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什么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许多妇女在月经期前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这些不适症状多种多样,程度亦轻重不一。严重者甚至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经前期紧张征综合征就是指这种反复发生于月经期前的一组症状,一旦月经来潮或行经后症状立即消失,即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是有规律和周期性的,而周期又是与月经同步的。
经前期紧张的表现五花八门,症状可多达上百种。这些症状可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体质方面和精神、心理、行为方面两种。最常见的体质方面的症状如乳房胀痛,甚至不能碰,乳头痛,下腹坠胀,头痛,四肢酸懒,沉重,体重增加感,大便习惯改变等,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症状如烦躁、易怒、思想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抑郁、消沉,以及食欲、性欲和情感的变化,严重者甚至厌倦生活,有自杀倾向,有时还会因此造成婚姻或家庭中的矛盾以及社会交往中的麻烦。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体格方面:乳房肿痛最多见。乳头敏感,触痛;头痛,头晕;腹胀,下腹坠,乏力,全身沉重感;大便习惯改变;痤疮,皮疹等。
(2)精神心理方面:烦躁,易疲劳;激动,爱生气;恐惧,惊慌,紧张,情绪不稳定;抑郁或焦虑不安,甚至想自杀。
(3)行为方面:爱吵架,喜独处;健忘,思想不集中;动作忙乱无章,不愿干家务或上班工作,厌倦生活,厌倦社交,行为反常。
(4)其他表现:烦渴,食欲改变,喜食甜、咸等食物;性欲改变,亢进或低减。有些妇女还可能有类似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等。
上述诸证均非持续存在,而是伴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来月经之前,其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症状约从经前1周开始,由轻至重,月经来潮第1天,症状则明显减轻或消失。
(2)症状从经前10~14天(即刚刚排卵后)就开始,由轻至重并一直持续至月经来潮。
(3)月经中期(即排卵期)出现1~2天不适,然后症状消退3~4天,至月经前1周左右症状又开始出现且逐渐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消退。
(4)于经前2周(即刚刚排卵后)即再现症状,迅速加重并一直持续至月经干净。
89.为什么会发生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很显然,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众多的症状,很难用一种病因学理论来解释。因此,关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病因学假设尚不统一。但多数研究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可能由内分泌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促成。
卵巢在月经周期中分泌的雌、孕激素是有周期性变化的,雌、孕激素比例在周期的不同时间亦有所不同,较传统的观点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由于黄体期孕激素不足,雌激素相对过多或雌/孕激素水平比例失调所致,因孕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所以当孕激素不足时会表现出焦虑、烦躁、好斗等。孕激素还能通过对远端肾小管的间接调节作用,促进水盐的排泄,故当孕激素缺乏时,会发生水盐潴留,即出现水肿。亦有人提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可能与雌激素不足有关,雌激素有较明确的抗抑郁效应,临床上雌激素可用来缓解某些抑郁症状及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头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有些表现如潮热、烦躁等十分类似绝经证候,推测可能与雌激素不足有关。
精神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严重性与某些心理因素,如家庭和睦情况及妇女本人对月经的态度有关,提示这可能反映妇女自我接受的态度,临床还发现有情感障碍的患者于经前症状加重。
关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病因的假说还很多,如内啡肽学说,液体潴留学说等,有关催乳素、甲状腺激素、低血糖、维生素B6、前列腺素,甚至卵巢感染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病因的关系亦有报道。
90.如何诊断与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由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病因尚不确定,又无明确的化验检查作为诊断标准,所以建立确切的诊断较难。但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可确定该病的几项诊断要点:
(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必须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
(2)症状的出现必须是在黄体期(月经来潮以前)而不是在卵泡期(来月经以后)。
(3)应排除其他原因的精神心理异常。
(4)应排除其他疾病及药物影响。
上述前两项的确定主要靠患者的详细病史及前瞻性的记录,对有反复出现经前期症状病史的患者,应建议患者自己做2~3个月经周期的详细记录,测基础体温,记录症状的特征和出现的时间,以明确是否有排卵及症状是否出现在黄体期,详细的病史可帮助排除其他原因的精神心理异常及其他疾病或药物影响。体格检查对诊断亦很重要,目的是除外其他病理情况,如乳腺疾病或其他妇科疾病,如痛经、妇科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早绝经等,体检还可发现其他精神心理异常,及可产生水肿、乏力等症状的其他慢性病,或服某些药物后的反应。
大多数妇女都可能有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经前不适。症状轻微者一般不需特殊的药物治疗,适当地休息或合理地调节生活及工作节奏会有所帮助,对症状严重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症状多样,病因亦不确定,故其治疗绝非仅靠一种药物或一种方法即可,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1)抑制排卵:既然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只发生于有排卵妇女,故可通过抑制排卵治疗,最常用的是口服避孕药,服药后可缓解症状,但有些妇女服避孕药后亦会出现恶心,头痛,乳房胀痛等反应,反被认为症状加重了。
(2)孕激素治疗:经前紧张征病因学说之一是黄体期孕激素相对不足,故可用补充孕激素的方法治疗。有研究报告,此法有效率可达80%,用法为:黄体酮每日20mg,肌内注射,从经前8天开始,连续注射5天;或安宫黄体酮每日4~10mg,从经前14天开始,连服10天;或于经前1天肌内注射1次长效孕激素——己酸孕酮125mg。
(3)缓解精神心理症状:中枢安定剂可缓解精神紧张、急躁不安型患者症状。常用的神经安定剂如苯巴比妥(鲁米那)30mg,每日2次;或艾司唑仑(舒乐安定)5mg,每晚1次;或奋乃静2~4mg,每日3次,均从经前10天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
对精神高度抑郁、迟钝、倦怠者应使用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20mg,每日早晨服,或盐酸氯丙咪嗪,每日25mg。必须注意上述药物均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4)其他药物:维生素B6、维生素E、维生素A、钙剂等均有镇静、减轻精神症状等作用。利尿药可纠正水盐潴留,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50mg,每日1次;或氨苯蝶啶100~200mg,每日1次,或螺内酯(安体舒通)20mg,应注意及时补钾以防止低血钾发生,抗前列腺素制剂对消除疲劳,治疗头痛,减少急躁等症状有效,如氟芬那酸200mg,每日3次,或甲芬那酸500mg,每日3次。
(5)中医中药辨证治疗:中医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为肝郁气滞,经脉雍阻;脾肾两虚,水湿停留;阴虚肝旺,心神失养所致。结合症状常辨证为三型。①肝郁气滞型:经前乳房肿痛,头痛烦躁,胸闷易怒,舌暗脉弦。治以舒肝理气,活血调经。可选服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②脾肾阳虚型:头晕、嗜睡、四肢颜面水肿、纳差便溏、腰酸腿软,舌胖脉沉。治以健脾温肾利水。可选服桂附地黄丸。③阴虚肝旺型:经前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健忘失眼、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治以滋阴养肝。可选服杞菊地黄丸。
91.经行水肿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四肢面目水肿为主症,而经净渐消者,称为“经行水肿”,亦称“经来水肿”。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水湿运化不良,或肝郁气滞,水湿宣泄不利,值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肾更虚,或气血壅滞,水湿泛滥肌肤而水肿。
(1)脾肾阳虚:素体脾肾两虚或思虑劳倦过度伤脾,房产多劳,久病伤肾,脾虚不能运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不运,溢于肌肤,而致水肿。
(2)肝郁气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疏泻无权,气行不畅,经水将行,气血下注冲任,气血盛,气机更加郁滞,水湿宣泄不利,溢于肌肤,而致水肿。
92.如何运用简易方法治疗经行水肿?
患者可根据自己病情轻重情况,选用下列方法调治:
(1)中成药
①济坤丸:每服6~9g,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湿郁型。
②桂附地黄丸:每服8粒,每日3次。适用于肾虚型。
③逍遥丸:每服8粒,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2)针灸:取肾俞、脾俞、大小肠俞、关元、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每次取3或4个穴位。
93.经行发热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证,称“经行发热”。又称“经病发热”。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营卫失调所致。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证有虚实之异。由于虚者,或因肝肾阴亏而生内热;或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谐。因于实者,或血热内盛;或瘀热内阻。
(1)肝肾阴虚: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热内生,致经行或经后发热。
(2)血热内盛: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复值经期冲气旺盛,气火内燔,以致经前发热。
(3)气血虚弱: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其气亦虚,气血阴阳失调,而令发热。
(4)瘀热内阻:产后恶露未净,瘀血停留,或经血为尽,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瘀血滞于胞宫,经行之际,因瘀阻于胞,气血乖违,营卫失偕,而致经行发热。
94.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主要根据发热时间、性质以辨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发热为实热;经后潮热为虚热。乍寒乍热为瘀热;低热怕冷为气虚发热。临证须审因论治,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1)肝肾阴虚:证见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有时,五心烦热,经行量少,色红,烦躁少寐,舌赤少苔,脉细数。治宜清热养阴,方选地骨皮饮(《医宗金鉴》)加味:当归10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川芎10克,胡黄连、牡丹皮、地骨皮各15克,柴胡、荆芥各10克。
(2)血热内盛:症见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溲黄,唇红舌赤,脉数。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选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味:牡丹皮、地骨皮、青蒿各15克,白芍、熟地黄、黄柏各10克,茯苓20克,益母草15克。
(3)气血虚弱:症见经行或经后低热,热势不扬,动辄汗出,经行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治宜益气固表、养血和营,方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味:黄芪30克,人参、白术、当归各15克,炙甘草10克,升麻、柴胡、陈皮各9克。
(4)瘀热内阻:症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数。治宜化瘀清热,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5克,赤芍、生地黄、柴胡、枳壳、牛膝各10克,桔梗、甘草各9克。
95.经行感冒是如何发生的?
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喷嚏、鼻塞、流涕,周身酸痛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感冒”,若偶尔一次于经期感冒,当另作别论。本病多为素体虚弱,或蕴有病邪,或经行之际,气血亏损,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不耐外淫侵袭所致。
(1)外感风寒:素体阳虚,卫表虚弱,经行之际,气血更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而为病。
(2)外感风热: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气血更虚,风热之邪乘虚侵犯卫表而致感冒。
(3)邪入少阳:素体虚弱,抗病力弱,经行之后,抗御病邪的能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96.经行感冒如何自我调治?
若经行感冒病情不重,可选用下列中成药或简便验方进行自我调治。
(1)中成药
①速效感冒胶囊,每服2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寒感冒者。
②银翘解毒丸,每服9克,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者。
③桑菊感冒片,每服6片,每日3次。适用于风热感冒而肺气不宜者。
④九味羌活丸,每服9克,每日2次。适用于表寒里热证。
⑤柴胡口服液,每服10ml,每日3次。适用于邪入少阳者。
(2)简便验方
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感冒者。
②大葱1根,葛根、生地黄、麦冬各10克,生姜、豆豉各6克,水煎服。适用于阴虚内寒感冒者。
③柴胡、白芷、菊花各10克,葛根12克,薄荷6克,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者。
④十神汤(《陕西中医》1987.8):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陈皮、川芎、白芷、紫苏各6克,麻黄、甘草各3克,水煎服。或复方葛芷夷汤(《千家妙方》):葛根、连翘各15克,板蓝根30克,白芷、浙贝母各12克,辛夷9克,水煎服,适用于各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