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知足常乐:人们忘了放下也是一种幸福
48572300000005

第5章 心存感恩,生活更美好

感恩不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我们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感恩之情是滋润生命的营养素,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芳香和阳光。

拥有感恩的心,就能时时触摸幸福

感恩,是一种平凡而崇高的品质。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快乐和坚强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只有对世界感恩的人,才能拥有阳光一般明媚的生活;只有对世界感恩的人,才能好好保护脆弱的自然母亲;只有对世界感恩的人,才会拥有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心灵;只有对世界感恩的人,才能体会到“孝义”二字的可贵。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抱怨:有的人抱怨父母没有门路,没能为自己谋个好工作;有的人抱怨领导没有识才的“慧眼”,自己被埋没;有的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越是抱怨,越是心理不平衡,越是缺乏幸福感。其实,他们中很多人都生活得不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对生活、对他人的要求太多,缺乏一颗感恩之心。如果一个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就会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抱有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他消除怨气。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窗外的阳光,他会感恩;吃一块面包,他会感恩;接到朋友的电话,他会感恩;在树上看到一只鸟在唱歌,他会感恩;看到猫咪睡在自己的床头,他会感恩。这样,他的一天乃至一生,就在这种感恩的心情中度过,没有理由不幸福。

感恩节期间,杰克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坐在神父面前,他对神父诉苦:“都说感恩节要对上帝献上自己的感谢之心,但是我失业已经大半年了,身无分文,我没有什么可以感谢的了。”神父问他:“你真的一无所有吗?这样吧,我给你一张纸,一支笔,你把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都记录下来。”杰克疑惑地点点头。

神父问杰克:“你有太太么?”他回答:“有,她不因我的困苦而离开我,她还爱着我。”神父问他:“你有孩子么?”他回答:“有,有3个可爱的孩子,虽然我不能让他们吃最好的,受最好的教育,但孩子们很争气。”神父问他:“你睡眠好么?”他回答:“我的睡眠棒极了,一碰到枕头就能睡着。”神父问他:“你有朋友么?”他回答:“有,因为我失业了,他们不时地给予我帮助,但我却无法回报他们。”问完这些问题后,神父让杰克看他纸上的记录,并让他大声地读出来,杰克读到:“我有一位好太太,有3个好孩子,有好睡眠,还有好朋友。”神父听后说道:“祝贺你!感谢我们的上帝,他一直在保佑你,赐福给你!你回去吧,记住要感恩!”杰克回到家,默想刚才的对话,精神振奋了不少。后来,他开始带着感恩的心生活,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很幸福。

感恩,是迎向生活的一种姿势。懂得感恩的人,能够把真诚的回报提纯成进取的力量。他们既能够为自己尽情歌唱,也能够为他人真诚喝彩。感恩,也是一种温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态,是照亮生命每一个灰暗角落的点点薪火。

林晓的命运与同龄人相比,要坎坷很多。她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因无力抚养,把她送了人。养父母虽然对她管教异常严格,使她在压抑的环境长大,结婚前,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选择,连上大学的机会都失去了。婚后,养父母的身体日渐衰弱,疾病缠身。为了能照顾二老,她失去了考公务员等多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她原来工作的企业破产,她换过几次工作,受过不公正待遇,甚至曾“落魄”到连基本生活费都拿不到的地步。但别人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从她的话语神态里感受更多的是感恩,是乐观和阳光的心态。她说:“身边有那么多人值得感谢,同事、亲友、过去的领导、一些仅仅几面之交的熟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一个弱女子,哪能扛得起生活的重担呢?虽然我失去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也得到许多别人没有经历过的历练;虽然我的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得到的有时不成正比,但我与那些做苦力、下岗失业的人相比,我幸运多了。”

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个体,其基本生存状态首先是彼此合作、互相支撑的,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生存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对世界和社会的感恩,种地的人应该感谢织布者施以的温暖,织布的人也应感谢种地者惠以的粮食果腹。不要以为我们是用自己的金钱,享受起来就心安理得。有心安理得心态的人不会有感恩之心;过分高估自己能力或能量的人,不会有感恩之心;自私和自负的人,也很难拥有感恩之心。这样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往往与他们保持着距离。因为不懂感激和感恩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幸福的精髓。

感恩,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缕阳光,它让我们的内心安宁,让幸福充裕,让人格完善,让世界美好。花儿感恩小草,因为小草愿做花儿的陪衬品,衬托了花儿的五彩缤纷;小草感恩大树,因为大树愿做小草的防护栏,为小草遮挡了洪水的侵袭;大树感恩大地,因为大地愿做大树的滋养品,给了大树肥沃的土壤,能让大树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因为感恩,才能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因为感恩,才有一件件感人的事情;因为感恩,才有一首首催人泪下的乐章;也是因为感恩,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别人给我们一点点帮助,我们也要牢记在心,加倍地回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这是动物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感恩的至高境界。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之心,能使我们永远保持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知恩图报是人生的快乐,知恩不报则是人生的悲剧。我们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生存之果;感恩祖国,因为祖国给了我们生命之根;感恩社会,因为社会给了我们立身之处;感恩他人,因为他人给了我们帮助。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渔夫:“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渔夫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吴国。”于是,渔夫把船桨夹在腋下,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渔夫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渔夫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爹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过你。”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老渔夫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渔夫说:“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渔夫都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爹曾经救过你,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说:“因为你爹救过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说完,伍子胥马上把吴国的士兵带走了。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心,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因此,报恩不仅是兑现诺言的行动,也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激和真诚的回报。

黄舸是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88年,湖南长沙人。1995年,他被查出患有一种叫做“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绝症,医生预测他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18岁。当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他来到北京。看过长城、升国旗之后,他和父亲把返回长沙的旅程策划成了“感恩之旅”——向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当面说声谢谢。2003年5月,他与父亲开启了历时3年,行程17000余公里的“感恩之旅”。他和父亲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横跨大半个中国,历时整整3年,寒来暑往,父亲带着已是全身瘫痪的黄舸,四处寻找那些曾经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间天使”,目的只是为了亲手为他们献上一束鲜花。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它能沉淀水中所有的杂质。在心中培植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我们就会迎来真正的幸福。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

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无法降临在每一个人身边,所以造就了父亲、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之爱。据说上帝在创造人间“父亲”和“母亲”的时候花了许多的时间,到了“父亲”“母亲”出世的那天,仆人问道:“您为什么在造他们的时候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啊?”上帝说:“人间的‘父亲’、‘母亲’,他们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他们靠残羹剩饭就能生活,他们拥有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挫折到失恋,都能治愈。他们有六双手,三双眼睛,他们的眼睛可以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他们的眼睛能够看懂孩子们的意思:我理解你们,并爱你们。”父亲和母亲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他们甘愿为子女牺牲一切。

世上有一件事最不能迟做,那就是孝养、感恩父母。因为能孝敬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递减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敬孝,就会徒留终身的遗憾。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也说:“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有首民间歌谣这样唱道:“人子一日长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劝人行孝当及时,莫许来日行孝愿。等到父母去世后,想要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供,爹娘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歌谣说的就是孝顺是不能等待的事。因此,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及时孝养、感恩,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仲由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因为家里非常贫寒,经常吃野菜充饥。仲由非常孝敬父母,他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是父母身体不好,如果只吃野菜,可能会营养不够。所以他就说服父母,自己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米给父母吃。

买米的地方离家很远,但仲由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步行百里,买了米以后,还要背着沉沉的米袋步行回家。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饭,汗流浃背都不停下来歇一歇,遇到下大雨,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到了寒冷的冬天,他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双手实在冻得不行,就停下来放在嘴边呵气取暖,然后继续赶路。后来,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为此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因为他很希望父母能和他一起享受这种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

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后弥补,而唯独行孝却无法弥补。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老人去世后却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这没有任何意义。

孔子的门生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他将“孝”分为三等,小孝是“能养”:子女要保证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中孝是“不辱”:子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给父母带来不良的影响,让父母操心、担心、忧心。大孝是“尊亲”:子女要从精神层面上尊敬父母,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无论地位多高,官有多大,在父母面前,都要有温和的态度,愉快的神色,委婉的面容,这样才能宽慰父母的心。

对门生的这个观点,孔子是积极支持的,他还特别对为什么要“尊亲”做了解释。他说:“如果只是能够养活父母的话,那是犬马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内心对父母没有敬重之情,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要孝敬、感恩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把我们培养成人,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给了我们温暖,含辛茹苦地盼望我们成材,他们养育儿女从不计较得失,不图任何回报。

儿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系着父母的心,儿女们的开心和幸福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我们不能因为忙碌而忘记了父母的存在,忽视了父母的惦念。我们给父母们的一声问候,在他们身体不适的时候的一次探视都会让他们激动不已。一个人只有孝敬、感恩自己的父母,他的子女才会感恩于他,他的开心和幸福才会得到延续,源源不断。

感谢打击你的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善意的或者恶意的打击,有时可能在伤心的同时,会深深怨恨那个打击自己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打击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自己原来还不完美,他们提醒了我们的缺点,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增加了我们的智慧,改变了我们的性格,激发了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加坚强,让我们走向成功。

孟斌没有上过大学,多年来,他凭着自己的能力,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努力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赏,升职升得很快。在一次聚会上,朋友问他工作进步这么快的原因,孟斌说道:“其实,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现在工作得这么好,还要感谢一个人。”“谁呀?”朋友们迫不及待地问。孟斌说:“你们知道我没有上过大学,我的家在农村,高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务农,当时,在农村如果学样手艺,娶媳妇就不难了,母亲帮我找了木匠师傅,让我拜他为师。从此,我就和师傅一起学做木匠,从农村盖房子到后来搞装修。我由不喜欢到后来出徒,期间受了很多委屈。渐渐地我进入了状态,自己能用学来的手艺挣钱了。有一次,一个高中同学来看我,当时我正在给别人装修房子,整个人浑身上下没有干净的地方,同学见我变成了这个样子,顺口就说:‘你真是个窝囊废!’随后拂袖而去。我放下手里的活,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那一夜,我失眠了,我不要做窝囊废,我也要做个像模像样的人。从那以后,我在干活之余,通过自学考上了公务员,然后进入现在这家公司,成为后备干部,这一切都要感谢当初打击我的那个同学。”

一段时间之后,朋友们听说孟斌开始写作了,还时常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文章,这让他的朋友们吃了一惊,朋友们在QQ群中纷纷追问他写作的原因。孟斌回答:“平时不忙时,我习惯看看报纸和杂志,也给自己充充电,时间久了,就萌发了想写文章的念头。我第一次将自己写的稿子邮给报社,很长时间没有音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拨通了某位编辑的电话,询问自己的稿子哪里不合适,能否发表?编辑是这样回答的:‘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只看重稿子的质量,不注重作者是什么身份!’听完编辑的话,我的心变得冰凉冰凉的,不过他生硬的语气无疑是在将我的军。他的话很不中听,也没有更多的解释。但却激发了我前进的动力,到后来一篇接着一篇的作品发表,使我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最后,孟斌在QQ群中感慨地写下一句话:“我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更要感谢那些打击过我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孟斌的那个高中同学和那个编辑说的话很打击人,但是却激发了孟斌的斗志,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让他获得了今天的成功。当一个人受尽打击时,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而且,唯有此时,才能越挫越勇,逼自己去突破现状。其实,在所有成功路上绊倒我们的“打击”,背后都隐藏着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动机。

人生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看似诡异,其实透着玄机。例如,越是亲密的人,往往互相伤害;愈是自己的亲人,反而可能“伤”我们最深,那些看轻我们、伤害我们的人,可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同事,甚至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虽然如此,这些人都可能是我们人生中的“逆境菩萨”,也是我们人生中的“逆增上缘”,因为有了他们的“激励”,我们才有向上的勇气及能量。

打击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机会和馈赠。当我们把别人对自己的打击伤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时,我们就会发现打击和苦难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因为成功既来自比我们高的人的提拔,也来自比我们低的人的激励。

有段话是这样写的:“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坚强了你的心灵;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擦亮了你的双眼;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自主。”当我们用这样的眼睛去看世界的时候,世界就会在我们眼中亮起来,生活也会更加美丽。

放下仇恨,学会感恩

仇恨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有负面的影响,情绪化的仇恨行为有碍理性思维。仇恨也是最邪恶的一种情感,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吞噬了我们的健康。相反,感恩这种心情会带来一种很美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幸福和温暖。心存感恩地生活,我们会时时感受生活中有太多的“拥有”,而不是“缺少”。

几乎每个人都曾被其他人的行为或是言语伤害过。我们的朋友可能曾经谈论过一些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有关于我们的八卦消息;我们的合作伙伴可能会给工作添上没完没了的麻烦。这些伤害往往会将我们推入无穷无尽的痛苦深渊。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的伤痛和愤怒可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想到要报复对方。其实,当我们被某个在乎的人深深伤害的时候,除了可以将愤怒和怨恨深埋于心里并且寻求机会报复之外,我们亦可以用一颗感恩之心拥抱自己的伤痛,并借此走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好明天。

每个人都要体验这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然而世界并不单纯,许多时候总是美好与丑恶并存。而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动机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爱,一种是出于恨。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他便拥有了爱,也就播撒了爱。而一旦他受到了伤害,却没有宽广的胸怀,斤斤计较,长此以往,仇恨的种子便在他的心中传播开来。仇恨总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一味的仇恨只会导致更多的仇恨,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人生便也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因此,仇恨是一个负面词语,它的天敌便是爱和感恩。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一天,大英雄海格力斯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他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他非常恼火,拿起一个碗口大的石头砸它,谁知那东西还没有破,竟然变得更大了,几乎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一个圣人路过这里,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别再碰它,你的力气大不过它的,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触犯它,它便小如当初;如果你侵犯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仇恨之所以可怕,正在于此。仇恨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好处,它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伤,因为我们在仇恨别人的同时也在最深地伤害着自己。

仇恨的种子来自哪里呢?来自于我们对生活态度的失衡,来自我们的自我意识。仇恨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是我们给了它水分和土壤,让它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放下仇恨,也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自己,也许放下仇恨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当一个人还不习惯于感恩别人时,他往往也需要付出更为昂贵的代价以补偿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而当一个人尽情地拥抱感恩的同时,他也同样将和平、希望、幸福和快乐揽入自己怀中。

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气来自静气,不能静的人不能大。被踩了一脚,听到一声对不起,这是人踩的;被踩了一脚,听不到什么,还看见一张恶狠狠的脸,这是驴踩的。于是我们大怒。其实,被驴踩了一脚,有什么可怒的。我们大多数的愤怒和仇恨都来源于把不是人的东西当人看。我们在某些时候需要静气,面对是非不愠不怒。只要我们稍加克制,就会免去许多困扰,从而也就免除了内心的愤怒和仇恨,自然也就有了大气。”的确如此,当我们感到愤恨之时,抬起头来仰视美丽的星空,感受一阵清风明月的怡然,恨意会随之减弱甚至消逝。

当别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时,哪怕只是一点帮助,哪怕只是一个无意的微笑,我们都要记在心底;当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哪怕是有意的,也要尽量放松心态,同时,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坦诚。我们没有必要活得太累,要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最简单的生活往往是最快乐的。

善良是幸福人生的支点

一位哲人曾说过:“爱是双向的,一方是善良,一方是感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善良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不善良,那么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对人类和社会就不会有益,人类和社会就不会看好他,他就会认为世界对他不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一个人如果用善良的心善待社会,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工作,善待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善待周围的一切。那么,他的面前和未来就会充满灿烂的阳光和热烈的喝彩,他的身边和周围到处都会是鲜花和掌声,他就会感觉到很开心、幸福,这就是世界对他的善良的回报。

善良,能奏出人间最动人的乐章。品性善良的人,对世界充满了爱心,他们做人的立足点,是出自善良的愿望。当他们创造了财富时,就用财富周济困难的人;即使他们没有财富,他们一样对他人充满了关爱。

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他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只疼爱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对子骞很不好,但懂事的子骞却从来没有在父亲面前说过继母的不是。

天冷了,继母给3个孩子做了新棉袄。一天,子骞和两个弟弟高兴地穿着新棉袄,随父亲赶牛车外出。路上遇到了大风雪,牛车顺着斜坡往下滑,子骞的手冻僵了,抓不住牛缰绳,棉衣被车钩钩破了一个洞,从袄缝里飘出了纷纷扬扬的芦花。父亲呆住了,他急忙扶好冻倒在车座上的子骞,扒开其他两个孩子的棉袄,看见里面都絮着厚厚的棉花。

父亲回到家,指着子骞的继母大骂:“亲生儿女穿棉衣,子骞却穿芦花衣。你太狠毒了,你给我滚!”弟弟们吓得哭起来。这时,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哀求说:“爹,求您不要赶娘走。”父亲说:“她这样对你,你还替她求情?”子骞含泪说道:“有娘在,顶多是我一人受冻;娘走了,弟弟们和我3个都要挨冻。”子骞的善良感动了父亲,更感动了继母,她惭愧地说:“孩子,对不起,让我重新给你做件棉衣吧。”从此,继母对子骞视为己出。

子骞的善良挽救了一个险些分裂的家庭,感动了自私的继母。可见,善良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让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惭愧,让温情和幸福重现人间。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人类生活的最幸福的心灵气质是品德善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爱心和感恩之心的人,我们能嗅到他灵魂的芬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善良符合氛围美感的各种特征,所以善良的本质就是心理氛围美感。一个心理的美感氛围是会受到单个事件的影响的,所以人们做了很多好事,但就算做了一件坏事,整个心理的美感氛围都会受到影响,会觉得自己变坏了,会很自责,除非自己做一些补偿的事情来重新建设一个美好的氛围。而这些举动都是善良的表现。一个心理氛围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于是作为美好心理氛围的善良,也会让我们觉得自然万物是偏向美好的,从而更加的喜欢和珍惜自然万物,因此,善良的人都比较博爱。而拥有善良,我们就会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拥有一种亮丽的情怀,平凡的生命便会显得生动起来,普通的世界便会渲染出迷人的色彩。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创造辉煌或走向伟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一只手,用会心的微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同事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其实不仅仅是种朴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经过善良沐浴后而散发出来的平和心态。用这种人格光辉照耀和平和心态武装起来的人,会经常陶醉在因善良的举动而引发出来的幸福之中,而不会因为愧对他人或心存嫉恨而产生无缘无故的内疚或愤怒。因此,无论是观景、观物,看人、看事,都会从内心深处荡漾出平和、温馨的幸福。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当你把玫瑰送给别人的时候,在自己的掌心也会留下玫瑰的芬芳,而这种芬芳会改变你的气质。这也就是说,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枝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爱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

送人玫瑰的手上,常有一缕芳香,就像香水倒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无法不沾染上一些。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助人后的快乐。无私地帮助别人,不但有益于社会,这也是助人者精神世界的一次自我满足的过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人给别人的是幸福快乐的种子,当收获时,它就会给他美好;给别人的是邪恶贪欲的种子,当收获时,他就会得到罪恶,“污泥掷人,先脏己手”,伤人必先伤己。赠人玫瑰的人,必须要有玫瑰般纯洁而高尚的灵魂,他们不会为了“报李”而“投桃”,更不会为了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而拿出钱财。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紧张,企业由于受战争破坏,资金匮乏。然而,美国花旗银行此时却积极办理各项贷款业务,尽力挽救各国衰落的企业。花旗银行的这一举措,不但没有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极高的信誉和巨大的利益。这一双赢的做法,不但救活了企业,而且让花旗银行彰显了自己的长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余香久远,回味无穷。助人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而且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付出,这种付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因为在这付出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受益匪浅。余香久远,这种余香小到只是一次快乐的体验,精神的充实,大至是一次重生的机会,总之都会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参加了某网站举行的座谈会的志愿者曾在自己的博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天,虽然是整整一天的忙碌,但在我的心里,这种感觉是幸福的,因为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志愿者,我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当活动结束的时候,想到自己能帮助与会者快速地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时,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虽然活动的时间很短暂,但这对我的内心却是一次洗礼,我真正的感受到了那种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付出,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而不求回报的心境。志愿者工作累、烦、苦是真,但是心灵的体验、满足是任何事物都无可替代的。我快乐,是因为我付出,付出是快乐的源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真的能够感受到一种幸福的感觉。”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付出是给自己的回报。”付出和回报是一体的两面,如果一个人想要更多的爱、乐趣、尊重、成功或任何东西,方法很简单:付出。不要担心任何事情,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最终都会回报给我们。因为付出是一种精力,不但帮助了他人,还为自己创造了更多。

一个盲人住在一栋楼里。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楼下花园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盲人回答道:“开灯能给别人上下楼带来方便,也会给我带来方便。”邻居疑惑地问道:“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盲人答道:“开灯后,上下楼的人都会看见东西,就不会把我撞倒了,这就是给我方便了。”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今天你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方便,他可能不会马上报答你,但他会记住你的好,也许会在你不如意时给你以回报。退一步来说,你帮助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后至少不会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

送人玫瑰,即是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帮助。手留余香,则是别人对我们说谢谢的感受,更是心中那份坦然、宽慰和满足。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与人为善的本意是汲取别人的优点,与他人同做善事。后来它的语意有了引申和发展,指的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一般来说,与人为善包含以下3层意思。

1.要有感恩之心

感恩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生活智慧。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困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么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么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要常怀善意

常怀善意就是见到别人的成绩和进步,不要心生忌妒,故意挑剔,诋毁别人,而要为之高兴,扬人之善。并且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要以善意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予以帮助,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与之共同进步。不要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更不要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3.要乐施善举

乐施善举就是要常怀爱心,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当别人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时,要主动亲近,好心劝慰,解人之惑,使其消除烦恼,从苦恼走向欢乐;当别人身处危险时,要解人之危;当别人生活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时,要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扶人之困,济人之难,帮助别人点亮心中的冰灯,使其渡过难关。

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与人为善也是一种蕴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它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行为的一种负责。生活中,许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爱的温暖,感情的温馨,但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测将满腔的爱意、友情冰封在坚硬的假面具后面。其实,只要一个人能真正付出自己的真诚和善良,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他也能从中感受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对普通夫妇,两个人工资都很少,每月加起来只有1000余元。后来,他们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他们的负担增加了。居委会主任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为他们的儿子申请了“大学生专项救助金”。拿到几千元的救助金后,这对淳朴善良的夫妇想捐300元钱给居委会。但居委会主任说,反正这些钱将来也会捐助给生活困难的人,不如去买福利彩票。于是夫妇俩就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几十张彩票刮完后,他们竟大大小小中了10余个奖,共计4万多元。

中国有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对夫妇的行为可谓是善有善报,而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恶也会有恶报。巴西医生调查了583个贪官和583个廉洁官员。10年随访下来,贪官中60%以上的人得了癌症、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特别是因集体贪污而集体被处分的福利局的16名官员,平均年龄虽然只有41岁,却有15个人得了重病,其中6个人已经死亡;而廉洁官员的患病率只有16%,还没有一个死亡的。

医学家认为,与人为恶者把一生的奋斗目标都放在损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者贪婪无度,违法乱纪……由于他们整天担惊受怕,神经高度紧张,必然导致五行失调,阴阳错乱,白天食不知味,夜里寝不能寐。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导致身体免疫机能全面下降,最后的结果便是早衰早亡。

与人为善并不是刻意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而且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我们刻意做作,只要用一颗平常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尽量帮帮他人而已。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为老人、孕妇、残疾人让座;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昧良心据为己有,而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在商品买卖中,讲公道、守信用,货真价实;邻居发生纠纷、路人发生争执时,好言相劝;将影响道路畅通的石头搬走;给乞丐一点点零钱;遵守社会公德等,这些行为都是与人为善。

如何与人为善?有人提出了“养心八珍汤”的概念,具体是指: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其实,简单地说,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爱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气人有笑人无的浅薄”。

与人为善,我们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与人为善天地宽,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点,就没有了独木桥,我们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左手给予爱心,右手收获感恩

爱心与感恩是双向的,互动的。人人都需要爱,因为人人都渴望被了解、被关怀、受尊重,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必须要学会用爱心经营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诚实做人、热心做事来回馈社会各方对自己的爱;人人都需要感恩,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恩同事及下级,却要求同事及下级感恩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感谢身边的人和事,用一种友善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存在。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给予、奉献,即是爱;占有、获取并不是爱的本质。只有心甘情愿的付出、尽心竭力的奉献、不需偿还的给予,才是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自己先献出一点爱,生活就会增添一分光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因此而更加温馨与幸福。

邢涛事业有成,拥有万贯家财,但他却非常苦恼。因为他即将进入不惑之年,却还是单身一族。虽然期间不断的有女孩向他走来,可是又迅速离他而去,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他经过一家婚介所,再三犹豫后,他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婚介所里一位工作人员接待了他,邢涛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这位工作人员问道:“你是否曾经爱过任何一个人?”他回答:“没有,我从来不这样的小事放在心上。我有事业,我要做大我的事业,赚一大笔的钱。”工作人员再次问道:“你从来没有感觉到爱的幸福吗?”邢涛说:“是的,我所告诉你的是真话。我出身农村,从一生下来就感受到没有金钱的辛酸与痛苦。所以,我从小就树立了一个目标:赚钱,赚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我也确实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财富现在正以滚雪球一般的速度增长着。”

工作人员第三次问道:“仔细想想,你难道没有曾经对某一个人或任何人有一点爱吗?”邢涛有些不耐烦地说:“我不知道爱是什么。”工作人员说道:“对不起,先生,请你去找别家婚介所,经验告诉我,如果你曾经爱过一个人,即使你只是窥见过爱,我都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个愿意爱你的人。但是如果你从来没有爱过,你的心里没有爱的种子,所以长不成树。在不懂得给予爱的情况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成功的例子。”

爱是一种循环,你给予他人爱和帮助,同时你也在享受着别人给你的爱和帮助。如果一个人能生活在爱的循环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反之,则会像故事中邢涛一样,空有财富却得不到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都无法避免困难和问题:物质上需要帮助、支持;精神上需要理解、鼓励;兴趣上需要满足、发挥……如果我们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及时给他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和安慰,在他人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而自己则减掉了许多原来扔也扔不掉的精神负担。

某市准备筹建慈善总会,一位退休老工人捐款两千元,执意不留姓名。工作人员再三劝说,老人在捐款票据上写下“献出一点爱”的化名。这个故事通过当地媒体很快传遍大街小巷,老人的义举感动了许多人。当地的一位市民给当地媒体写信说:“‘献出一点爱’的故事平凡中见伟大,让我感动。我希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都来‘显出一点爱’,让爱心在这座城市中永远涌动。”“献出一点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变成了一群人、一种精神、一个爱心的标志。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献出一点爱”行列中来,“献出一点爱”由一滴水珠变成了爱心的海洋。

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说过:“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以好处。当我们真的给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得失而这样做,乃是由于我们慷慨而这样做,并不后悔的。”给予的方式并不相同:有有条件的,有无条件的;有有限的,有无限的;有忘我的,有为我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等价的,有不等价的;有先给后取的,有先取后予的。无论给予的方式如何,只要是发在内心的、真诚的、慷慨的给予,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因为“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如果说爱是三月淅沥的春风,感恩就是小草吐露的新绿;如果说爱是初夏生机的日光,感恩就是树木成长的浓绿;如果说爱是冬日洁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满的小麦。给予他人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恩,更多是延绵不断的幸福。

分享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幸福

分享是一种理想的处世哲学,它和感恩一样,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智慧。心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分享,这样的人能微笑地面对风雨人生,能以一种自然的姿态面对生命的启悟,能以豁达的心胸泯去仇怨和伤痕,以一种超然的大度接受生命的考验。

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黑猩猩的行为,他们观察到黑猩猩有自私的行为,也有分享的行为。科学家们发现,当他们把食物放进园区的时候,大部分的黑猩猩都会跟同伴分享食物,但是有少数几只黑猩猩会独占自己抢到的食物,不让他人接近。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几只独占食物的黑猩猩开始尝到自私的恶果。因为它们并不是常常都能抢到食物,有的时候,食物被别的黑猩猩都占住了,而当它们想要靠近的时候,这些猩猩会排斥它们的接近。但当其他有分享行为的黑猩猩接近时,这群抢到食物的黑猩猩愿意与其一起分享食物。

科学家在观察的过程中,看到这个现象重复且稳定的出现,因此,他们认为这是黑猩猩在学习社会化的过程。那几只自私的黑猩猩也在学习分享的行为,因为如果它们不愿意改变,可能就要面临常常肚子饿的情况。这样的黑猩猩世界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简单模型:自私的行为引来众人排斥,分享的行为得到众人的帮助。

托尔斯泰曾说过的:“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学会分享,将会让分享的快乐成倍增长,让分享的痛苦无限缩小。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人怎么生活。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带他来到一个房间里。房间中央摆放着一锅热腾腾的肉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坐着,个个都愁眉不展,原来,他们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汤匙,但汤匙的柄太长,他们无法将汤喂到嘴里。上帝又带这个人来到另外一个房间。里面仍然是一锅热腾腾的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这个人迷惑不解,他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原来,第一间房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无法做到,而第二个房间的人彼此分享和给予,他们用长柄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和幸福,那么,这份快乐和幸福也会滋润我们,我们的心灵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一位着名的企业高管曾对媒体讲过这样一件事情。那年夏天,他的母亲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茉莉花。3年后的秋天,小小的院子变成了一个茉莉花园,纯白的花朵簇拥着次第开放,整个小山村都散发着浓浓的芳香。母亲整日敞着院门,守在门边,看见过往的乡邻就热情地邀他们进来坐坐,以便让满院的茉莉花吸引更多的目光。于是,小小的山村仿佛也在秋天美丽起来,母亲的脸上闪烁着幸福的微笑。后来,有人开口向母亲要几株花在自家院子里,母亲答应了。她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不多日,院里的茉莉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茉莉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落寞。他不解地问母亲:“您把茉莉花都送人了,我们家以后就没有花香了。”母亲轻轻地拉过他的手,说:“这样多好,3年后一村子茉莉花香。”他不由心头一热,从那以后,他懂得了分享的意义:分享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都幻想能够过上天堂般的美好生活,正因为是幻想,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天堂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天堂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懂得分享,天堂中的快乐和幸福往往会“不请自来”。

困境即是赐予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有时在某一方面落后,有时困难重重,有时失败连连……在困境中,我们的情绪会极度消沉,但是不要一直活在逆境的阴影中,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感恩困境,积极地从困境中学习经验,这样,我们就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

聋哑盲人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温暖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少女,怀着感恩的心面对原本不公的命运,她甚至感谢上天给予她的不幸,因为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常人更加坚强,更加不屈不挠。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内心充满感恩,它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份勇气和力量,它可以支撑起我们一身的傲骨,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

刘琴是个公司职员,她已经40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连遭四重厄运的打击。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女儿被烤面包的油脂烫伤了脸,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刘琴为此伤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碰到一连串不幸事件后,刘琴快要绝望了。她左思右想,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员工打交道。当她想见经理时,秘书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秘书离开了办公桌。刘琴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她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沉着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经过再三思索,决定以德为先,给予赔偿。刘琴用这笔赔偿款摆了个早点摊,由于她为人热情,做事仔细,很多人都愿意光顾她的早点摊,不久后,她就用赚到的钱盘下一家店,开了一家饭店。有人问她:“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还能这样乐观和坚强。”刘琴说:“因为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即使在困境中,也是如此?”刘琴微笑地说道:“困境是一笔最好的财富,只有感谢它,才能不被它控制。”困境不会长久地延续下去。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永久的幸运,也没有永久的不幸。”刘琴的故事足以印证这句名言。

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生活中的困境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它既可以使人走向成熟,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我们怎么面对。

赖东进出生在一个乞丐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重度智障。他们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但他始终未向命运屈服,身为长子,他不但一肩挑起照顾家人的担子,更努力求学、发愤工作,终于娶妻生子,并能够安顿一家大小的生活。在台湾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大会,赖东进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都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炼,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我必须奋斗、必须有出息……”

困境虽然令人忧愁,令人不快,甚至给人不断的打击,但困境有一个“致命弱点”:它不会持久存在。所以那些不断遭遇不幸,抱怨自己“倒霉透顶”的人,一定要坦然接受现实,感恩困境,这样,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而且大雨过后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