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05

第5章 60年代的国际关系——两大阵营的分化(3)

(二)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

1.波兰事件

波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波罗的海水域是其北部边界,面积31.26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万左右。波兰在二次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占领和奴役,苏联红军解放波兰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严重,轻视轻工业和农业,重视重工业,官僚主义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1956年6月发生的波兰事件就是波兰人民对政府和苏联不满,反映苏波矛盾的一个典型事件。波兰事件是由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福利引发的,工人的要求厂方未答应,工人代表前往首都华沙向机械工业部请愿,未得答复随即游行。混在工人队伍中的破坏分子挑拨煽动,使游行演变为骚乱,政府军警进行了高压导致数10人伤亡,这就是波兰事件,也称波兹南事件。它表面反映的是波兰国内问题,实质上揭示的是波兰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波兰人民对本国政府和苏联的不满,反映的是苏波矛盾问题。

2.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共和国属中欧内陆国,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同波兰事件几乎一样,照搬苏联模式,使国内经济困难,政治危机,人民对政府不满,但匈牙利事件的后果与性质比波兰事件严重得多。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时,台上执政党的领导人是拉科西。拉科西在苏联的支持下,党、政一肩挑,压制民主,人民不满,原领导人拉伊科因清洗铁托分子运动而含冤入狱。在风暴来临之际,拉伊科夫人向广大游行群众又大肆宣染拉伊科在狱中受当局如何折磨等,将游行示威群众情绪推向高潮。游行群众要求扩大民主,争取自由,反对苏联过多干涉内政,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在游行示威活动的关键时刻,接替拉科西政府职务提出任政府总理的纳吉一上台就打开监狱大门,释放政治犯。在释放政治犯的同时,也释放了监狱的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结果从监狱中出来的刑事犯罪分子,怀着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与仇恨,加入游行队伍煽风点火,打、砸、抢,将匈牙利事件从游行示威引向骚乱,进而升级为反革命暴乱,游行队伍中的暴徒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匈牙利政府在局势失控的紧急时刻,请求苏联出动军队镇压才扑灭了暴乱。短短10多天的暴乱,给匈牙利社会经济、政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损失。经济损失220亿福林(匈货币),相当于当年匈牙利财政收入的1/4,成千上万人死伤,数10万人受牵连、失踪。1956年11月,匈牙利事件结束后,政府紧急改组,匈牙利共产党改名匈牙利统一社会主义工人党,一个叫卡达尔·亚诺升的人上台执政。

3.布拉格之春事件

1992年以前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国家,它位于欧洲中部内陆,面积12.7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万人。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在照搬苏联模式中经济发展也出现困难。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以启示,给捷克斯洛伐克中央领导层以震动和思考。1968年1月,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捷共中央改革派主张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与社会全面改革。1968年4月,捷共中央通过了有关改革的“四月行动纲领”。“纲领”提出捷克斯洛伐克将进行全面的经济试验,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定范围的商品存在,允许小私营企业的存在,政治上扩大民主等。“四月行动纲领”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以很大鼓舞。1968年5月1日,全国百万民众在首都举行了支持改革的盛大游行。正当捷共中央和人民积极准备改革之际,苏联当局却坚决反对捷共中央的改革之举,密切关注所谓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局势,而且借1968年春夏之际华涉条约成员国军事演习之后,将演习部队留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周围,以武力威胁捷共中央的改革之举。为此,捷共中央领导人杜布切克等反复向苏联领导人说明,改革并不是让捷克斯洛伐克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是为了搞活经济,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苏联当局不听,1968年8月20日深夜,当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正在熟睡之际,首都布拉格机场上空来了一架苏联民用客机,谎称飞机有故障,需紧急降落,机场当局请示上级后,同意降落。不料,从刚一降落下来的飞机里冲出来的是全副武装的军人,军人们迅速占领机场,接着一架又一架军用运输机降落,大批坦克,装甲车和军人被投入地面。同时,华沙条约成员国演习完待命的部队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包围和封锁该国,很快捷克斯洛伐克就被苏军及华沙条约国成员部队占领。与此同时,苏联方面官方媒体向外界报道,捷克斯洛伐克正在滑向危险的资本主义逆境,社会主义大家庭不能袖手旁观了,一定要把捷克斯洛伐克拉回到社会主义阵营,这实际上是在为军事干涉作掩护、找理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因此而中止。在随后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中,布拉格大学生以自焚形式抗议苏联占领军,斗争一直持到1969年4月,在苏联高压下,杜布切克等捷共主张改革的领导人被押往莫斯科软禁并撤职。1969年4月,一位名叫古·胡萨克的人在苏联的支持下上台执政。西方媒体记者戏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之春被来自克林姆林宫的严寒摧残了,故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因苏联武装干涉而夭折,被称为“布拉格之春”事件。

“布拉格之春”事件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举在早年是何等艰难,也表明苏联从60年代开始走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道路之后,对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控制是何等严重。

4.珍宝岛事件

中苏两国友好的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10年即1949~1959年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是友好加同盟的关系。但是,随着苏共二十大“三和”路线的提出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片面评价,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产生分歧,加上50年代末苏联试图走上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霸权道路,开始对我国内政横加干涉,并无原则地指责我们。例如,1959年9月下旬赫鲁晓夫参加完戴维营会谈取道中国参加中国国庆10周年招待会时,指责我们像好斗的公鸡,在台湾问题上刺激美国,并说资本主义制度稳定得很,不要让我们整天喊“打倒美帝国主义”,这些言论分明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教训我们。在这前后,赫鲁晓夫向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与我们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都遭到了我们的拒绝。随之,由两党关系恶化扩大到两国关系恶化。从50年代末开始,苏联单方面撕毁一系列援建我国工业、企业的项目合同,包括援助我国搞原子弹的国防计划,撤走专家等。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中,两国已有的边界分歧又加剧了冲突。中苏边界线漫长,总共有7300多公里。大家知道,早在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之际,沙俄也参与瓜分了我国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打算归还我国一部分领土,不幸的是列宁逝世过早,此愿望未能实现。斯大林时代未曾提出归还中国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了中苏兄弟的友谊,我国主张在现有边界基础上谈判,最终划定边界线。但是,随着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边界问题谈判到1964年开始中断,从1964~1969年,苏联方面挑起的大小边界冲突共4000多起,最严重的是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中苏为争夺黑龙江上游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而发生重武器交火,双方互有伤亡。

(三)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后果与影响

作者在此想把50~60年代的东欧事件同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加以比较。从比较中我们看到,发生在两个不同年代的事件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事件的起因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经济困难,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政党建设有问题,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当然也有一点是不同的,即50~60年代的东欧事件因苏联控制过紧而酿成,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又有苏联撤手不管(从东欧大规模撤军)之因。从性质后果来看,差别很大,前者是谋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尝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后者则是滑向了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最大教训和启示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同时建立和健全民主与法制,在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行改革,才能永葆社会主义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