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催眠药
催眠药主要分为抗焦虑药与巴比妥类,这也是它最“不靠谱”的根源,因为两者都会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是服用催眠药后的隔天容易出现昏沉感,即便睡了很久还是会感觉睡不够。
催眠药五宗“罪”
就目前常用的催眠药来看,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依赖性由于反复或长期摄入某种药物,会造成对于该药物的精神依赖性。
耐药性用药物来治疗失眠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就是对药物的耐药性,药物疗效变得越来越差,这与长期反复服用同一种药物有关。如果觉得服用催眠药后,早晨很难醒来或安眠效果不再明显,都必须与医生商量,这可能是到了需要换药的时候。
宿醉作用:服用催眠药后,失眠虽然会得到改善,但在应当睡眠的时间之外,仍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特别是在第二天,会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恍惚等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记忆力的损伤:这可能是很多催眠药长期服用者最容易出现的后果,药物影响认知功能,产生遗忘症状。
戒断症状:若长期连续服用催眠药而突然地停止用药,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戒断症状,这和戒烟或戒毒后出现的戒断症状是一个道理。反弹性失眠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长期用此类药物的人突然停药的当晚即可出现失眠。
让催眠药“靠谱”的方法
万不得已时再使用小剂量、短期服用催眠药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不要把它当成是治疗失眠的惟一方法。长期滥用会形成药物依赖而不能自拔。
换药如果服用催眠药后出现宿醉现象时须换药。有些人服药后做噩梦的概率在10%,使其睡得更不安稳,失去了服药的意义,换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般来说,超过4个月就要换药了。
对症选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病人应选用起效快、消除快、无蓄积作用的短效类药物。有些患者入睡较快,但睡不香,夜间易醒和次晨早醒,应选用中效催眠药。这些药物能延长睡眠时间,醒后又无不适感。而夜间失眠、白天焦虑的人可选用长效镇静催眠药。
逐渐减少药量失眠患者不能骤然停药。一般来说,每天服药超过2片以上的患者,要逐渐减量,每隔两三天减一半的剂量比较合适。
心理治疗长期服用催眠药,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可能发展成老年痴呆症。患者应接受心理医生的指导,进行认知疗法,或经常做自我暗示,树立“我可以不需要催眠药就能睡好”的信念,摆脱对催眠药的依赖。
失眠者慎用“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属于合成抗菌药物,又被称为沙星类药物。比如常用的诺氟沙星(氟哌酸)胶囊、氧氟沙星片(奥复星)等都属于此类药物。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上的特性,使其具有一定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故可出现中枢神经反应。发生率在1%~2%,因此,失眠患者慎用本类药物。
孩子不能吃催眠药
儿童服用催眠药非常危险,不但会影响其正在发育的大脑,干扰他们形成正常的睡眠周期,还容易对催眠药成瘾,影响其一生。轻者出现疲乏、头昏、嗜睡、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现象,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睡眠疾病知多少
很多人认为,睡眠疾病就是睡不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分类如下:
失眠症指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睡眠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
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所致,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属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
睡行症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同时睡觉,次晨醒来不能回忆,多见于儿童少年。
夜惊幼儿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症状。通常在晚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
梦魇从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后期发作。
睡眠中,这些“毛病”不可忽视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睡得着、睡得香就是睡得好,殊不知熟睡中表现出的一些小细节,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前期征兆。
打鼾睡眠专家指出,小舌下垂、呼吸道受阻、年纪大、肥胖等因素,都会造成打鼾。经常打鼾者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时,呼吸道会暂时阻塞,甚至有猝死的风险,还有可能因此患上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如果轻度打鼾,可以尝试将枕头垫高一点,保持侧睡,并养成睡眠时用鼻呼吸的习惯。打鼾严重则需要到医院睡眠呼吸诊疗科做检查。出汗多低血糖、甲亢、糖尿病患者都有睡觉时大量出汗的特征。对这类患者,应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还要留意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不良反应。
磨牙磨牙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惧怕、愤怒、敌对、抵触等情绪隐藏在潜意识中,周期性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磨牙症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咬合不协调也是磨牙症的原因。经常磨牙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因牙冠过度磨损而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并发症。
流口水异物反应会造成流口水的现象。比如装假牙会刺激腺体分泌唾液,口腔溃疡造成黏膜疼痛,也会使唾液分泌增多。老人常流口水可能是脑卒中的前期表现,家属应格外小心。
夜尿多夜间尿频、尿多,可能由前列腺肥大、盆腔等器官炎症的刺激与压迫导致,而且这些病症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所以,夜尿多的老人,应到医院去做一下泌尿系统及生殖系B超、肾功能等检查。
睡眠中易发生的疾病
脑血栓血压较高、血管已硬化的老人,睡前须服抗凝血药以预防睡眠中脑血栓的形成。心力衰竭由于睡眠时身体呈水平状,心血量会随之增多,由此造成心脏负担的加重并引起心力衰竭。这类患者不妨“高枕而卧”或采用半躺半卧的睡姿。消化道遗疡入睡后胃炎患者往往还会分泌过多的胃液,致使胃疼痛加剧,并引起消化道遗疡加重的恶性循环。不妨睡前服用抑制分泌胃酸的药物。下肢骨质增生睡眠时下肢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感可能会加重,不妨将足部稍稍垫高。腰疼腰痛患者晚间腰疼难忍,不妨睡时在腰下垫上枕头。呼吸困难由于体位的变化,感冒、鼻炎、哮喘病患者都可能感到胸闷气急甚至呼吸困难。最好睡前服用有关药物,或改变平卧的睡姿。
心脏病病人不宜多睡眠
有些患心脏病的老人总认为,休息越多,越能长寿。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美国心脏病专家对40~80岁的男女作了80万份调查,2年后再分析这些人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们的现状进行比较,发现每晚睡眠10个小时的人比睡眠7个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1倍,因脑卒中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这说明睡得太多并不好。这是因为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循环血凝块的危险。
另外,专家还指出,睡眠时间太长,也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征兆。因此,老年朋友不要睡眠太多,以防不测。
结石病人不宜睡前喝牛奶
晚间喝牛奶的优点很多,原因在于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有助于睡眠。这对于一般健康者来说,无疑是适宜的,但对于肾结石患者或已治愈者来说,就要另当别论了。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饮牛奶后2~3个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出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故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不要在临睡前饮牛奶,可在晚上临睡前4个小时饮用。
喝酒导致睡眠呼吸障碍
日本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平常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狭窄和打呼噜的现象,并易患睡眠呼吸障碍。研究小组对1400名40~60岁的日本男性,进行了包括日常饮酒情况、脉博跳动次数和血液中氧饱和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喝酒最多的(每天喝0.3升日本酒)患睡眠呼吸障碍比不喝酒的高3倍。专家认为,酒精可以使支撑下颌的肌肉松弛,进而使呼吸道处于受阻状态。因此,减轻睡眠呼吸障碍症状,不仅要减肥,同时还要注意戒酒。
爱打鼾睡前4个小时别饮酒
对于爱打鼾的人来说,睡前4个小时一定要少喝酒。打鼾是由于睡眠时上气道平滑肌的活性降低,不能保证上气道的通畅,造成上气道阻塞。而酒精有兴奋作用,在睡眠时能够加重睡眠深度,降低上气道肌肉的活性,加重呼吸道梗塞的程度,这样容易使大脑缺氧,造成呼吸暂停。
“打鼾”易诱发男性性功能障碍
打鼾,在许多人看来是熟睡的表现,实际上鼾声中潜伏着许多危险因素。专家介绍,打鼾可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不仅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诱因,而且还会诱发男性性功能障碍。
打鼾患者因夜间反复缺氧,而使阴茎缺乏足够营养及氧气,海绵体受损而影响勃起功能;缺氧还使大脑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困倦、乏力、嗜睡;同时血液中维持男性性欲、第二性征和勃起功能的睾酮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缺乏性欲。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打鼾患者病情越严重,其勃起功能就越差。
减少打鼾十法
睡眠时如果仅仅是鼾声如雷,没有憋气现象,醒来时神清气爽,属于良性鼾症;如果有睡眠憋气现象,则有可能患有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必须到有检测条件的大医院接受检测。医学专家指出,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有助于减轻鼾症:
1.减肥
以往的研究证实,部分中老年人减轻体重可停止打鼾。
2.戒烟
可以避免由于吸烟引起鼻部和气道的阻塞。
3.避免宵夜饮酒
睡眠前饮酒进食过多可以引起肌肉松弛。
4.垫高床头
不只是垫高头部,而是整个上半身。
5.侧卧入睡适合于温和型鼾症者,可以在睡衣的背部缝一个口袋,装入一个网球,当仰卧时会因感到不适而引导患者在睡眠中侧卧。
6.防治过敏性鼻炎或感冒减少过敏引起的打鼾。
7.白天唱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唱歌能提升呼吸道肌肉,增加空气的摄入量,从而有效减轻鼾声。每天都唱20分钟,晚上鼾声便会减轻。
8.白天不要过度劳累身心的过度操劳会导致精神和肌肉的紧绷和疲惫,如果白天工作特别忙碌,在睡前最好先舒缓一下身心,可以洗个温水澡、按摩、听听柔和的音乐等,再入睡,这样会睡得比较安稳。
9.睡前不要从事刺激的活动睡前的活动最好以柔缓的为主,不要让情绪太过激昂,因为神经无法立刻放松,使得晚上不能安安稳稳地休息。
10.不用催眠药服用地西泮等药物虽然可以使人入睡,其不良反应却会使颈部肌肉松弛而加重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