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民俗
48514400000012

第12章 宁夏满族民俗(2)

绞脸满族绞脸和汉族不同。汉族在结婚前夕先行绞脸,而满族新娘是在结婚后的第二天,请父母、公婆、丈夫健在,儿女成双、家庭殷实和睦的“全福”妇女用五彩丝线相互拉绞,拔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开齐鬓角,以此标志她已是结了婚的妇女。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60年代初,现在已渐渐消失。

分大小是新娘“下地”之后的第一个礼节,以分清辈分。由新郎引导新娘和家庭成员及本家族亲朋一一见面、问安,也叫“见面礼”。

跳火盆新娘喝过交杯酒后入洞房时,要从洞房门前的火盆上跳过去。火盆形同洗脸盆,盆内点燃的是灵武磁窑堡一带的香砟子煤块,这种煤易燃烧,用火柴也可点燃。

放喜果在洞房装新的被褥里,藏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取谐音以求吉利如意。红枣和栗子——取“早生贵子”,花生取儿女插花生(儿女双生),核桃、桂圆取“和美团圆”。此俗至今还可见到。

陪嫁新娘结婚大喜之日,娘家派人送亲时,要带上陪嫁物品。物品根据娘家经济状况,不论贫富,必须陪嫁被褥,其他嫁妆可根据具体经济情况,由娘家自定,可多可少。坐席婚礼当日,男家举行酒宴,请女家至亲中全福妇女赴宴,男家必须有人作陪。席间,新郎行礼敬酒起身时,女方代表要赠新郎礼物或“赏钱”。如果女方家中待客,男方必须派人提前将准备好的酒席送到女方家中,请新娘父母及亲朋好友食用,以此表示对女方全家的尊重。

吃合喜面结婚当日晚上,在新郎新娘就寝之前,要吃长面条,有打卤汁的,有酸菜汤兑肉丝的。用此来企盼日后夫妇白头偕老,长寿健康,恩爱永远。

回门新婚第三日,娘家派人派车接新娘回娘家,此俗叫“回门”。回门时,新郎也一同回到岳父母家中。到家后,要向岳父母家中成员一一行礼问安。新郎新娘要于当日太阳落山前,返回自己家中,不留宿岳父母家(因男女双方家住得不是太远)。

谢媒礼成婚的当天或是婚后数日内,男方家要备办食品或是衣物、布料送给媒人,表示酬谢。住对月从结婚的第一天计算,到30天满一个月时,娘家父母要派人派车接女儿回娘家居住,时间也是30天。这一习俗叫做“住对月”。新娘在娘家居住的一个月时间里,要勤于女工刺绣,诸如鞋袜、枕套、手帕等,一月住满后,带上回赠公婆的礼品及自己亲手缝制的绣品,回到婆家,赠送给丈夫家中的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

婚嫁习俗中的禁忌满族十分注意近亲不能婚配。姑姑家的姑娘不能嫁到舅舅家,此谓“骨血不能倒流”,而舅舅家的姑娘可以给姑姑家做亲,此谓“套亲”。

入乡随俗的满族饮食习俗

团圆饭通常为节庆及重要日子时所食用,各种名贵食材较多,且意味吉祥,如夹住蜜枣就说“大富大贵”,夹莲子时就说“连生贵子”。另一种团圆饭是指新婚大喜时,贺喜宾客全部离去之后,公婆家全体成员要同新娘、新郎在一起吃团圆饭。吃时,要注意礼节,和气礼貌。

满汉全席属高级宴席,招待贵客时用。全席因以满族风味菜肴为主,辅助以汉族菜点,二者组合而得名。多由冷热菜肴、甜咸面点、干鲜果品等几十种组成,全席在原料选用及烹制方法上都很讲究。

酸菜初冬,将大白菜洗净,晾干,用沸水略略汆过,然后,把菜摆入缸中,码一层菜,放一层盐,等菜码满后,用石头在上面压实。最后倒入熬过的花椒水,水以盖过菜面为宜。一个月后,白菜变酸,即可食用。满城旗民家家腌制酸菜,家家喜吃酸菜火锅和羊肉酸菜汤浇面,羊肉酸菜汤浇面是宁夏满族面食里的一绝。宁夏满族利用本地肥美羊肉,创造出了羊肉酸菜汤浇面,并流传到汉族家中。做法是:先将羊肉切成丁,放入锅内煸炒,放进葱、蒜末、辣椒面等。再用豆酱沏汤(现改为酱油),放火上炖熬,等肉丁煮熟,放入酸菜丁和事先发泡好的蘑菇,一起炖熬。汤熬好后,加适量盐,端锅。

把面条或面片煮熟,捞在碗里,将熬好的羊肉酸菜汤浇在面上,即可食用。

萨其玛传统风味小吃。白面加进鸡蛋兑水和好,擀成薄片,切成小细条,放入油锅炸熟后捞出,再用冰糖或白糖熬制的糖稀或是蜂蜜拌之,倒入铺好的木槽内压平,最后切成方块,即可食用。

荞麦糕小吃的一种。荞麦面和水蒸成饼状,放入凉开水中浸一下,捞出用刀切成细条,再拿芝麻酱、蒜末、盐、醋等调料拌匀。是夏季的一种风味小吃。

米儿酒过去满族祭祀时,多用米儿酒供神,平时也常饮用。做法是:把糯米或大米煮到六成熟时,晾凉,把甜酒麦曲研成细面儿,拌进饭内。然后把饭盛在不沾一丝油腥的干净的器皿内密封。一周之后,便可食用。用时可兑水放锅内煮沸饮用,也可在煮沸的米儿酒汤里,打进鸡蛋花,吃时甘甜可口。

吃花茶满族吃花茶很讲究,花样多,品位高,既是喝,又是吃。

独特端庄的满族服饰习俗

现在满族服饰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仅就解放前满族服饰作描述。

斗篷男式一般不绣花边花纹,女式必绣花纹,并且用色泽艳丽的绸缎为面料。这种风衣有夹、棉、皮三种。棉斗篷一般填进薄薄一层棉花;皮斗篷是在里子上挂一层毛皮,用以冬季或秋季外出时御寒。如遇客人,必须先脱下斗篷,再施礼,否则,会被对方认为对他不尊。1949年以后,此斗篷渐渐衍变成风衣。

十八镶女装兴起于同治年间。起初,女装衣服边缘都要镶滚花边,只是镶滚三道或五道,到同治年间兴滚十八道花边,故名“十八镶”。辛亥革命以后,就不多见了。

士庶常服是士庶常着服装。式样为大襟长袍、披肩领,袖为马蹄形状,袖长遮手,衣长过膝。举人、贡生、监生穿此袍一般采用青绸制作,上面镶蓝边;生员穿此袍一般用蓝色缎子制作,上面镶青色边。民国时逐渐消失。

长袍马褂男子常着服装。在长袍外面套件马褂,长袍袖长必须盖过手背,马褂袖长只到肘腕,套穿在一起,因长短不一,因此也有叫大小袖的。此服装一直流行到1949年。

胎皮翻毛马褂冬季御寒外衣。皮毛翻露在外面,平袖,对襟,衣长齐腰。宁夏因盛产二毛皮,皮质好,花纹九道弯,故旗民多用羊羔的白色胎皮或黑色胎皮(俗称“紫羔皮”)制作,并成为敬献朝廷的贡品。

马子盖满族幼儿发式。男女幼儿留发之初,只留下头顶胎发,头顶四周头发全部剃光,像盖状,故而得名。

大挽袖富家妇女在旗袍的袖口另制一段挽上来的袖子,叫大挽袖。制作方法是,挽袖颜色与旗袍颜色必须形成鲜明对比,挽袖宽大,一般宽一尺左右,长半尺,上面彩绣各样花卉。穿着时,挽袖上的彩饰鲜艳好看,美观别致。1949年后,此服饰不再流行。

马褂男子常穿服装。是一种短褂衣衫。褂长到腰,平袖到肘,两侧开衩,领边、袖边有镶饰。马褂式样多种,可分为黄马褂、对襟马褂、大襟马褂、缺襟马褂四种。黄马褂最为贵重,不是皇帝特赐,不得随意穿着;对襟马褂一般常用作礼服,颜色多为青色;大襟马褂用作日常休闲穿着,衣襟开在右侧,两侧开裉,袖长到肘,衣长到腰部,四边用彩,凡官民不得用黄色做披领、荷包、腰带、靴底牙缝;朝服、便服里外也不能用黄色或秋香色,袈裟除外。此禁忌到辛亥革命时结束。

和着装一样,满营军民戴帽也有严格的规定。男女一律不得戴狗皮帽。一律不得用红绒结顶子;一品、二品将军如因军功而被皇上赏戴花翎者,准予常戴花翎;四品以上官员的凉帽(夏天遮凉帽)规定用红片金里,五品官以下的用红缎里,缎边露出;庶民百姓帽子用青蓝缎子镶边;侍卫职官不戴翎顶在街面游逛者,要严格查处。

继承传统的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先前为火葬。宁夏八旗驻防军民到宁夏后,先是火葬,将亡人尸骨焚烧后的骨灰装入一小罐中,埋于地下,在地表做好标记,为的是日后能带回东北老家。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为土葬,土葬方式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点。

含殓人在气绝之前家人要为其洗脸、洗脚、剃头、穿寿衣,再往死者口中塞进一枚钱币,此俗叫“含殓”。

旗材满族旗材与汉族棺材形状不同,旗材的横截面上部呈“人字形”,如屋顶的形状,以5寸左右厚的松木做成。富贵大户人家一般用柏木。

做糊食人死后,在家停灵期间,家人用水和江米面捏成若干小面人,蒸熟后供在灵桌上,面人多做成戏偶或八仙模样,等到出殡以后,撤下灵桌时,将这些面人取掉。

带路菜出殡时,把亡人灵桌上所供的菜肴果点各取一些,放在罐内,罐口覆盖上一张薄软的烙饼,再用红绸扎好,埋于墓中,意思是给故去的人送阴间路上的菜肴。

戴孝戴孝之前先按亲疏远近分配白布,此举叫“破孝”。孝服要自制,均为毛边没有纽扣,子、妻为重孝,孝帽边要幔白边,妻、女发际辫梢垂白布条,丧期不施粉脂。孙辈左肩钉一寸见方的红布,叫“补丁”,重孙左右肩各钉一块,玄孙只穿红布坎肩,以此表示亡人年高。为白喜。

送三亡人死后的第三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把做好的纸制马车、元宝、弓箭、黄金等物带上,家人和前来祭奠的亲友提上点亮的白纸灯笼,僧人吹鼓手一齐吹、打乐器,亡人之子在旗材前口呼亲人上车,边哭边为其送行,其他人等全部跟在后面,直到选好的墓地前。然后,把用纸制成的马车、元宝等物全部点燃,亲人家属向亡人叩头,并向送葬的朋友亲戚致谢。家中有人亡故后,要按旗属颜色制作一幡,在家门外栽一根高高的木杆,如果亡人是男性,杆子竖在大门左边;如果亡人为女性,杆子则竖在大门右边。出殡时,主事人举幡走在送葬队伍前头。下葬时,如果亡人配偶已故,把幡盖在旗材上埋葬。如果亡人配偶还健在,就将幡带回家中收藏起来,等其也故去之后,再取出幡,与之同葬墓中。

百日祭从亡人出殡那天算起,到第一百天时,要在死者灵位前或是坟前供上酒饭,还要上香。饭多做成饽饽,菜一般为四样菜,筷子直立插在饭菜上,亲友们轮番奠酒,家人跪拜,口祝吉语。百日祭结束后,象征着丧期结束。

守夜出殡前一天,亡人家庭成员整夜不眠,陪伴于灵前,并多次上香奠酒行礼致哀,表示与亡灵辞行。

跳火去煞送殡返回,回到家门口时,不能直接走进家中,所有参加送葬的人员都必须在家门口事先准备好的麦草或稻草火堆上跳过去,然后拍拍衣服,方可进家门,据说如此可以去掉身上的凶煞不祥。

丧葬礼仪中的禁忌在服丧期,无论男女,服饰、发式必须朴素,至亲子女百日不剃头,不剪发。一般不得参与娱乐活动,如嫁娶、赴宴。春节期间,不贴春联、年画,不拜年,也不受幼辈拜礼。寿衣制作忌用毛料质地或缎子缝制,而是采用纯棉麻质料。寿衣一般为单棉重叠。亡人气绝后,穿好寿衣,双腿必须用麻绳捆住,忌讳用腿带扎住裤口,为了回避“带子”的谐音。入殓时,由死者的长子用棉花蘸一滴清水把死者眼睛擦一下,这叫“开光”。家人哭泣时,忌讳把眼泪滴在棺木内。等放下棺盖钉钉后,家人亲属才能放声大哭。满族丧葬期间不披麻、不拿棒、不写“冥巾”,不点主,不立神主牌位,这些均与汉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