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48582500000041

第41章 印论(1)

概述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有着独特的美学思想,早期印论仅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古代印章的起源、用途、制度、演变等金石考据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北宋时期,随着集古印谱辑成的不断增多,由考据而渐渐派生出对印章美感的关注,一些印章的审美思想逐步出现在各类印谱序跋和文人笔记、文集中。随着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宋元时期的印学文献已经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元代吾丘衍所着《三十五举》是一部阐述篆、隶演变以及篆刻知识的着作,历来被人们视为最早的印学专着。他所主张的印宗秦汉也对后世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明代,石材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文人直接参与到篆刻的实际创作中,印学理论也随之完善,各种美学思想也在诸多的印论专着中涌现出来。万历年间周应愿着述《印说》两万余言,从印史、赏鉴、技法等诸多方面阐述印学,视野宽,见解深,充分体现了当时印学理论的高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沈野《印谈》中提出的“学养论”;杨士修《印母》中倡导的“印如其人”说;朱简的“使刀如使笔”与金光先所主张的“刀法贵明笔意”,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徐上达则在《印法参同》中对篆刻的“法”尤为强调,并在技法的论述中阐明了自己的美学主张。此外,一些印谱序跋中还存有许多文人提出的独特见解。这些理论成绩在中国印论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进入清代以后,印论的存在形式和美学观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除了印谱序跋、专着之外,许多印人通过诗歌唱和、印章边款来阐发自己的印学观点。而周亮工的《印人传》则是对印人的生平事迹进行考据、记述,为后世印人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清初许容、吴先声等人的一些印论专着尚存有明代印学观念的影响,但在技法的论述上结合实践,显得更为透彻明晰。

清初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篆书、隶书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印人以个性鲜明的篆书入印,形成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新理念,在清代篆刻创作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论点的形成,初见于同治年间魏锡曾所辑《吴让之印谱》序跋中。在这本印谱的序中,赵之谦首先提出了他的“巧拙”论,此后参与题跋的诸多印人、书画家各自阐述自己的印学观点,一次有关印章美学的大讨论,便以其特有的形式被存录下来。随后,赵之谦在篆刻创作中取材广泛,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在清末乃至今日仍对印坛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古代印论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次选录旨在摘录其中属于审美范畴的部分,故难免遗漏。选录作品以年代为先后顺序编排,一些年代待考的论述则以作者年龄为编排依据,而所辑文体则有印学论着、印谱序言、论印诗、印章题跋以及信札等多种文体,上自北宋,下逮清末。

本篇选录印论以1985年韩天衡先生主编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为基础文本,故不再在注释中另行标注。为了避免讹误与脱漏,笔者尽力搜求韩本中已收及未收的印论题材加以校对,并在文本介绍中注明出处。例如周应愿的《印说》选用庞士龙所藏万历年间刻本进行摘录。此外,部分印论内容选自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印谱,另有部分印论选自《续修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大型影印丛书。

历代印学文献浩如烟海,限于本人水平,又有本书篇幅所限,选录不能尽善,敬祈读者谅解。

北宋·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人。弱冠第熙宁进士,曾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元佑党。徽宗立,起为黄州通判,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此段文献摘自文渊阁《四库全书》之《柯山集》卷四十。

甥杨克一梦人授图书,凡三十有一体,大抵皆其姓名字,变易迭出颇奇。惟古人有言梦者,想也。形神所不接而梦者,因也。夫因者想之变。其初皆有兆于予心,迁流失本,其远也已甚,故谓之因。然其初皆想也,而世不能明其故,以所因者为非想而得。夫使如至人之无想欤,则无梦矣,岂有有梦而非想者哉!予见尔之好图书几癖矣,心思手画,惟怪之为求,则其梦授于异人何足怪哉!好射者梦良弓,好乐者梦奇声,何则?志固在是也。尔心谓是三十一图皆非平日之所思,则正昔人之所谓因者也。精神迁流,何怪不有,古人或以谓考吉凶,明将来。三十一图曷足怪也哉!尔以是思之,将复有得矣。图书之名,予不知所起。盖古所谓玺,用以为信者。克一既好之,其父补之爱之尤笃,能悉取古今印法,尽录其变,谓之《图书谱》。自秦汉以来变制异状,皆能言其故。为人篆印玺,多传其工,有自远求之者数为予言。予不省之,独爱其用心不侈。致精于小事末务,故并录焉。

——《杨克一图书序》

[注释]

杨克一——北宋印学家、画家。名道孚,以字行,又字吉老。江苏淮阴(今淮安)人。汇集有《集古印格》,亦名《印格》、《图书谱》。

图书——印章别称之一。

迁流失本——迁移、改变其原本的意图。

文中所言“好图书几癖矣。心思手画,惟怪之为求”,体现了杨克一对印章的喜好已经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这足以证实在北宋时期印章所特有的美感已经给文人带来了审美愉悦。

孙向群先生指出:文中所言《图书谱》指的即是杨克一编的《集古印格》。

此史料首见于《孤山证印》中孙向群文《寻找真实的宋元》。

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水县人。宝佑四年进士第一。官至江西安抚使。元兵至,受命使元军谈判,被扣留。后脱险返回真州。端宗即位于福州,拜为右丞相,封信国公。募兵抗战,力图恢复,兵败被俘,不屈,作《正气歌》以见志。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就义于柴市。萧文彬,宋末印人。生平事迹不详。此段文献摘自文渊阁《四库全书》之《文山集》卷一。

苍籀书法祖,斯冰篆家豪。昔人锋在笔,今子锋在刀。收功棠溪金,不礼中山毛。囊锥脱颖出,镌崖齐天高。

——《赠刋图书萧文彬》

[注释]

棠溪金——“棠溪”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地名,在现在河南遂平西北,此地以产利剑而闻名当时。此处系指刻制图章使用的刀具。

中山毛——“中山”,地名。明李诩《戒庵漫笔·七·笔墨》:“中山非晋,乃唐宣州中山也。宣州自唐来多擅名笔。”此处系指中山所产毛笔。

诗文将萧文彬的篆刻与前代书家的作品相媲美,在作者眼中篆刻足以与书法分庭抗礼,从而反映了篆刻艺术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此史料首见于《孤山证印》中孙向群文《寻找真实的宋元》。

元·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后裔,元世祖以遗逸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奉魏国公,谥文敏。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皆善,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因而对当时及后世绘画产生极大的影响。其用印多亲自配篆由印工镌刻,作风和婉雅致,饶有书卷气,后世称为圆朱文,亦称元朱文。此文摘自文渊阁《四库全书》之《松雪斋集》卷六。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刑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谂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

——《松雪斋集·印史序》

[注释]

壹——专一。

不遗余巧——不遗漏任何一次弄巧的机会。

不诬——无虚假、欺骗。

典刑——旧法;常规。刑:后作“型”。

谂(音“审”)——规谏;劝告。

元·吾丘衍

吾丘衍(1272-1311)——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寓居杭州。着有《周秦刻石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续古篆韵》、《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四库提要》称“是书专为篆刻印章而作”。首列《三十五举》,为是篇主体,详细论述书体演变,及篆写摹刻的方法。次为《合用文籍品目》,“一小篆品。二钟鼎品。三古文品。四碑刻品。五器品。六辨谬品。七隶书品。八字源。九辨源。凡四十六条。又以洗印法印油法附于后。”《学古编》历来被印学领域奉为最早的一部经典着作,对后来的篆刻理论及实践都有很大影响。后人如桂馥、姚晏、黄子高、吴咨等人,都曾效《三十五举》的体例一再续之。

十三举曰:凡囗(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囗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中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二十一举曰: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七举曰: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二十八举曰: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三十一举曰: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此。

三十五举曰: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

——《学古编·三十五举》

[注释]

墼(音“击”)——炭墼是炭末在范子里压成的块状燃料。

摹印篆——也称“缪篆”。古代篆体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以小篆为基础加以变化,以平正方直、屈曲填满、浑厚端庄为主要特征。摹印篆主要见于秦汉、南北朝时期的官私印章,明代文人篆刻兴起后被广泛取法,成为篆写印文的典范。清代桂馥所编辑的《缪篆分韵》;袁日省所编辑的《汉印分韵》中均辑录了大量汉、魏时期的印章用字。

建业文房——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怀素自叙帖》,尾部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重装款,并盖有细朱文官印“建业文房之印”。是早期的收藏鉴赏印。

《学古编》,历来被许为印学领域里最早出现的一部经典着作,故明、清作家,如桂馥、姚晏、黄子高、吴咨等,每效《三十五举》体例而一再续之。

明天启二年(1622)檇李(古地名,今浙江嘉兴西南)沈延铨校刻《学古编》,题署“元鲁郡吾丘衍子行述,明新安何震长卿作,檇李延铨秀纳校”。清道光年间顾湘编纂《篆学琐着》,以何震之名收入此作,改名为《续学古编》。黄惇先生曾提出《续学古编》是后人托何震之名而作的伪书。(详见《伪托何震的〈续学古编〉辨讹》一文,收入《中国古代印论史》第303页。)翟屯建先生则在《徽派篆刻》中提出相反意见,认为《续学古编》不可轻易否定非何震之作。(详见《徽派篆刻》第190页。)

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新安(今江西婺源)人,久寓南京。终身攻研篆刻,成就卓着,与文彭亦师亦友,受益良多,后世并称“文、何”。他们注重借鉴秦、汉印的传统,以易于奏刀的青田石为章料,替代了坚韧的铜、玉、犀、牙等印材,还以精美的边款题记,扩充丰富了印章的艺术天地。何震以所镌刻之印作集为印谱,着为《印选》,开文人以自镌印章成谱之先例。

元·王礼

王礼(1314-1386)——字子让,初字子尚,庐陵人。至正十年魁江西乡试,明年授安远县教官,十六年除兴国主簿,以亲老辞归,江西参谋幕府,迁广东帅府照磨,未几复归,家居讲教,学者称曰麟原先生。明洪武十九年卒。

唐克谦,元末印人。生平事迹不详。此篇摘自文渊阁《四库全书》之《麟原文集》后集卷三。

予尝玩印刻,而思可以得河洛纵横之意焉,可以见井田开方之法焉,可以存盘鼎钟鬲之古焉,可以识专门名家之学焉,可以写防奸杜伪之智焉,是则印刻之古也而所益者广。所益者广而放乎古,非人心世道之还淳哉。东昌唐克谦攻文章之印,篆古而制雅,布置得宜,运削匀洁。庚庚然如瓷之碎也,辉辉然如玉之润也。使益精其说,将识者动目如摩挱岐阳石鼓,如登峄山读秦刻,如鸿都门外睹蔡中郎三体书,讵非艺苑之快事哉!虽然,一事之精恶,足以尽克谦之美。其自牧卑捐,慕尚清高,疏通练达,异日且大用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