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白金峰
舞蹈音乐:选自《电影红樱桃》
舞蹈服装:刘彤
舞蹈首演:2002年
首演演员:梁雪梅谢凤琼
荣获奖项:全国魅力校园舞蹈大赛二等奖
《爸爸的故事》是以抗日战争革命烈士为题材创作的现代舞。爸爸只是一个代名词,他是无数个献身革命英烈的化身。创编这样一场具有教育性的舞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同样的内容题材,在课本里读到的,电视、电影里看到的以及在舞台上看到的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体会到,文字可以通过详细的、生动的描述,直接紧扣读者的心扉;电视、电影可以通过人物造型、声音、色彩、情节来打动观众。而舞蹈只有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通过肢体动作、构图,流畅地表达出思想内涵,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蹈《爸爸的故事》以现代舞的手法来表达创作意图,而没有以民族舞或是古典、巴蕾舞的形式来表达;以群舞的形式来展示,而没选择独舞或双人舞,主要是因为现代舞冲破传统芭蕾僵硬、刻板的模式以及解放舞者受到禁锢的双足,它抽象的、自然跳跃动作的自由表现,更注重于艺术家内心的感觉,并通过形体充分展现出来。再者,现代舞可以不塑造人物形象,不表现故事情节,不表现生活场景,排除了“再现性”,而强化“表现性”,表现抽象的观念,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冲动,表现本能,表现潜意识,表现直觉、幻觉和梦境。舞蹈也可以不表现“自我”,而只是一种“纯动作性”的表演。这种表现方法和《爸爸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十分吻合,因为,抗日战争的英雄们和他们的后代有千千万万,他们前赴后继,虽然也有永垂青史的史册人物,但更多的英烈们却是不为人们所知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长眠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他们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见过,他们的孩子也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英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爸爸的故事》以群舞的形式来展示,是借助群舞的舞蹈队形、画面的气势,起到烘托艺术气氛,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使作品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作品中的双人舞的陪衬,是为了塑造人物——“爸爸”服务的。
《爸爸的故事》在创编结构上,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沙滩刑场,主要表现沙滩刑场“爸爸”被腰斩时的大义凛然,以及“我”和“妈妈”的内心感受。舞蹈以文学作品常见的倒述形式开头,在一片漆黑的幕色里,一个低沉而有力量的童音划破黑色——“妈妈没有给我讲过故事,没有给我买过新衣服;我只见过爸爸一次,那是在沙滩的刑场上,他的腿断了,他是被人拖进刑场的,人家只给我说,那就是你爸爸,你多看他几眼吧,我想跑过去,可妈妈死死地拉着我……刽子手问他,你还革命不,爸爸说,我是革不了,可我的孩子是会接着干。说完,爸爸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看着我,我想哭,妈妈却不让我哭,妈妈说,要是那样了,爸爸看见了会不高兴的,后来爸爸死了,可他始终没有闭上盯在我身上的那双眼睛。”此部分舞蹈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流动舞步较少,舞者动作着重烘托抗战特殊时期那种凝重、悲壮、不屈的民族精神。第二部分“带我飞翔”,主要是回顾“爸爸”和“妈妈”为了革命,勇敢地穿过枪林弹雨、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一段是以歌编舞,通过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来创编的舞蹈动作,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段舞蹈的风格以情绪舞为基调,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却似乎故事情节又十分的饱满。这段是舞蹈的发展、趋向高潮部分,舞蹈动作的舞步,较第一部分有了很大的变化,节奏加快了,旋转、翻身的动作也相对地多了,并伴有跳跃的动作。这部分,舞蹈动作是第一部分的扩展。第三部分革命事业代代相传。这部分基本没有舞蹈动作,只是舞者一个、三个、六个、九个……集体立起,象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向前进。这段生命的立起,照应了第一部分爸爸的话——我是革不了,可我的孩子是会接着干,升华了作品主题,使舞蹈作品寓意深长。
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本作品分为三部分,在结构上特别讲究对比,动作之间的对比,舞段之间的对比,音乐、节奏之间的对比,灯光上的对比以及舞蹈构图的对比等等,这种技巧性的对比,都起到渲染主题的效果。如本作品的三部分,运用了三种不同风格的“语言”。第一部分的语言是独白,课本剧似的表述,表达了“爸爸的故事”的主题思想。第二部分的语言是悲壮、激昂的歌曲,“忆起那年那月,带我飞向远方……”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舞蹈动作在乐声中富有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表现得自然、和谐。第三部分的语言是高亢、有力量的《少先队歌》,这里编导大胆、巧妙、自然地运用《少先队歌》,既紧扣主题又烘托了主旋律,再次强化革命事业代代相传——“我们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歌曲片断自然出现在舞蹈作品高潮的结束处,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前两部分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歌词的内容加深了观众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饱含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歌曲片断的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而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两场不同风格的歌曲,共同点睛之笔就是,这两部分的舞蹈达到一定高潮的时候,只用舞蹈来表达,显得有些苍白缺少力度,而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或是呐喊声,如“忆起那年那月,带我飞向远方……”“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雄壮的歌声表达“革命”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种不同语言风格的对比,表达出的效果和力度是不一样的。
再如舞台灯光调度的对比,开场的漆黑,随后在人物出现时的亮光——只要有中国人民在,就有希望之光。第一部分的舞台色调几乎是灰暗色调为主,除了是烘托“爸爸”当时所处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之外,还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第二部分的色调是以透亮的深蓝色为主调,预示着“革命”只是处在黎明前的黑暗。第三部分的舞台色调以鲜红透亮的红色为主调,象征着革命必胜。这种舞台灯光调色的对比,增加了舞蹈作品结构的层次。再如舞蹈构图之间的对比,开场构图,一群赤足的男女舞者,分散、背对观众地伫立在舞台,眼前是无边的黑夜。结尾,还是一群赤足的男女舞者,分散、面对观众地伫立在舞台,身后是缓缓升起的朝阳,朝阳把中国大地照耀得光辉灿烂。开头和结尾之间的强烈对比、反差,这种构图带给观众鲜明的视觉冲突,也深化了主题思想。
《爸爸的故事》在舞蹈动作词汇上结合舞蹈的结构安排,或是重复着同一个舞蹈动作,因为在舞蹈动作语汇上,动作的重复是力量,而反复是高潮,以此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如作品第一部分所有舞者躬着腰、捂着嘴,聚拢在舞台中央,这一动作重复多次;此外,作品中前后反复出现舞者快速地奔跑在舞台4点、5点、6点间,以排山倒海之势,站成一堵墙,坚不可摧;第二部分即将转入第三部分时,舞者不断地摔倒了又站起来,这种反复多次的动作,象征着无数先烈在革命的征途中倒下了,又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勇敢地站起来,他们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了革命事业向前进!向前进!这种反复的动作既把作品推向高潮纵深发展,又一次一次地渲染和强化了作品的主题——革命事业,既照应了第一部分,又说明大主题思想,同时也将英烈们永垂不朽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来。此外,段与段之间动作过渡、衔接得自然、流畅,如在前一部分要转入下部分时,作品中至少会有三个以上的舞蹈动作结合音乐、灯光进行舞台调度加以渲染、铺垫,然后很自然地切入下面的内容,使整个作品承接自然,一气呵成。
纵观整个作品,三部分的分段十分明显,每个部分似乎可以独立存在,其实不然,作品始终以“爸爸”所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为主线,贯穿作品始末,把舞蹈感情和情绪有层次地、有逻辑地、有发展地组织起来,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