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48556300000027

第27章 让不懂礼貌的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也不易获得友谊,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让人尊重,并且受欢迎的人,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从小懂礼貌的好习惯。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形成了重道尊德、崇仁尚礼、尊老爱幼、谨言慎行等礼貌与礼仪规范。但是不少父母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祖宗,唯我独尊,不懂礼貌。

牛牛有段时间外出从来不叫人。每次妈妈引导半天,牛牛都是扭扭捏担。不肯叫出口。好不容易牛牛开口叫人了,又沾染一个新的坏习惯。

有一天,牛牛偶尔听到爸爸叫邻居伯伯老张,牛牛觉得好奇极了。于是,他也天天追着人家“老张”、“老张”地叫。邻居都觉得牛牛好玩,干脆就教他也这样叫其他邻居。这下牛牛更开心了。每天一出去,老张、老刘、老王,一路地叫过去。自打这以后,牛牛更没了规矩。见了人就瞎叫,甚至沾染上打人骂人的坏习惯。牛牛发展到这一步,爸爸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身边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你给某家打电话时,听筒里常会传出“你是谁”、“你找谁”或“不在家”之类的童音;当你在亲朋家的客厅中与主人交谈时,主人的孩子推门进来,或“嗖”地钻进自己的房间,或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径直去做自己的事;当你在朋友家里就餐时,常常是客人尚未动筷,主人的孩子已先尝为快;当一盘洗好的水果端上桌,有的孩子拿起来就吃,根本就不知道让一让自己的父母兄长;更有一些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哎”、“喂”成了经常的称谓;至于“今天在路上碰见的那个老头”、“经常来找爸爸那小子”之类的说法,竟屡屡出自一个小孩子的口中。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改掉不讲礼貌的坏习惯,首先应该了解孩子不懂礼貌、不尊敬长辈的原因。孩子形成不讲礼貌的个性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大人过分溺爱孩子

孩子不太尊重老人,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还在于做父母的,在于抚养孩子的老人。他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不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礼仪培养。孩子做惯了“小太阳”,习惯了长期以来长辈们对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常常不懂得如何尊敬长辈。

2.孩子效仿了父母不尊敬老人的行为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的父母,只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自己却不孝敬老人。父母不尊敬老人的行为,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还有的父母,表面上对老人恭敬有礼,背后却常常对老人发牢骚甚至是辱骂老人,对待长辈总是处处堤防,说话不屑一顾,甚至教唆孩子不要听老人的。这样的父母是教不出懂礼貌的孩子的。

一个懂礼貌的人肯定更会受到周围的接受和认可,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小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因此,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对于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做父母的一定不可掉以轻心!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教孩子学说礼貌用语

从小教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大人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大人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

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其他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父母做起。父母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父母有事去别人家时先敲门,经主人允许后再进屋;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人道歉,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

适当制订一些家规

当孩子有不尊重长辈的行为时,父母要严肃批评孩子,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时,可以适当惩罚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还可以适当制订一些家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拿给长辈;好吃的东西,要与老人一同分享;出门之前,同家人打招呼;还可以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担当起照顾家中老人的“任务”。

及时纠正孩子的无礼行为

孩子容易冲动、自制力差,他的行为往往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父母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尤其不能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给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

多带孩子外出,让孩子一同参与各种成人的社交活动,让孩子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各种礼仪行为。如果孩子不愿意与人接触,父母切忌急切地催逼孩子,更不能因此不带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而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慢慢地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以礼貌的方式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