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民俗
48514400000011

第11章 宁夏满族民俗(1)

宁夏满族是宁夏人口居第三位的民族。2011年年底,宁夏满族总人口为17150人。满族也是整体迁徙宁夏较晚的民族,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和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两次派遣约5000人的满族步骑兵包括随军家眷、工匠等共12000余人,在宁夏府城东郊屯居,筑宁夏满营,此为宁夏满族的主要来源。乾隆五年(1740年),宁夏连续发生地震,满营城垣震塌,又在宁夏府城以西15里处另建新满城(今银川市金凤区新城)。驻守宁夏的满族骑兵曾参与平定了准噶尔部及南疆张格尔的叛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建立了功勋。

中华民国成立后,宁夏满营以赞同共和有功被保留原编制。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解散了满营官兵,化旗为民。1933年,马鸿逵主政宁夏,以修机场为名,又将新满营的满族赶出家园。除少数满族官员有一定私产外,多数满民或改当教员、医师,或从事小商贩、经营手工业,部分满民因无固定生计,流离失所,以致沦为乞丐或举家外迁。至1949年,宁夏满族人口仅剩下1000多。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开始受到平等待遇,生活安定下来。

目前,宁夏满族人口4万多人,主要居住在银川平原。除首府银川市外,永宁、贺兰、平罗、石嘴山、吴忠等地也有不少满足群众居住。

最能反映满族民族特色的是其传统民俗。宁夏满族民俗除固有的反映本民族特点的传统风俗习惯外,多年来移风易俗,其民俗与汉族民俗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礼仪天下

——满族社交礼仪

满族是非常重视礼仪的民族,因此宁夏汉民常说:“旗人礼大。”满族礼仪既有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的陈规陋习,也有不少本民族的良风美俗。满族人有敬老、好客、礼貌、友善等淳朴的民风,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礼仪,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满族热情好客,有客人投宿,不问客从何来,在饮食上尽其所有,在住宿上专门让出南炕或南房给客人住。客人离开时,不索取任何报酬,如若客人赠送主人钱财,坚决拒收。只在告别时,行一个擦肩大礼,就等于表示了相互的情谊。

满族崇尚文明礼貌。驻防宁夏的旗民自从改为永久驻防后,由于满汉不通婚的规矩,使为数万余的满族人,相互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姻亲关系交织纵横,使他们亲上加亲(满族自古反对近亲结姻)。他们十分看重血缘、看重人间亲情。每个家庭中,几乎都盛行着”定省”礼节:即”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的家庭制度。熟人见面或生人见面,均有礼节。长幼见面,晚辈向长辈行礼、请安、打千儿,长者受之。如遇见年老者,要尊称为“马法”(满语),“五四”运动后,改叫汉语的“爷爷”。见比自己年长几岁者,尊称“阿哥”,“五四”运动后改叫”“大哥”。平辈见面,先问安;见到生人,先敬称“您”。旗民礼节很多,仅常见礼节就有擦肩大礼、叩头、请安、定省、顶头礼、拉拉礼、抚鬓礼、半蹲礼、打横、打千儿等多样,至于生育礼、寿礼、婚礼、丧葬礼仪等也有多种。

请安礼请安有两种:一种是请小安,另一种是请大安。请小安,又称为“问安”,指平日的请安。问安时,垂手站立,身体略向前倾,口中问好。同辈妇女相见时,右手指抚摸额头,向鬓角连续画三下,然后点头目视对方。请大安又可分为“打千儿”“半蹲礼”“叩头礼”三种。打千儿是男子请大安时所用的礼节。未行礼前,先迅速掸一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部与上身向前倾斜,表示尊敬,口中念“请××大安”或“给××请安”。半蹲礼,也叫“蹲安礼”,是女子请大安时所用礼节。先双脚并齐,全身站直,然后两手扶膝,膝随着半蹲呈弯曲状,腰向前倾斜。

叩头礼叩头,这是春节请安时的礼节。满族叩头和汉族磕头不一样。满族叩头一定要叩四次,前三次每叩一个头时,上身必须直起,连续三次叩完后,要聆听长者或被叩头者的教诲。教诲听完后,再叩最后一个头,才算结束。

打横礼是在同主人告辞时所用的礼节。客人离开主人家后,要返身退步,两手贴身横行一两步,表示施礼。

擦肩大礼客人进家,主人要热情款待,尽其所有。客人离开时,不取任何报酬。只是在客人离开时,主人用一肩膀的外侧和客人一肩膀的外侧,对面错身相擦。这礼节叫擦肩大礼。

定省是敬老的礼节,具体指旗民家中施行晚辈对长辈“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的礼节。

拉拉礼这是满族妇女相见时的礼节。双方见面拉拉手,表示相互尊敬。至今,宁夏满族老年妇女中仍盛行此礼节。

出份子这是满族人与人之间相助的礼节。旗民中,无论谁家有红白大事,都要用黄色或红色纸包,装上一定数量的钱票相赠。一般红事赠钱数以二、六、八为多,丧事以三、六、九为多,以表示吉祥,包好后送给办事人家。

催生孕妇生产期即将来临之际,娘家母要为女儿催生,祝愿女儿顺利分娩。催生的具体办法是:娘家母给婴儿做好衣裤、被子、小褥子,同时给女儿准备生产时的食品,然后全部送到孕妇家中。开奶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喂奶,要请左邻右舍中奶水充盈、身体健康的妇女来喂,以此象征婴儿日后可以吃到充足的奶水,长大后身体健康。这一习俗叫“开奶”。此习俗在20世纪60年代前一直盛行。

踩生婴儿落地之后,主人家特别注意不让生人或不受欢迎的人先走进产房,而是有意选择相貌、性格、人品等诸方面口碑不错的人先进屋,据说如此可使婴儿长大后,相貌、性格、人品等方面都像这位先进屋的人。此习俗至今还流行在农村和偏僻县镇的满族家中。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满族婚礼习俗

旧时满族男青年16岁入伍从征,直到20岁以后,才能成婚,否则会受到族人耻笑。宁夏满族成婚的年龄最低限男子一般在20岁,女子一般在18岁,也有女子可比男子大三岁左右的习俗,所谓“女大三,抱金砖”。从男女订婚直至结婚,有许多规矩,但无闹房的习俗。新婚之夜,在族人中推举一人于洞房窗外念一段满文祝词“阿什布密”,念毕,随即离去。订婚前有各种活动、婚前准备、结婚仪式、婚假蜜月等习俗。

换帖此俗有“换门户帖”和“换八字帖”两种。换门户帖是两家各自将自家姓氏、旗属、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家风、职业、功名、经济来源以及家庭成员等情况写在帖子上,通过媒人,交给对方。男女双方家长接到对方门户帖后,要进行察访了解,证实是否可信。如果遇上大家族,还要经过本家族长辈的同意。上述过程中,一切顺利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换八字帖。换八字帖,是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与媒人,由媒人再分别交换,送到女方与男方家中。双方收到换帖后,一般等候三天,如平安无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相看。

相看又叫“相亲”。此俗有两种:一为“明看”,一为“暗看”。明看,即在媒人的引见下,男方家主妇先到女方家相看,同意后,再由女家主妇到男方家中相看;暗看,是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的一种相亲形式,由媒人将男方或女方约在某处,暗中指给女方家或男方家家长相看。看后,如果同意,便通过媒人转告对方。

合婚议婚程序中的一种。请占卜者将男女双方八字推算,看是否相克,对双方父母是否有碍。如果八字推算后为吉祥,则可合婚,如果不吉祥,则不合婚或须经过破不吉之后方可合婚。确定可以合婚,男方要选择结婚日期,通告媒人告知女方,彼此无异议时,即将日期确定。然后男方将迎娶的日期和接亲的日期都写在“通书”上,过礼时,一并送往女方家;女方家在送陪嫁物品时,必须把“通书”再返回男家,表示对日期的安排没有意见。

追捷合婚之后、结婚之前,每年腊月,男方给女方送礼一次,礼,一般是二两银子、一些绢花、化妆品,这习俗叫“追捷”。与此同时,女方姑娘要给未婚夫缝做香包、钱包之类的小袋,里面装些碎银或钱币,作为回礼。

放定礼定礼分“小定”和”大定”两种。在议婚双方经“相看”“合婚”无异议之后,即由男方家长辈携带少量定礼,如首饰、玉如意之类或衣料,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收纳并对放小定的客人以礼款待,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即为“小定”,民间也叫此俗为“接口话”。“放大定”的礼仪是在“放小定”之后进行。“放大定”事先要由媒人与男女双方家长商定聘礼数字后选择吉日,然后男方家来人将聘礼按选定日期送到女方家中。聘礼主要是衣物、首饰和羊肉、猪肉、蛋禽类,同时,因满族旧时有聘礼中加有一对雁的传统习俗,而宁夏雁很少,所以改送一对鹅,以此象征男女双方永不分离。20世纪50年代后,送对鹅的习俗已不多见。在男方代表到女方家中后,必须再三以礼求婚,表示对女方的尊敬,女方家中收纳聘礼后,男方家来人中的女客起身将首饰或耳环戴在女方姑娘的手或耳朵上。然后女方家长要准备一顿家宴,家宴要丰盛,必须有酒,此餐叫“定亲饭”,席间要行“换盅礼”,并相互之间祝颂吉语。开锁娶亲前,男方要送女方姑娘四件成衣、二两银子、少量首饰,相当于汉族人家的“彩礼”,但满族将此叫“开锁”。含有“姑娘即将离家出嫁,为人之妻,不再锁居深闺”的意思。

打下处结婚的前一天,新娘由送亲女陪同,在事先选好的亲友家住宿一天,第二天乘彩车由此亲友家到新郎家,此俗叫做“打下处”。选择“打下处”的亲友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要离新郎家比较近;二必须住在看不到男方家房檐的亲戚家。据说此两项是为了图吉利。这一习俗银川市旗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流行。

射三箭新娘花轿来到新郎家门前,先不下轿,由身披红绸的新郎爹,向前方不远处射三箭。为的是去除新娘身上的不吉。箭多无镞,避免伤人。射三箭之后,新郎才能走近新娘。

坐帐婚礼完毕后,新郎新娘双双坐在炕上,此俗称“坐帐”。坐帐后,新郎揭去新娘盖头,二人喝交杯酒,然后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大水饺中包着几个小水饺,寓意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下地与上头女子嫁到男方家,到第三天要“下地”,是新娘作为家庭一名新的成员,参与家务劳动、侍奉公婆的开始,在“下地”之前,要“上头”,即把原来梳的辫子发式改梳成“头翅或燕尾”发式,以此作为已婚妇女的标志。此种头式在1949年以后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