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48556300000049

第49章 让不善交往的孩子走进人群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要求孩子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父母可引导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地协调、适应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有的父母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真累。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与人交往的问题。见到一位熟人,总要大人提醒了,才会打个招呼,分别时,也要大人提醒,才会说声再见,根本没有以前的孩子那么懂事、合群,不用怎么教,嘴就“甜”得不行。

不喜欢与人交往的孩子,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及时辅导,会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个性,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而这些,都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不利。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擅长与人交往,原因并非是由于孩子内向,溯本求源,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父母。以下是几点导致孩子不善交往的因素:

1.父母代劳

孩子遇到什么事情,父母往往代劳,这样便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比如,父母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父母往往会抢先一步催促孩子:“这是小王阿姨,快向王阿姨问好。”“这是张叔叔,问张叔叔好。”这种情形多了,孩子会感到难堪并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有父母安排,自己当然也就无需思考,像吊线木偶一样无法真正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2.封闭的环境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没有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经验,没有足够的与人互动的机会,加上父母的深度保护,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增加交友的困难,而经验的缺乏让孩子很难主动去结交新朋友,或主动融入到小朋友的圈子里。或者孩子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其他小朋友的机会,整天都被闷在家里,和电视、玩具打交道,根本没有和同龄孩子相处的经验,没有机会一起玩耍,当然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3.父母偏颇的态度

有些父母在帮孩子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中心态不对,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大环境,无视孩子的交友困难,反倒抱着“独善其身”的想法,甚至排斥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如“小明不太听话,不是个乖宝宝,你不要和他玩。”“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强多了,依我看,周围能和他相比的几乎没有。”这类想法不仅过于偏颇,而且在孩子学习人际互动前,就提早扼杀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4.缺乏交往动机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孩子游戏。孩子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就难以产生找同伴做游戏的动机。还有的孩子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孩子是需要伙伴的,父母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孩子与伙伴之间有共同的乐趣,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在一起。孩子需要其他小朋友的启发和激励,需要他们的陪伴,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以下是几点帮助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方法:

帮助孩子结交朋友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同学带回家一起玩,并且要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和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招待往往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孩子的好感和信任。在一个集体中,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智慧和个性。孩子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也会让孩子无形中产生对一种信念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共同帮助而忘小我的团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改变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优越感,使他与大家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相处关系。

教给孩子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礼仪

要让孩子明白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如诚信待人、尊重他人、礼尚往来、热忱待人等。另外,父母还要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和一些基本原则,如和人见面时要说“你好”,分别时说“再见”,得到别人帮助时说“谢谢”……另外,父母还要教孩子如何选择好朋友、好伙伴,要多与讲礼貌、热爱学习、热情开朗的同学交往,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训练孩子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因为与人打交道必然涉及说,只有说得好,说得巧,说得幽默、风趣、得人心,才有利于交往。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说,多参加演讲赛,上课积极发言,与同学交流。在家里也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活跃的说话气氛,鼓励孩子讲故事和与父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