有很多小白刺;雌蛙的刺比较少,非常光滑。无指盘臭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见的为浅棕色,背面有暗绿色网状斑纹,或“之”字形花斑。它的腹面呈浅黄、灰黄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

无指盘臭蛙一般把卵产在静水塘内,卵黏在塘的壁上,成块状,被胶囊包裹着,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卵被孵化成蝌蚪后,这些蝌蚪就会爬到照料它们的亲代背上,而亲代会把它们带到河流或溪水中,或有凤梨科植物、果壳、圆木中的水洼中。一些雌箭毒蛙会产下一些未受精的卵供给蝌蚪食用。

树蛙巨人——白氏树蛙

中文学名:白氏树蛙

英文名:White’s Treefrog

别称:老爷树蛙、绿雨滨蛙、巨人树蛙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

在温暖潮湿的热带地区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及新几内亚岛的南部,产有大量的白氏树蛙。在澳大利亚东部稍冷的地区和南部的维多利亚州,也可以发现白氏树蛙的踪迹。但是由于澳大利亚南部气候非常寒冷,白氏树蛙无法顺利越过冬季。新几内亚岛南部地区非常干燥,白氏树蛙从伊里安岛到莫尔兹比港,都有大量分布。尤其是达鲁岛,分布更广。在新几内亚岛的北部,也曾有发现白氏树蛙的记录,但是一般人认为,那是人为引进的结果。

在美国和新西兰,也有被引进的白氏树蛙。白氏树蛙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分布的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引进时是源于宠物贸易的缘故。在新西兰,曾经有生活着数量繁多的白氏树蛙,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再也没有发现那里有白氏树蛙。

白氏树蛙的身体很长,可以达到10厘米。其腹部为白色,因所处环境温度的不同,白氏树蛙背部肤色呈现出棕色、绿色等不同颜色。有少量的白氏树蛙背部会分布着一些白色小斑点,这些小斑点直径一般不超过5毫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白氏树蛙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白氏树蛙的脚趾末端长有直径为5毫米的吸盘,它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提高白氏树蛙的攀爬速度。即使是在光滑的竖向玻璃面上,白氏树蛙都可以自由行走。白氏树蛙的脚趾有蹼连接,前脚趾为三分之一,后脚趾为四分之三。白氏树蛙的金色眼睛,长有水平虹膜,这是它特有的。

作为典型的两栖动物,白氏树蛙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它的幼体小蝌蚪刚孵化出来时体长有8.1毫米,全身皮肤呈现棕色,带有杂色斑点,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它的下腹颜色慢慢变浅,最后变成白色,这表示白氏树蛙已经成熟了。蝌蚪发育到最大时身体可以长达44毫米。2岁时,白氏树蛙可以达到性成熟,排出的卵为棕色,在一层透明的卵膜内包裹着,直径为1.1~1.4毫米。

虽然白氏树蛙是两栖动物,长有肺,但它的呼吸全部是通过皮肤完成的。只有它的皮肤保持湿润,它才能保证顺畅的呼吸。然而白氏树蛙湿润的皮肤容易滋生细菌,从而遭受病原体的侵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白氏树蛙的皮肤会分泌出一种抗菌肽,里面含有许多缩氨酸,它包含有抗菌和抗病毒成分,还包含有另一种类似胆囊收缩素的物质,它可以帮助消化和抗饥饿。白氏树蛙皮肤分泌出的部分缩氨酸会破坏艾滋病病原体但是不会对人体T细胞有伤害。

白氏树蛙性情比较温顺,白天,它会躲在潮湿的地方休息;夜里,它就会出来活动。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每到傍晚,白氏树蛙都会鸣叫,进行捕食。在漫长的冬季,白氏树蛙很少出来活动。

白氏树蛙的适应性很强,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湖边的树荫里,有白氏树蛙的踪迹。如果是在寒冷的季节,白氏树蛙则会在长满芦苇的沼泽中生活。在有水源的室内环境中,如下水道或厕所里,白氏树蛙也可以生活。另外,有较高湿度和温度的下水管、水池、水槽等,也有白氏树蛙的身影。到了交配季节,在下水管和小型的水容器中,就会聚集一些白氏树蛙,因为这些物体能使它们的叫声放大。

白氏树蛙喜欢鸣叫。它的鸣叫低沉缓慢,具有重复性。每年的大部分时节,它们都会在树顶或屋顶的水槽等较高的地方鸣叫。如果是在交配季节,树蛙就会来到地面,在水边附近高声鸣叫。其叫声和许多蛙类一样,可以吸引异性。但在非交配季节,白氏树蛙的叫声就会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在雨后,许多树蛙会同时鸣叫,虽然人们还没有弄清其中的原因,但是白氏树蛙鸣叫的声音很大,则经常会吸引天敌的到来。

白氏树蛙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但一些小青蛙和其他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也是白氏树蛙的食物。这是因为,白氏树蛙的牙齿不能够切断食物,所以它必须选择足够小的动物为食。许多青蛙都是依靠舌头进行捕食,白氏树蛙捕获小的猎物时,靠的也是这种方法。在捕获一些较大的猎物时,白氏树蛙主要靠突袭,它会用前爪把猎物填入嘴中。

在澳大利亚本土,有白氏树蛙的天敌,包括蛇、蜥蜴和鸟等。欧洲人登上澳洲大陆后,引进了一些外来的天敌,如狗和猫等。白氏树蛙的寿命很长。人工饲养平均寿命为16年,少数白氏树蛙的寿命甚至能超过20年,这在蛙类中是极为少见的。但在野生环境中,由于白氏树蛙受到天敌的威胁,其平均寿命要略为低一些。

春末夏初,是白氏树蛙的交配季节。到了这个季节,雄性树蛙的前掌脚趾内侧会生出黑色的繁殖垫,这有助于雄蛙紧紧地抱住雌蛙。在抱合期间,雄蛙会趴在雌蛙身上。雌蛙以一定的速度排卵,以保证精子能有准确的机会进入卵内。白氏树蛙每次排入水中的卵有200~300枚,上下厚约半米。白氏树蛙的卵沉会附着在水中的物体上。雄雌白氏树蛙抱合的时间为两天。在此期间,雌蛙将进行多次排卵,约有2000~3000只卵将被排出。3天后,这些卵就可以孵化成蝌蚪,水温必须保持在28~38℃,水深在5~50厘米,蝌蚪才有可能存活。2~3个月后,蝌蚪就会发生蜕变成白氏树蛙,2年后白氏树蛙性成熟。

在所有的蛙类中,白氏树蛙是受人欢迎的一种宠物。它性格温顺,外貌像卡通,寿命很长,很多宠物饲养者都喜爱它。此外,由于白氏树蛙的饮食范围较广,抗病能力也很强,可以进行人工饲养。但人工饲养的白氏树蛙,经常会饮食过量。如果是在野外,白氏树蛙在捕获猎物,或逃避敌害时,会消耗很多体力,但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白氏树蛙的活动空间有限,被直接喂养,这样,就没有了捕食的压力,其体重就会不断增加,造成脂肪大量堆积,从而导致过度肥胖。

小巧玲珑——华西雨蛙

中文学名:华西雨蛙

英文名:Western Chinese Tree Toad

别称:上树怀、竹王、桑王、雨蛙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华西雨蛙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属于一种小型的蛙类,雄蛙的体长只有28.0~36.0毫米,雌性体长34.5~40.0毫米。生活在海拔750~2470米的静水水域或稻田附近的草丛甚至树叶上。白天隐避在树洞或草丛中,下雨夜晚大批外出活动,有时百蛙齐鸣。

它们的头较宽,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很圆,舌较圆而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前肢细长,指端有吸盘及横沟。趾端形态同指。背面皮肤光滑,腹面遍布扁平疣。

每年的5~6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见到雌雄抱对。差不多在雨季来临时,它们的繁殖达到最佳状态。卵产于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池之中。选择冬眠的场所一般是在水域或泥土穴内。

生活中的华西雨蛙,背部的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者暗绿色,并有紫灰色略带金黄的线纹贯穿全身,体侧、股侧后方及胫跗内侧有极为醒目的黑色斑点;胯部线为橘黄色;腕,掌、指、胫、足各部的外侧均为金黄色或紫灰色;腹面乳白色;雄性咽部灰黑,雌蛙是金黄色,头侧线纹为棕色:手足等部分为浅棕灰色,前臂及胫外侧有白色纹线。

娇小可爱——雨蛙

中文学名:雨蛙

英文名:hyla tree toad

分布区域:中国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

雨蛙的种类在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较少,在美洲最多,而亚洲的许多热带地区没有雨蛙。在中国,有9种雨蛙,除了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之外,在其他各省(区)都有所分布。雨蛙肩带弧胸型,椎体前凹型。雨蛙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一间介软骨,这使它非常适合树栖。

生活在中国的雨蛙个头较小。背面的皮肤很光滑,呈绿色。这些雨蛙大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在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人们也能发现雨蛙的踪迹。雨蛙在白天会趴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时,就会频繁活动。雨蛙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为食。产于我国海南省和广西、广东省的华南雨蛙,是大个体雨蛙的近亲种,它们常栖息在水域附近的草丛里、甘蔗地或竹林里。

雨蛙的鸣叫很有特色。每次鸣叫时,常是有一只雨蛙先叫几声,众蛙纷纷亮嗓,蛙声齐鸣,声音特别响亮。尤其是在雨后,雨蛙的这种鸣叫现象更为明显。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雨蛙就会出来活动。4~6月,雨蛙就开始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可以达到1~1.5毫米,1团卵有数十粒或数百粒,附着在水草上。雨蛙的蝌蚪有高而薄的尾鳍,自体背中部开始为上尾鳍。这些蝌蚪在5月下旬就会完成变态,成为真正的雨蛙。9~10月,雨蛙开始进入冬眠期。

中南美洲的雨蛙与中国的雨蛙不同,无论是形态、生态还是产卵习性,都呈现出多样化:雨蛙头部的皮肤骨质化,以抗御干旱;雨蛙把卵产在叶腋处,有的产在树叶上、卵泡被叶片包裹着,还有的雨蛙在池内筑好泥窝后才开始产卵;在繁殖季节,雌蛙的背面皮肤就会成为“育儿”场所,有的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孔,卵可以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隆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来盛卵,也有的卵完全裸露贴在雨蛙的背上。雨蛙排卵的数量和卵的孵化及蝌蚪的形态和生态,因为种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小蝌蚪在孵出时就已经完成了变态。

大部分雨蛙蝌蚪都有成列的角质齿,用以刮食藻类,啃食水中的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少数雨蛙蝌蚪没有角质齿,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它们主要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而艾氏树蛙蝌蚪则不像雨蛙,它们是卵食性,它们主要食用母蛙产下的卵。如果食物不够,大蝌蚪就会吃掉小蝌蚪,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雨蛙科的成员生活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树栖外,在美洲和大洋洲,有的雨蛙科成员过着穴居和陆地生活,但是几乎没有完全水栖的雨蛙科成员。许多雨蛙科成员有特殊的保护色,这使得它们与环境混为一体,不容易被敌人捉住。最为奇特的是美洲的红眼蛙,它色彩鲜艳,静止不动时身上呈现绿色,不易被发现,只有在行动时,它们才会显露出鲜艳的颜色,这足以迷惑敌人。

雨蛙对环保型农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防治水田病虫害。由于雨蛙对吃进的食物不经过消化就进行排泄,因此雨蛙的食量特别大,可以吃掉许多害虫。利用雨蛙极强的捕食能力,可以达到除虫的根本目的,建设真正的环保农业。

别具一格——巴拿马金蛙

中文学名:巴拿马金蛙

英文名:Panamanian Golden Frog

别称:泽氏斑蟾

分布区域:世界上除了澳大利亚、最干燥的沙漠和许多海外的几乎所有地区

在动物界中,形态各异的动物很多,而各种不同的动物也有着不同的本领和习性。巴拿马金蛙是一种长相漂亮的两栖动物,它们身躯苗条,四肢修长,内侧及外侧手指或脚趾特别短。皮肤光滑,体色呈鲜艳的黄色或橘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点,具有警告有毒的功能。它们华丽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靠手语来进行交流。现在巴拿马金蛙已被列入为世界一级濒危两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