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知足常乐:人们忘了放下也是一种幸福
48572300000002

第2章 知足常乐,幸福的源泉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诫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能不切实际地好高骛远。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大多是过度追求权力、地位、金钱,而知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知足是一种正确的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释然的情怀。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

幸福源于知足

知足长能常乐。知足的人,就算是贫穷也会保持快乐长存,幸福久远;总是不知足的人,即使他已经很富有,心中仍难免会经常失落,经常遗憾,经常痛苦,心态不会平衡,身体不会健康,生活也不会幸福。

人的痛苦,通常产生于不知足。要么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要么失去了已有的不应该丧失的利益,于是痛苦。这是正常的,但是万万不可抱住不放,决不能钻了死胡同。否则不仅快乐不在,幸福无缘,甚至酿成祸端,让生活陷入困境。

传说张果老自成仙以后,每日家在民间寻访度化。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口,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在摆摊卖水。于是他就走上前去,以买水为由跟老夫妻搭话。他问:“你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头摇摇头说:“很贫困。”他又问:“你们有没有什么愿望?”老妇人说:“要是能开个酒店卖酒,日子就好过了。”张果老听后,就告诉他们:“在你们村旁的山顶上有一块形状非常像猴儿的石头。石头旁边有三个泉眼。现在三个泉眼都被灰尘堵上了。你们明天去山上把灰尘都清理出来,泉眼就会自动流出有酒味的水来。”说完,又给他们一个葫芦,告诉他们把这个葫芦装满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这对老夫妻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张果老说的那块石头,扫净了泉眼,看见果然有水流出来,他们舀了一点尝尝,果然是酒味。他们大喜,装了一葫芦就回去卖了,恰好能卖一天。此后,他们两个就这样天天上山装酒回来卖,日子渐渐的好了起来。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张果老又来到这个地方。他问这对老夫妻:“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头说:“嗯,自从听了你的话找到酒后,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就是没有酒糟,不能喂猪,不然就更好了。张果老听后,摇头叹息,念出一诀:“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飘飘然去了。从此以后,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没有酒涌出来。

很多时候,人一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某个目标,可能会快乐一阵子,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有的人还是不知足,不满意,而且又有了新的幻想和憧憬。由于总是疲于追求一个又一个的幻想和憧憬,所以,他们从未欣赏和珍惜过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也从未真正地体味过幸福。

我们都不是圣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喜怒哀乐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也确实难以做到心静如水。知足常乐也并非让我们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但世上有很多难以企及的目标,我们是不必苦苦追求的。我们应该放平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苛求、不强求,凡事别太较真,才能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

孔子曾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吃的是一小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颜回能吃得上,喝得上,就充满快乐,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也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快乐的底线。这不是故步自封,不是自命清高,不是小富即满,也不是小农意识,而是一种知足的幸福,一种简单的快乐。

我们对幸福的把握,不应当是追求名与利的最大化,而应该具备平和的心态,知足的心境。一瓶酒剩下了半瓶,看到一半酒的是知足的幸福智者,看到一半空瓶的则是贪心的悲观愚者。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城市的青云桥下,两个在桥洞子里寄居的乞丐,在明月的夏夜里,点着半截蜡烛,借着讨来的一点残肴,守着要来的半瓶白酒,兴高采烈,划拳行令,其声清越,路人见到后都会驻足惊叹,那些忙碌的精明人见了更是感慨万分。

其实,幸福时刻在我们身旁,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这个世上,大起大落的人生并不常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那些平淡的幸福贯穿我们一生,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个多年从事统计工作的人经常感叹自己的生活清贫。一次,他发高烧住院,躺在病床上,他感慨地说:“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躺下了,才感到能从事清贫的统计工作是多么幸福。”出院后,他不再感叹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而是时刻告诉自己“我拥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我要知足”,在这样的心态下,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世上各种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知足”,知足才能常乐。学会知足,就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学会知足,就能在利欲面前凝神静气,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就能淡泊名利,使生活多一些亮光,多一些感觉,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星心明。

人到无求品自高

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不是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我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不必强求,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是一种高尚品格的体现。一个人一旦有了“求”,而且是那种“奢求”,就毫无疑问地会丧失自我,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叫《金苹果》。在人类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均受邀参加婚礼,唯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为了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其他神只害怕得罪女神也不敢发言。无奈之下,宙斯让从小被父母遗弃最后堕落成牧羊人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3位女神在评定前分别去贿赂特洛伊王子,赫拉许诺要给王子全世界最多的金子和财富;雅典娜要给他全世界无人能及的智慧,让他成为最聪明的人;维纳斯则说可以给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特洛伊王子想:“我已经是个国王,财富不少,而当个聪明人又能干什么?”所以,他决定把金苹果给维纳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最后他得到了海伦,而希腊人为了得到美人海伦去攻打特洛伊城。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也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我们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一个人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科学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高,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自然会化解心理危机,防治了心理疾病。而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有一位老寿星,活到103岁还耳聪目明、口齿清楚、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说:“无欲、无求、内心清静自然就会长寿。”

无求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无求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无求的心态会使我们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品格。

无求,是一个人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得到时,不会欣喜忘形;失去时,不会痛苦绝望;富贵时,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

人生在世的确离不开名利,但对这些身外之物,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脚上的镣铐,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这样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知足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但是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有的人常常感到没有快乐或者很少有快乐。其实,只要我们长存知足之心,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就会感到快乐就在身边。

生活中,我们的家庭、生活可能并不是很称心如意,我们的工作、事业可能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利中寻找到有利:家庭中,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要想到他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全的人格,他没有整天泡网吧不回家;自己没有大房子,没有汽车,要想起码自己还有家,还能吃饱饭;事业上,可能有人刚刚小有成就,准备进行投资大干一场,就遇上了全球经济危机,要想到经济危机不仅是一人受影响,何况已经小有成就,也许改变调整投资意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国有“塞翁失马”的故事,犹太人有谚语:“假如你失去一只手,就庆幸自己还有另外一只手;假如失去两只手,就庆幸自己还活着;如果连命都没了,就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这都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乐观制造快乐,知足产生快乐,豁达拥有快乐,保持乐观、知足和豁达,快乐就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让我们身体健康,生活快乐。我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意思就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延长寿命。

大卫·斯诺登是肯塔基大学的一位神经学教授,他曾对圣母修女学院的678位修女进行跟踪研究,这些修女每年定期体检,而且同意死后将她们的大脑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比较乐观的修女,到年老后不容易患早老性痴呆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越乐观对自身造成的压力就越小。相反,经常焦虑、动怒的人岁数大后更容易中风和患心脏病。

斯诺登还和他的同事仔细阅读了180位修女在她们20多岁时写的自传,对生活持乐观向上态度的修女在她们自传中喜欢用“幸福”“快乐”“爱”“满意”和“充满希望”等字句,而且她们要比悲观的人平均多活10年。

美国明尼苏达梅奥医院的研究人员也曾对800多人进行过为期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情绪乐观的人生存率远远高于预期值。而且,情绪悲观的人实际寿命与预期寿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19%。

有人把乐观比喻成是不花钱的保健医生,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看见的是成功的一面,而灰心丧气的人看见的则是失败的一面;积极向上的人总能感受到生命阳光的温暖,而失望的人通常看到的只是生活的黑暗。

一位成功学大师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参加一次重要的军事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营地的一所小铁皮房子里,天气奇热,让人差不多有点透不过气来。她一个人留在那里,感到非常的孤独,没有人可以聊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这两行信却永远牢牢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完全地改变了她的生活。父亲在信中这样说: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她把这封信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那舍不得卖,只留着给客人观赏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她常常留恋于那些让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当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流连忘返的迷人风景。

沙漠还是原来的沙漠,印第安人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她的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

有乐观天性的人不但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成功的群体。他们的追求生活乐趣的本性,也许算不上是伟大的个性特征,但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特征,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使得他们的家庭变得其乐融融。这种不引人注意的品质,仿佛是机器上的润滑油,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能够减小摩擦,让机器能够更有效,更长久地运转。

知足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一直保持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能使自己更加振奋,使自己充分释放身体里蕴含的能量,同时,我们也会用更开放的理念去看待生活,品味生活的点滴幸福。

简单就是快乐

有这样一句广告词,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太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贡献。”当我们的生活方式趋于简单化时,我们将更能真诚地对待自己,也将更乐于参与各种活动。除了能实现自我的理想之外,更能超越自己,对他人有所贡献。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让自己身心疲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和上下班占据了整天的时间。现代生活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很多信息需要筛选,许多商品吸引着我们。很多人试图占有一切,而这往往把他们弄得精疲力竭。因此,简单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难能可贵。

生活中,很多人叹息工作的无聊,抱怨待遇的不公,业绩因客观原因不能实现,因碌碌无为而烦恼。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追逐快乐的过程中,把身边的事物想象得过于复杂,本来简单的东西被复杂化,混淆了事物的本末,从而走上自寻烦恼之路。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快乐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用心灵去感受,用思想去体验,用聪明去寻找,用智慧去发掘,它就会轻松地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生活故事里。

为什么孩子总是快乐?因为他们思想单纯,生活简单。对于一个喜欢零食的孩子来说,一座金山不如一包话梅能给他快乐;对于一个喜欢在野外玩耍的孩子来说,一团可以变幻出各种玩具的黏土胜过满屋子的高级玩具。所以,孩子很容易快乐。

一位父亲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上四年级的女儿写了一篇叫做《快乐的星期天》的日记。在作文中,她写了星期天的3件事:上午读了一篇小故事懂得一个道理,下午和小伙伴在公园玩得很开心,傍晚和妈妈去商场买了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在她稚嫩的习作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快乐的情绪。父亲问她:“为什么会选择这3件事?”她说:“我查了字典,快乐的意思就是自己感到满意或幸福。今天我感到最满意和幸福的就是这些,原来快乐就这么简单!”这位父亲感慨道:“一个10岁的女孩,竟然用不到500字的篇幅,勾勒出我们有些成年人都无法描述的定义:简单就是快乐!”

简单地做人,简单地生活,也是一种幸福。金钱、功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然是一种成功的人生。但能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斤斤计较、欲望和诱惑之外,不依附权势,不贪求金钱,拥有一种简单的生活,也是一种惬意的人生。因为这样,我们就不用挖空心思地追逐名利,不用留意别人看自己的眼神,没有锁链的心灵,快乐而自由。

简单生活,并不是所谓的堕落与悲观,不是放弃追求,也不是让我们粗枝大叶、稀里糊涂,而是让我们面对生活和世界的时候,用一种的理性和淡然的思维思考事情,抓住生活和工作中的本质及中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华的琐事。这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简单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你可以开一部昂贵的车子,但是仍然可以使生活简单化。一个基本的概念在于你想要改进你的生活品质,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简单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它是安定,是整顿,是率直,是单纯,它通常表现在诸如单纯的饮食、更有纪律的日常作息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上。换言之,简单化就是在喧嚣的世俗里增加一份宁静。

诗人爱默生说过:“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就是快乐。”选择一种简单的生活就是挣脱心灵的桎梏,回归真我。简单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生活目标,生活在简单中的,我们就能够朝目标迈进,不至于误入歧途,而丧失自我伟大的一面,而且,简单的生活有时更能让我们捕获到生活原本自然的色彩与情调,会让我们的人生美丽如歌。

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份好心情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莫过与两种悲哀:一是踌躇满志,一是万念俱灰。”这句话实则告诉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群“牛人”,他们的优秀常常会令我们惊异无比,继而甘拜下风、自愧不如,见到这种“盛况”,有的人就会心灰意冷、自怨自艾、沮丧沉沦。

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说,上帝在创造了一群“牛人”之后就不可避免要创造一群凡人来衬托他们。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因为种种原因,当我们成就不了“牛人”的伟业时,平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平常心即“平常的心,平静的心”。人的平常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着。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家有千金无非一日三餐,屋有百间无非放床一张。”

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严禅师的德行,所以在他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唯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然而都被唯严禅师婉言谢绝了。无奈之下,李翱只好亲身去拜见唯严禅师,去的那一天,正好碰上禅师在山边的树下阅读经文。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但是唯严禅师却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见此情形,侍者便提醒唯严禅师:“太守已等候您很长时间了。”唯严禅师只当没听见,依然头也不太地阅读经文。

李翱是个脾气火暴的人,他看唯严禅师这种毫不理睬的态度,就忍不住怒声斥责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甩着袖子想离开。这时,唯严禅师慢条斯理地说道:“太守为什么会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也很吃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向唯严禅师请教“什么是道”。唯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禅师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还是不解。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唯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竖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禅宗师父最爱拿来启发学人的一句诗偈,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因为,在禅宗看来,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禅。

俗话说:“布衣暖,菜根香。”平常心是道,是我们赢得幸福生活的制胜法宝。不管一个人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当他还想有所发展的时候,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能让我们微笑面对扑面而来的是是非非,淡然面对名利的纷扰,以质朴、谨慎和求实的精神,顺其自然,从而挖掘出自己身上最大的潜能。

平常心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它不只意味着在春风得意、万众欢腾之时的气定神闲,更是曲终人散之时的淡定坦然。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没有人能打倒他们。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风也好,雨也罢,他们总是屹立不倒,静静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处挑战,就像傲然挺立在黄山上的迎客松。

其实,平常心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无争”也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要正确地对待付出与获得。有时付出与获得很难成正比,不要一味的攀比高收入、高职位,越比心里越不平衡,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理智地面对。保持一颗平常心还要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我们要知道,人世间有元帅,但更多的是士兵;有劲松,但更多的是小草。

当我们拥有了平常心,拥有了这样一种平和而又不失进去的弦音时,我们就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看似非常棘手的问题,也会因此而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快乐很多。

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总是被人们定义成一本书,或者一杯茶,或者一场梦。其实生活就是生活,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之中韵味无穷。

平平淡淡才是真实,才能恒久。就像朋友,能静静地听完你的倾诉,不露痕迹地安慰你,像冬天里的大衣,只要在身边,就能感觉到温暖。“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友情是简单而平淡的,而真正的幸福生活也是平淡的。有时候,不管怎么样的痛苦曲折,不管怎样的狂喜极悲,都会如云烟一样慢慢淡去,但很多简单平凡的日子,即使过去好多年,我们也许依然怀念。“云淡风轻,闲时坐看云舒云卷”,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处事不惊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生活本身就是琐碎的、平淡的,间或有些亮丽的色彩或动人的小插曲,那也只是平静的生活河流中偶尔激起的涟漪,过后总会归于平淡。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验,全凭我们在生活中去细心地体会。用善感的心灵去慢慢地捕捉那让你感动的点滴,你就会在平淡中感受到幸福,体会着快乐。

一位大学教授和一对夫妻是邻居。夫妻俩都是教授所在的那所学校的临时工,辛苦地挣着生活费,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日子一点都不幸福:一家人挤在15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品摆的杂乱无章,根本不知道4口人是怎么生活的,是不是每天走路都会跌跌撞撞?可是奇怪的是,在这位教授与他们相邻的这段时间内,他看到的却经常是很幸福的画面:每天,女主人都会在水房里洗洗涮涮,不是洗衣服就是洗菜,每次都能听到她哼着歌曲,很悠闲的样子;下班的时候,女主人已经做好了晚饭,教授经常会听见屋子里传来阵阵笑声;有暖暖阳光的日子,夫妻俩早起后,会把被子抱到楼下去晾晒;傍晚,夫妻二人会出去散步,也是依依相伴的温馨。这位大学教授不禁感慨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的一生是崎岖不平的,总会遇到高山险川,那是你施展才华,铲除障碍的时刻。但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度过的。在这平淡中有着深情,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可以是平淡的,感悟可以是丰富的;职业可以是平凡的,收获可以是丰盛的;工作可以是忙碌的,心情可以是快乐的……”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拥有平静、淡然的心态,即使是平淡的生活,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幸福。

做一个平凡的人,生活在一个平淡的生存空间中,可以使我们安然地享受平淡的生活的乐趣,细细地品味平淡生活里丝丝阳光的美丽色彩,尽情地享受着平淡的生活氛围内缕缕最温柔的情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无法摒弃生活的本质。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做一个平凡的人而生存着。虽然生活的外表是平淡的,但生活中的内容与内涵却不是平淡的,它更是一种深层次上人们情感空间的发挥与放大,讲究的是生活在此空间的我们“面目”的真实性,这包括:生活态度的真实、情感交流的真实、快乐与幸福享受的真实……

平淡,并不意味“内心空虚”,也不代表着“生活消极”“没有追求、没有色彩”,更无“厌烦尘世”之意,它并不是一种被动式的生活态度,相反,它是一种内心力争排除一些外在的是非之扰,抱着一种追求身心健康与身心快乐的心态而融入于现实生活之中,为了追求真实的生活中的“精彩”而进行的一种默默的快乐与幸福的享受。

选择平淡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对现实生活中是非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并在“无奈”的基础上,为减少“烦恼”而自我追寻的真实情感的放大过程,从而更好地享受“人间真实”的美好,在平淡中过着“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生活只是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知足不贪,笑口常开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贪婪无厌,忿类无期。”于是,就有了“贪得无厌”这个成语。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否认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些贪心。

首先,所谓“饱暖思淫欲”,人的各种心理需要本来就是层层递进的。其次,人的永不满足,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准则让人不断扩展自己的资源,保证安全感。再次,人的很多欲望,往往是对幼年某方面丧失的补偿,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弹钢琴无比向往,当长大后有钱买钢琴了,却发现钢琴只是个摆设。

人非圣贤,心中有一点贪念是很正常的,但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不知道管理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仅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希望越大,欲望越大,失望和挫折也就越大”,无论他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心情永远都不会太好,而且容易产生挫败感。另外,当他的贪欲强烈而不可克制到病态时,可能会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众叛亲离,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很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粘在身体上,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躯体,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各走各的,它费了半天的劲,才使一大堆脚不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生活中,有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当他们有一百万时,就会想:“只要再努力一点,再赚个九百万,就可以凑足一千万。”然而有了一千万时,他们又会想赚足一亿,内心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一个财主听说一座山上有个活佛很慈悲,只要有人在其面前许愿,活佛就会给予实现。财主随即要妻子为他准备出远门的行囊,妻子疑虑地问:“我们的财富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去找活佛?”财主说:“财富越多越好,你快给我准备,要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我就会失去机会。”妻子无法阻拦,只好立刻为他准备干粮、衣物。财主日夜不停地赶了7天的路程后,终于见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面前,祈求活佛能够满足他的心愿。活佛慈悲地说:“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财主说:“您这里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土地。”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财主心想:“要求多了,实在开不了口;太少,又枉费自己辛苦地走了7天的路。”活佛见他难以启齿,便对他说:“这样,你只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都属于你的。”

财主一听,心中大喜。第二天天未亮时,他就动身出门去了。他一直走着,一刻也不敢停下来,连口渴时,也不停下来喝口水,唯恐少走一步,就会少掉一块土地。直到日影西斜、黄昏已近,他才百般不舍、无奈地往回走。当他回到活佛的面前时,天色已黑。活佛问他:“你走了多远?这样够吗?”他疲累不堪地回答:“还不够多……”说完,就在活佛的面前倒下来,断了气。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财主太愚蠢,但事实上,生活中也有很多“财主式”的人。他们养成了贪得无厌的习惯,住上了楼房想别墅,开上了轿车想吉普,天天进出高档饭店还觉得不够档次,要顿顿鱼翅燕窝……适当地追求物质生活的品质并没有错,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可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千万不能效仿故事中那位贪婪的财主,为了追逐更多的财富,到最后却只得到“黄土一抔”而已。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不论做人处事,都必须控制贪欲,知道满足,这样的人生才会轻松、快乐、幸福。

别让欲望吞噬了幸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欲望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齿轮,如果人类失去了欲望,就会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文明。”欲望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它才加进了人类的发展,比如,人懒得走路了才有汽车的诞生,闲的无以消遣才有了电视机、麻将、游戏机等各种娱乐服务器的出现。总之,人有什么样的欲望,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这一点上来看,人的欲望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欲望分为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两种。生理欲望是依赖某一生理器官而存在的欲望,如食欲、性欲等,这种欲望好满足一些,也叫“物欲”。由大脑独立产生的欲望,即心理欲望,这类欲望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最多也最难满了,如人的贪欲、虚荣心等。一个人是否幸福和欲望有关,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的,欲望多的人很难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指数小,欲望少的人最幸福。这时因为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失去理性的思维,就会在随意的、不受支配的、不受诱导的情景中埋没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有了票子、车子、屋子就是幸福。但幸福就如此简单吗?现在我们挣钱多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不幸福。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多了,人还是要学会知足。金钱万能但唯独买不来幸福,钱挣多了的时候,就变成了存折上的数字,失去了提高生活幸福度的实际意义。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生活幸福与财富数量的相关性很弱。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排名却不靠前。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也曾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的幸福指数做了一次大排名,美国仅排在第150位。

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欲望也是一样。欲望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我们生命的内在动力,是我们奋斗和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推动力,但是,一个人的欲望若不用理性控制,就会变成一匹疯马,最终将他拖入毁灭的深渊。老子在《道德经》写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如果一个人整天沉溺于名利的追逐之中,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他就会被欲望掌控一生。在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和耀眼的名利光环的同时,也会失去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回忆:亲情、友情、乡情、甚至世俗之乐。

欲望无边,凡事必须遵循一个度,适可而止才会使身心永远愉悦。“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赏到半开时”,酒过度而伤身,花全开而凋谢。任何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则,过分的欲望只能使最初的美感很快消失。正如孟子所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而止,可以久而久,可以速而速。”这表明一个人的目标,只有觉得可行的时候才能举步向前,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某样东西铤而走险,凡事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才是最高境界。

欲望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实在的东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欲望,但过度的欲望会让人得不偿失。有的人可以满足现实,但是欲望之心,却永远不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下驻足。过度的欲望让他们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吞噬了他们的幸福。童话《渔夫和金鱼》里的老太婆得到小房子后想要大房子,得到大房子后想成贵族,成了贵族后想成女王,拥有了陆地还想统治海洋,由于贪得无厌,欲望过分而不切实际,最后结果还是回到了从前贫穷的生活。

欲望是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的统治者,任何人不可能摆脱欲望的统治而生活。但当我们能够面对欲望的统治之时,不屈不挠,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慢慢地经营,细细地雕琢,在精雕细琢之中,靠自己本分的努力,不断地再去完善属于自己的那个生活,我们就是幸福的统治者。

降低期望值,提高幸福感

法国科学家伯纳德·得·福丹乃尔曾经说过:“期望令快乐窒息,通向快乐的一个巨大障碍就是你期望得过多。”有人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感=得到的-期望的。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获得的东西以增加幸福感,但这通常很难。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降低期望值来获得幸福感,这很容易奏效。

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调查报告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称“伪幸福”。究其原因,期望值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望值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事物,而掌控期望值的则是我们自己。很多人梦想能生活在“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的童话里,梦想自己能像她们那样“从此以后,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但永恒的幸福跟坏姐妹、魔镜一样,都不会在现实里出现。

期望值是一种愿望,即“我希望实现”,但有可能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同样的事物效用大致是相当的,但期望值越高,则所谓的“幸福感”就越少。例如:假定一位白领和乞丐都拾到了1元,1元对两人来说可以发挥一样的效用。但是,白领的期望是出国旅游,需要1000元,结果白领的“幸福感”是千分之一,只有千分之一的满足;而乞丐的期望值是今天能够吃3个肉包子,结果他的“幸福感”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满足。这就好比期望我们考满分,对于最后的90分当然不够高兴,如果把期望值定为60分,当我们考到90分时,就会非常高兴。同样的90分,一个幸福,一个不幸福,期望值在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位知名的企业高管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我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好的东西,比如自己应该有资格得到一辆新车,一所大房子,以及时下最流行的小玩意。我想要我的父母已经有的东西,不过我想在30岁时,而不是到50岁才得到。因为我的期望值很高,所以我花钱来满足这些期望。高期望值带来的是生活方式超越了所能支付的水平:当我赚得越多时,我花的也更多了,因此,我并没有多少幸福感。但当我学会节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仅为已经拥有的感到幸福,我还能为自己没有拥有很多感到幸福了。降低我们的期望值就是提升幸福指数,降低期望值也就是学会:与其从大杯中狼吞虎咽地喝,不如从小杯子里呷一口,并且享受其中。”

心理学家经研究证明,降低期望值是提高一个人幸福感的简单技巧。人的一生有无限的期望,许多的期望被分割成有限的期望,在有限的期望满足之前以及原有的期望未能完全实现之前的每一瞬间,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痛苦、不幸的感觉。人生就是一个从不断实现期望和不断产生期望的过程,因而有时候降低期望值或果断地“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是获得可靠而有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条件。因此,幸福并非是一种极致的生活状态,而是相对于不幸而言的特定程度,不要无度的妄想,要现实地、客观地、合理地期待,尤其不应有过高、过多的期待。否则,要求越高、希望越多,又未能如愿以偿,很容易失望、泄气,幸福感的指数肯定降低。虽然我们不可以得到我们所要的一切,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减少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期望指数。尽管有一点“阿Q”的嫌疑,但是至少我们不会自寻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愤愤不平,以为天下最不幸的人就是自己,感觉自己不幸福,其实,那只是我们把对生活的期望值放得太高了。对于本来就没有答案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对生活的期望值降低、降低、再降低,这样,我们会在身边捡到许多的幸福。

降低对老人的期望值,他们肯帮我们照顾孩子,就是幸福,要万分感激,我们没有理由指责他们照顾不周或方法不对;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长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辛劳,只要他们健康地成长,就是我们的幸福;降低对同事的期望值,他们没有提醒我们或帮助我们的必要,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一定要表达谢意,并且在之后也不能提高要求,以为别人帮我们是本分,其实,只要别人不来害我们,那就是我们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取决于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如果理想就是当下,那么我们现在就会感到很幸福。所以,降低期望,或者把成长过程本身作为目标,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顺境淡然,逆境泰然

顺境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呢?顺境淡然,逆境泰然,无论高峰还是低谷,我们要始终的注意力放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上,这样才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

其实,顺境、逆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处在哪一种环境中,我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逆境,不是绝境;顺境,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一蹴而就或万事如意。身处逆境就要有一种“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精神,那么,它不但无奈何于人,而且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处于顺境,就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抓住机遇,提升自己。逆境固然可贵,顺境也同样难寻。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要珍惜。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逆境时容易消沉,顺境时则容易忘形,最终都是一事无成。

在辩证法中,顺境与逆境只不过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会因人而异,相互转化,但归结起来都是事物的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本身这个内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能让我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但困难和挫折可以让我们吸取教训,学会坚强,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格局,带给我们更多的生活阅历。

苏轼曾以一首《满庭芳》概括了自己对“人生是苦”与“人间是乐”的认识,他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清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由于悟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禅理,所以,一生备遭磨难的苏轼,很少感伤怀才不遇,也不叹老嗟卑,当这种念头稍一冒出时,他便将其撇开去,即使有所不满,也大多出以自嘲的口吻,化为一种风趣幽默。概言之,他不愿让苦难压倒自己,不愿在已经无法摆脱的身的不自由之上,再给自己的心性加上束缚。他尽情地享受人生,发现美好,寻找快乐,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法国着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这些起伏的变化。

着名作家刘墉在他的着作《点盏心灯》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一个学生问道:“如果画人呢?”老师说:“王维的‘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以顺风为佳。文天祥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以逆风为好。”学生问:“有没有又顺又逆的呢?”老师回答:“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前一句逆风,后一句顺风。”学生又问:“在顺风逆风,顺境逆境中的表现,有没有什么当然的道理可以依循呢?”老师答道:“风大时,要表现出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出顺的悠然。”

在人生的历程中,顺境与逆境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应该做到:顺风淡然,一笑了之;逆境泰然,迎境而上。这也是较多智者的选择:顺境展其悠然,逆境示其不畏。

古人云:“顺境能节制,逆境方坚韧;智者不以境役心,要以心制境。”我们不论处于何种情境,都应该正视现实。不仅要珍惜顺境,不因顺境而故步自封、狂妄自大、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更要时时与逆境相处,且不因逆境而一蹶不振、妥协丧志,丧失了斗志和信心。善待顺境,挑战逆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敢于面对顺境与逆境,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