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06

第6章 苏美争霸及国际格局的多元化——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关系(1)

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关系主线是苏美争霸。苏美争霸准确地说是指进入60年代,苏联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与此同时,进入70年代后,在苏美争霸的前提下,出现了国际格局的多元化趋势。因苏美争霸,这一时期国际局势极为不安,战争、矛盾、冲突四起,反对霸权主义是这一时期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国际格局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在不断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一、苏美争霸

(一)60年代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1.50年代后期苏联试图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逝世,是苏联人民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但也为所谓一个新时代——赫鲁晓夫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机遇。1956年,苏共二十大最终确立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地位后,赫鲁晓夫意欲改变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因此,首先在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上提出了所谓的“三和”路线,进而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一生的功绩,为外交政策的“新政”提供人文与社会环境。在一些基本的外交政策上改变了斯大林在世的做法,比如在处理美苏及东西方关系方面,斯大林主张坚决反对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行径,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扞卫世界和平,而赫鲁晓夫却提出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要和平竞赛,在对待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问题上,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国家要尽最大能力给予支持和援助,包括武器装备的援助,支持亚非拉国家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赫鲁晓夫上台后反对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民族独立事业,尤其反对武装斗争。又如,在很敏感的核问题和德国问题上,斯大林主张全面禁止核武器,美、苏都不应发展核武器。对待德国,斯大林反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以威胁民主德国和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变全面禁止核武器为部分禁止核武器,即主张只许美、苏有核武器,其他国家不能有核武器。在德国问题上,也不坚决反对北约吸收联邦德国加入,结果造成1955年5月9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加快了苏联同东欧各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的速度。1955年5月14日,华约组织正式成立,至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对峙,欧洲的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另外,赫鲁晓夫在处理与东欧及中国的关系上也更加“霸道”,加紧控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结果在东欧酿出了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以及后来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立场也有所松动。1959年戴维营会谈后,竟对我们中国人讲,在台湾问题上不要像好斗的公鸡刺激美国(即不要我们整天喊“解放台湾”了),告诫社会主义国家不要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意指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社会很稳定)。

以上所有外交政策和言行的变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要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道路,因此,言行上处处流露出讨好美国的气息。

2.戴维营会谈

戴维营会谈是反映苏联试图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主要表现。

戴维营会谈是指1959年9月25日~9月27日,苏联政府首脑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的一次美、苏两国首脑会晤。戴维营会谈本身没有多大实质意义,因为双方就美苏关系问题、欧洲及德国问题、核武器问题及国际形势问题等举行了广泛的会谈,但双方没有就任何一方面的事项达成协议,所以戴维营会谈更多地只是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在苏联人眼里,美国人肯与苏联人坐在一起谈问题了,象征着苏联争取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赫鲁晓夫为争取这次会谈下了很大功夫,这是作者在此特别强调的。早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不久,苏联方面就向美国示好,官方舆论媒体频频向美国发出友好言论,以争取实现美、苏首脑会晤,但一开始美国方面对苏联发出的橄榄枝并未理会,美国认为苏联在战后虽然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大国,但无论其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不能与已相比。据专家估计和有关资料表明,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40%,戴维营会谈前后,也不过50%。而在军事力量方面,此时苏联的战略核力量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因此,美国对苏联提出的首脑会晤建议很不热心。赫鲁晓夫在软的一手无效的情况下,又采取硬的一手,那就是苏联在欧洲及德国问题上有很大发言权。

因此,苏联在德国问题上大做文章。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美、英、法三国发出照会——限6个月从西柏林撤军,苏联要将西柏林交还民主德国管理,实行柏林统一。这是苏联向美国等国发出的强硬信息,要让美国知道,苏联也不好对付。其实,赫鲁晓夫心里很清楚,德国及柏林现状是二次大战盟国军事实力较量和战后重建世界秩序的结果,即雅尔塔体制下的产物,改变现状谈何容易。何况,美国早已把联邦德国及西柏林作为对付苏联和东欧的桥头堡。即使这样,赫鲁晓夫也要借机做文章给美国难看。结果因1958年11月的强硬照会引发了美苏及东西方关系的又一次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美国方面在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后,为了避免冲突,给苏联台阶下,决定改变立场,同意双方举行首脑会晤。而1959年夏天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也给苏联争取美、苏首脑会谈提供了机会。借纽约世博会,赫鲁晓夫派政府第一副总理科兹洛夫率团参加。通常这样的活动是由外经贸部长率团的。赫鲁晓夫告诫科兹洛夫,美国之行的主要任务是前往华盛顿向美方转交赫鲁晓夫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亲笔信,而不要将过多注意力放在世界博览会上。结果科兹洛夫不负重托,回国时带回了艾森豪威尔同意邀请赫鲁晓夫访美的亲笔信。当赫鲁晓夫打开美国总统的亲笔信后,激动得连连说:“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是真的吗?”(《赫鲁晓夫回忆录》有记载,作者注)。由此可见,赫鲁晓夫访美心情是多么迫切,是多么看重两国首脑会晤。前面已讲过,两国首脑的正式会谈时间是1959年9月25日~9月27日三天。但是,赫鲁晓夫早早做好准备,提前10天即1959年9月15日就率团前往美国了。前往美国后,先期对美国重要工业城市进行了参观,所到之处会见群众,接受鲜花,接受媒体采访,广泛和美国社会各界接触,以示友好,最后前往华盛顿会谈。现在看来,当年赫鲁晓夫访美举行的戴维营会谈没什么实质意义,但访美过程中,同美国各界广泛接触,有助于消除误会,增进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间国家人民的了解与理解,这在当时冷战高峰时期是十分难得的。

3.古巴导弹危机

如果说戴维营会谈仅仅是象征着苏联争取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那么,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则表明进入60年代,苏联真正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前面已经讲过,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对美国是个沉重打击,美古关系破裂。特别是1961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加紧改善与古巴的关系,古巴在美国的敌对和压力下,也主动与苏联靠拢,苏古关系迅速升温,双方合作包括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应古巴要求,苏联向古巴提供武器装备包括导弹援助。从苏联方面看,60年代初,苏联的远程打击能力还远不及美国,还没有从欧洲打到美洲的远程导弹。赫鲁晓夫要想苏联同美国争夺霸权,就必须在美国家门口给美国制造威胁。因此,距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只有90海里的古巴就成为苏联理想的对付美国的基地。苏联在军事援助古巴的同时,加紧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对苏联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特别是核导基地,此前,美国有所耳闻,但无实据。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U-2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看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及运载导弹装置正在驶向古巴的苏联船舶后,美国开始十分震惊和愤怒。随即召见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质问,苏联大使开始否认苏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一事,同时将这一情况悄悄报告莫斯科。赫鲁晓夫一开始也否认有此事,并对美国讲苏联没有必要将进攻性武器引入古巴,只是给古巴提供必要的常规武器装备用以自卫,同时下令加速向古巴运送导弹。进入10月后,美国当局得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情报越来越多。10月14日,U-2飞机侦察到苏联在古巴建有6个中程导弹基地,发射可达美国心脏地带。16日,报告送到美国总统肯尼迪手中,肯尼迪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会议从10月16日上午11点45分开始一直持续到20日下午,参加会议的有关成员意见不一,鹰派主张采取外科手术即武力打击,摧毁苏在古的导弹基地,鸽派主张采取以武力封锁,迫使苏联撤走导弹基地,并向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通报所谓苏古武力威胁美洲地区的情况,以外交舆论谴责苏古。

最后,肯尼迪决定采取武力封锁,迫使苏联撤出导弹,避免发生直接冲突。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全面封锁,美国组成了一支有90艘舰船的舰队,动用了2万名海军和68个空军中队,在8艘航母的护卫下进入加勒比海封锁区。同时在佛罗里达半岛,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并命令海内外三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肯尼迪授权舰队可以扣留任何被怀疑装有武器驶往古巴的船只。10月22日晚6时,美国国务卿拉斯克将封锁决定通告苏联驻美大使,6点15分,西方国家驻华盛顿大使都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有关封锁的通报。7点30分,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指责苏联的行动直接威胁了美国和美洲国家安全,是有预谋的挑衅行为,必须立即停止。在美国强大的武力封锁面前,苏联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强硬与不承认的态度软了下来,但提出一系列条件,包括苏联答应撤除在古巴的导弹基地,美国也必须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美国表示原则上同意,但决不能在苏联威胁下撤除,意即苏此时先撤除古巴的导弹,随后美国再撤走土耳其的导弹。这样,在美国的武力监视下苏联开始拆除在古巴的导弹设施。10月28日,赫鲁晓夫在广播讲话中公开答复肯尼迪,苏联政府已下令拆除美国认为的进攻性武器导弹,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到10月底古巴导弹危机因双方的最后克制和美国的武力威胁而告结束。苏联撤走古巴导弹后,1963年4月美国从土耳其撤走了导弹。在这场核赌博中美国是赢家,苏联是输家,古巴是苏美讨价还价的筹码,其主权因古巴导弹危机而受损害。

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其一,进入60年代,苏联真正走上了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不惜冒战争风险在美国脚下打入楔子;其二,导弹危机以苏联妥协退让而告结束。说明在60年代,苏联还不是美国真正的平起平坐的对手,美国以西半球霸主的身份阻止苏联进入自己的地盘,苏联只好做罢。因此,在与美国的全球争夺中,往往以苏联的退让而结束;第三,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在国际关系和国际舞台上,只有以实力为后盾,才能说话有份量,做事有影响。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卧薪尝胆,悄悄大大发展自己的战略核力量,到70年代终于赶上了美国,改变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被动局面。

(二)70年代苏美争霸的新态势

1.70年代苏美争霸新态势的背景

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相对于60年代苏美争霸态势而言的。6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美攻苏守,而进入70年代后,美攻苏守转变成为苏攻美守。70年代苏美争霸态势的变化主要原因或者说背景,是美苏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十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一方面美国实力大大衰落。美国实力的衰落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与军事各个方面,而导致全方位衰落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越南战争拖垮了美国。1961年,肯尼迪一上台就直接发动了越南战争。结果这场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流血最多、耗资最大但又看不到胜利希望的侵略战争。仅以1968年为例,美军在越南就有35000人丧生,75000人受伤,财政开支高达1000亿美元。越南战争从1961年开始打到1973年,直至1975年最后结束,严重拖垮了美国经济,加上1973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美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财政赤字严重,国库空虚,黄金储备到1970年也由243亿美元减少到163亿美元,美元贬值,经济上的困难又加剧了政治危机。越南战争本身产生的一批又一批越战退伍军人回到国内,找不到工作,受到不公正对待,因而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越来越高涨,加上60年代末的美国黑人运动,使得美国在70年代陷入了经济、军事和政治全面危机,迫使1969年上台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一上台就发表“关岛”讲话,抛出所谓的“尼克松主义”,承认美国力量的下降和苏联等其他力量的增强,要求受美国保护的国家各自承担起自身的防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