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18

第18章 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8)

(3)领导北约东扩

北约是在战后冷战时代到来之际,美国于1949年4月领导其盟国建立的军事集团。冷战时代,北约与华约长期对峙。随着苏联的解体,建于1955年5月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7月正式解散。本来,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在华约组织解散之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应解散。但是,美国非但不解散北约,还打着改革北约体制的名义,扩大北约组织,支持经过剧变的东欧国家加入北约,试图将北约势力范围向东扩展至俄罗斯脚下。对此,俄罗斯表示强烈反对,但是美国依然我行我素,坚持北约向东部扩展。

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1995年9月28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报告。1996年12月10日,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外长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关系和北约内部改革等问题。1997年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正式决定,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1999年3月12日,上述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从而使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6个增至19个。2002年11月2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北约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格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2004年3月29日,上述7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此次东扩是北约成立5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个扩张,其成员国又由19个增至26个。北约还将继续扩大,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可能加入。

对于北约的东扩,俄罗斯表示强烈反对。俄罗斯军界强烈要求对北约的东扩采取报复措施,俄罗斯前空军总司令阿纳托利·科而努科夫认为,对北约的飞机应该采取果断措施,一旦越境,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将其击落。面对北约的东扩,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瓦卢耶夫对新闻界宣布,波罗的海舰队将加强战备执勤以应对北约东扩。面对北约东扩,俄罗斯总统普京既表示强烈反对,又表示俄并不过分担心北约东扩,俄方将根据新形势调整军事策略。

不管怎样,北约东扩是一个严重事件。北约扩展至26个国家后,俄罗斯面临的是一个地域面积、军事实力以及经济、人口、资源都大大增长的北约(总人口8.2亿,总面积达2397.98万平方公里,军队人数达474.76万),而且下一步北约还将继续东扩,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3国已被美国视为下一批候选国。

北约东扩将进一步助长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不仅俄罗斯关切,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

(4)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冷战时期,美国在海外驻军的重点是欧洲,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逐步将海外驻军重点由欧洲移至亚太地区。

目前,美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近千个军事基地,海外驻军有20多万兵力,其中大部分驻扎在德国、日本和韩国。

目前,驻韩美军3.7万人,其中陆军设施有81个、空军12个、海军2个,驻韩美军计划4年时间投入110亿美元用于装备新式武器。驻日美军现有4.7万人,其中冲绳约3万人。

在亚太地区的10万美军中,超过75%的兵力部署在韩国和日本,而绝大多数后勤部队驻扎在新加坡,根据新的设想,美军将进一步加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军事力量,还将争取海军舰船只重返越南水域停泊,陆军进驻菲律宾,同时增强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美军官员表示,在西太平洋建立一条连续的美军基地链,目的是帮助亚太地区的美军加快转型为一支规模更小而机动性更强的军事力量,以应对新的挑战。

美军将下功夫建设关岛军事基地。一旦“有事”,美军可在关岛急剧增兵,美军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美军对亚太地区实施军事威胁的重要前进基地。关岛是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海外中继站,着名的安德鲁森空军基地就设在这里。2004年,美国空军从本土调来20余架B-IB和B-52H战略轰炸机,这是自越南战争结束以来,安德鲁森基地集结的最大规模的轰炸机机群,关岛还是美军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美军部署了164枚AGM-86C巡航导弹,使美军有能力在12小时内攻击半径达3000公里。这里有美海军第七舰队的“水下狼窝”——阿普拉核潜艇基地,2000年3月,美军决定在关岛阿加尼亚军港重组第15潜水艇舰队,计划到2005年将有多达6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长期依靠阿加尼亚军港。关岛的安德鲁森空军基地还储备了2亿多升航空燃油,已成为美空军第二大空用油储备基地。

美军加强关岛军事基地建设,意图十分明显。其一,快速发展的中国是美国首要防范和遏制的头等国;其二,对付所谓来自朝鲜的威胁;其三,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最佳军事基地关岛是美国领土,又位于西太平洋要害地带,是美军海外作战尤其是亚太地区作战最佳兵力和装备集中与调动中转站,二战中关岛军事基地作用已初显重要性。

近期,美军还将在日本横须贺港部署技术最先进的新型核动力航母“里根”号,以取代即将接近服役最高期限的“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

太平洋司令部本已是美军的“大哥大”,但冷战结束后,美军依然在加强太平洋司令部所属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从人员到装备的建设。

在美国的9大联合作战司令部中,无论从管辖地区、作战人数还是战略职能来看,太平洋司令部都是美军当之无愧的“大哥大”,它管辖着1.69亿平方公里的地区,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到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从南极一直延伸到北级,横跨16个时区。在这一管区生活着世界上总人口的60%,包括43个国家。世界上军队数量最庞大的几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和韩国都在这一地区。

目前,太平洋司令部总人数达30万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装备都是世界上最现代化、技术最先进、最新的,如最新一代隐形战斗机F-22猛禽和最新一代高空侦察机“全球鹰”都已部署在太平洋司令部管辖的亚太地区。

2005年12月,美军首次在兰利空军基地装备F/A-22猛禽战斗机,F/A-22配备有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装配有APG-77多功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AEOSA),对3平方米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00公里,可同时跟踪攻击30个空中目标,能探测跟踪16个地面目标,并能拦截巡航导弹。另外,它还有很强的侦察能力,作战半径1300~1500公里。超音速飞行速度1590km/n,装备有6枚空空导弹。猛禽隐形战斗机部署在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中部的夏威夷和西部的关岛,形成太平洋地区的“空中黑三角”阵势,日韩也开始部署。另外,美国大运输机首次部署亚太地区,2006年2月,太平洋空军开始在夏威夷开姆空军基地部署大型远程运输机,到年底总共部署8架。2007年还将在阿拉斯加部署8架,是美空军最新的战略运输机,上世纪90年代初投入使用,航程近1万公里,最大运载量达80吨,每次可向西太平洋热点地区运载1000名士兵。

美国为了增强亚太地区军事的威慑力,远程轰炸机将常驻亚太门口。2006年5月,美国空军本土6架B-52H远程轰炸机进驻关岛。

美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将在2008年进驻日本代替常规航母“小鹰”号,执行所谓亚太地区的战略任务。

总之,美国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意图很明显,目的也很明确,然而却造成了亚太地区局势的某种程度的紧张和有关国家的军备竞赛。

(5)1999年领导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打击南联盟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也先后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铁托时代的南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在南联邦解体的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是波黑战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国内的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的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3年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在美、俄、法、德、英、中等国的干预和协调后,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后,表面上看波黑内战结束,但战争给各民族带来的心灵伤害极大,民族冲突的焦点又转移到了南联盟境内的科索沃地区。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公里,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多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和少数的塞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科索沃地区始终有民族自治的要求和呼声。199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阿、塞两族矛盾冲突日趋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运用暴力手段搞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独立行动,南联盟总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出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烧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忍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即不容许南联盟干扰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同时借机想除掉冷战后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因此,从1998年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住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也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科技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许多无辜平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实际却在制造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轰炸造成1800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北约这场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恶劣的先例,因此,美国及北约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