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强调竞争意识的同时,现代社会也把"合作"作为高扬的旗帜。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既是张扬主体性、独立性的时代,又是主张合作性、群体性的时代。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中,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尤其是现代社会。譬如,一个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必须有几个好助手和技术熟练的护士配合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手术。所以,如果一个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他不仅在事业上难以有所建树,甚至连适应社会都会感到困难。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因此,适当或适度的竞争,合理互利的合作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也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观念。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竞争也必然会反映到学校生活中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教育强调了竞争的一面,比成绩,看分数,争名次。当然,适度的竞争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然而,竞争也要讲究"度",超过了这个度,负面效应也就出来了,不但不能在竞争中成功,反而可能导致惨败。
以前有位农民,找到一些小麦的优良品种,结果他种的小麦比别人种的小麦都要高产。周围一些农民找到他,想要些良种回去种。然而为保持优势,他拒绝了。没过几年,他发现自己的良种优势渐渐无存了。原来,周围农民地里种的差劣的庄稼,通过随风飘扬的花粉把他的优良品种"同化"了。
竞争是相对的,合作是永恒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善于合作才能提高你的竞争力;竞争激发合作,也把合作带进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竞争不要搞"水落石出",让别人都落花流水下去而你自然高了,此时的"石出"仍在原有的位置,并没有提升高度。竞争要讲究"水涨船高",不怕别人进步和提高,因为"水涨"带来的"船高"才是真正地提高了。
所以,本文开头晓兰的做法是不妥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狭隘的。明明可以在学习上为朋友提供帮助,她却拒绝提供,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观,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伤害。学习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与讨论。交流讨论可启发思路,进一步激发创造性;而给同学讲讲题,不仅仅是对同学的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也是对自己思想的整理和检验,使之更清晰透彻,它绝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助人从来都是利人也利己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助人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愉快及帮助别人之后心理上的满足感、成就感,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因而会大大地增加成功的可能。
40.人际交往的心理期待
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际交往;而任何人际交往,参与者都带有各自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
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最根本的心理期待,就是为了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地存活下去,都或多或少地要仰仗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在寻求帮助和支持的过程中,人际交往就产生了。可以说,需要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际交往是需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验亲和力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之二。似乎没有人愿意与世隔绝,不和他人来往。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愿意和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亲和力源于人类的求生动机、安全动机以及情感归属动机等等,出于这种本能的动机,人类渴望相互亲近,建立友好的关系。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所管理严格的寄宿制幼儿园里,孩子们普遍情绪抑郁、不思饮食,医生检查的结果却是他们都很健康。尽管幼儿园改善了伙食,可孩子们面对美味佳肴,依旧没有欢颜。后来,心理学家告诉老师,每天对孩子微笑,不时摸摸他们的头,多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多让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结果,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好转,食欲也大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母亲般的爱抚!
期待认同和赞许也是进行人际交往不可忽视的心理期待。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希望做好,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在赞许和认同中,人们的工作热情更高,信心更足,生活得也更快乐。
了解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这三种心理期待,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过程,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这种心理需求,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运用心理调节,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1.为人处世
真诚地赞赏他人,使他人觉得自己重要。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那么,人们灵魂深处到底想要什么呢?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不外乎两种:性冲动和渴望伟大。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之一杜威则有另一种说法,他认为,人的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具有重要性"是人类与禽兽的最大的分别。心理学家詹姆士也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这种渴望不断地啃噬着人的心灵,少数懂得满足人类这种欲望的人便可以将他人掌握在手中。所以,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赞美要真诚、慷慨,它不费什么,但产出颇多,它使得者获益,给者不损,它发生于转瞬间,而对它的记忆有时却永存。
恰当地自我表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强,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表露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表露他们自己。因此,我们要想知道自己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要想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性,只需要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表露深度如何。过多过少的自我表露都会造成个体的适应困难,从来不表露自己或很少表露自己的人永远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面临困难时无法向他人求助,很容易被挫折和烦恼压垮;而将自己心理的所有事情一股脑地倒给别人会使他人感到威胁,他人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这种人也得不到真正的支持。自我表露遵循对等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根据别人的自我表露来判断自己作出什么样的表露。当一个个体开始表露自己的心声,信任的纽带即开始建立。对方会以同样亲密的自我表露作为接受信任的信号。自我表露不断增加,直到形成了恰当的亲密关系。但是,如果过分地自我表露,双方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离开那个最佳的亲密程度。
主动显出你的友善、豁达与宽容。要想赢得爱情,先要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友谊,先要表示友善;要想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兴趣,就得先对他们感兴趣——-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一劳永逸。这就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即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人际交往的喜欢与被喜欢、尊重与被尊重、接纳与被接纳是相互的。不矫揉造作地、真诚地、主动地喜欢别人,是我们赢得别人喜欢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应尽量大气一些,豁达一些,宽容一些,友善一些,别老是让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过多地占据我们的心灵,上帝都可以原谅年轻人犯错误,何况我们自己呢?对于别人芝麻大的错误总是耿耿于怀的人,未免精神负担太重,活得太累。况且我们自己也是平常人,也避免不了犯错误。宽容和爱是一种境界,一种美,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宽容和爱就没有幸福。
不要争论不休。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在进行辩论的时候,你也许是对的,绝对是对的,但在改变对方的思想上来说,你大概毫无所得,一如你错了一样。因为如果你辩论失败,那你当然是失败;如果你得胜了,你还是失败。为什么?假定你胜过对方,将他的理由击得漏洞百出,并证明他一无是处,会使他觉得脆弱无援。你伤了他的自尊,他要本能地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反对你。辩论可能赢得暂时的胜利,但可能带来长久的麻烦。
把握批评、建议的艺术。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些,或显得有些技巧,我们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坦白,做到心胸宽广。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对方剥夺了人们的自尊,也会使他们成为我们不欢迎的人。所以很多情况下,人们人际交往的效果,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说。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节奏、速度、情绪、身体语言的不同,所起的效果决然也大不一样。心理学家甚至提出这样的公式:信息的表达=7%语言+38%声音+55%表情。批评和建议应把握的原则是:要心存善意,勿要恶意攻击;要讲究场合,尽量勿要当众批评;语调要低沉、平缓;要对事不对人,勿要攻击人格;要留有余地,不要一棍子打死。一言以蔽之,是要保护一个人的自尊,勿触动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引起敌视与对抗。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灵。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有相似性,也就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包括物质、情感、信息、服务)对自己是值得的,不值得的交换没有理由去实施和维持,否则,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因此,我们在同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常作心理换位,进行"移情",不要漠然地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为"应该",一味只利用而不"投资"。只索取而不奉献,这样会使亲密的关系变得疏远。
别有习惯性的谦逊。有些人习惯性地说:"我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我在这方面是很一般的"。虽然你的出发点是为了谦虚,但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觉得你是个平庸、无能的人,最好不要用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语气谈论自己。习惯性地总是这么说,会产生一种"累积暗示效果",让人觉得和你交往没有意思,更有甚者还会令人产生一种想法,这人不是谦虚,而是真正没有实际能力。贬低自己的说法,对自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长期的消极暗示会使自己真的趋近如语言标签所示的那样,能力平平也缺乏人格魅力"谦虚"重复千遍可能成为"无能"的标签。
42.人际关系的互补规律
一般而言,性格、志趣相同的人更容易相处,但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志趣不同的人结为密友或夫妻的也并不少见,这就是互补因素的作用。互补有2大类:一是需要的互补,二是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
(1)需要的互补。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需要或优先需要不尽相同,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补。也就成为相互吸引的一种因素。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小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业务的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2)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比如,一个控制欲强烈的人与一个依赖型较强的人合作,就是典型的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下列这些不同类型作风和性格的人,都可以互补,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支配型与顺从型;关怀型与依赖型;给予支持型与愿意合作型;压抑型与对抗型;自信自强型与优柔寡断型;急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然而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应该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