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48582500000097

第97章 剧论(21)

“余改窜”数语——冯梦龙在定本《永团圆》总评中,于修改重点有一扼要说明:“余[所]补凡二折。一为《登堂劝驾》,盖王晋登堂拜母及蔡[生]辞亲赴试,皆本传血脉,必不可缺。又一为《江纳劝女》,盖抚公挜婚,事出非[礼],[先]任夫人岂能为揖让之事,必得亲父从中调停一番,助姑慰解,庶乎强可;且父女岳婿,借此先会一番,省得末折抖然毕聚,寒温许多不得,此针线最密处也。‘挜婚’、‘看录’及‘书斋偶语’三折,俱是本传大紧要关目。原本太直遂:似乎高公势逼,蔡生惧而从之;蕙芳含怨,蔡母子强而命之。不成事体。须是十分委曲描出一番万不得已景象;不得不全改之。观者勿以余为多事。”(影印本原缺数字,已臆补,并用[]标出。)

然余犹嫌兰芳投江后,凡三折而始归高公(一段)——原剧为使兰芳由投江时得香客搭救发展至被高谊收为义女,安排了一个绿林首领任金刚和他惧内、劫官、劫库等情节。冯梦龙以为这一穿插有着若干缺陷,应另行“生一花头”,使兰芳“迳达高所”。

《永团圆》——传奇剧本,李玉着;后冯梦龙加以改订,称《墨憨斋重定〈永团圆〉》。剧作的情节大要是:江纳因长婿蔡文英家贫,逼蔡退婚,长女兰芳闻讯后投江自尽。蔡文英至应天府控江悔婚,应尹高谊传讯时,江纳为隐瞒长女自尽情事,乃令次女蕙芳冒兰芳之名应讯,讵料高谊即判令蕙芳与蔡当堂成婚。俟后,投江获救之兰芳亦被高谊收为义女,仍嫁于文英。李氏原作有《古本戏曲丛刊》本。冯氏订本有《墨憨斋定本传奇》本。李玉别号一笠庵主人。详见本书《南音三籁序言》注释。

明·沈德符

沈德符(1578-1642)——明代文学家,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万历举人。所撰《万历野获编》(亦称《野获编》),所记明代之朝章、典故以及里巷轶闻,包罗甚广。其中有关戏曲资料,曾有人辑出单行,别题名为《顾曲杂言》。

蔡中郎赘入牛府一事,人知贤者受冤;但其被诬之故,始终未明。或以为牛思黯之女,或以为邓生事附会,如王弇州、胡元瑞辈,皆有说甚辨而未必实。又传闻元人实有是事,盖不花丞相逼状元入赘,作此以讥之,因元人语以牛、马为“不花”也。此说似近理;但予观陆务观诗云:“斜杨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则伯喈受谤,在宋时已不能雪,不始于高则诚造口业也。弇州诸公辨证,徒词费耳。陆诗有云刘后村作者,误。(《蔡中郎》)

——《野获编》

[注释]

或以为牛思黯之女——牛思黯,名僧孺,唐代穆宗、文宗时大臣。

或以为邓生事附会——此说创自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胡氏见《太平广记》引《玉泉子》载有邓敞者,初已娶妻李氏,登第后,再娶牛僧孺女,乃以为《琵琶记》系就此事附会而成。

王弇州、胡元瑞辈——王即王世贞,胡即胡应麟,分别见于本书《曲藻》注释,《庄岳委谈》注释。

又传闻元人实有是事(数语)——此说见于田艺衡《留青日札》等书,略云高则诚之友人王四,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赘于太师不花家。《琵琶记》之剧名,即取其上有四“王”字。

陆务观——即南宋大诗人陆游,游字务观。下引诗题为《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口业——原为佛教语,指以妄言恶语等作孽;引申也常用以指文字创作。业,意同孽。

陆诗有云刘后村作者——姚福《青溪暇笔》、黄溥言《闲中今古录》等,引此诗时都当作是刘后村作。又,瞿佑《归田诗话》录此诗。首句为“黄童白叟往来忙”,余全同,亦说是刘后村作。刘后村,名克村,南宋文学家。详见本书《闻祥应庙优戏甚盛》注释。

蔡中郎——即指《琵琶记》中之蔡邕,此剧明刊本有即作《蔡中郎忠孝传》者。

涵虚子所记杂剧名家凡五百馀本,通行人间者不及百种。然更不止此,今教坊杂剧约有千本。然率多俚浅,其可阅者十之三耳。元人未灭南宋时,以此取士子优劣,每出一题,任人填曲,如宋宣和画学,出唐诗一句恣其渲染,选其能得画外趣者登高第。于是宋画、元曲,千古无匹。元曲有一题而传至四、五本者,予皆见之。总只四折。盖才情有限,北调又无多,且登场虽数人而唱曲只一人,作者与扮者力量俱尽现矣。自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杂剧变为戏文,以至《琵琶》,遂演为四十余折,几倍杂剧。然《西厢》到底描写情感,余观北剧,尽有高出其上者。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咤为绝唱,真井蛙之见耳。

本朝能杂剧者不数人,自周宪王以至关中康、王诸公,稍称当行。其后则山东冯、李亦近之,然如《小尼下山》、《园林午梦》、《皮匠参禅》等剧,俱太单薄,仅可供笑谑,亦教坊耍乐院本之类耳。杂剧如《王粲登楼》、《韩信胯下》、《关大王单刀会》、《赵太祖风云会》之属,不特命词之高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至若《梅香》、《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等曲,非不轻俊,然不出房帏窠臼,以《西厢》例之可也;他如《千里送荆娘》、《元夜闹东京》之属,则近粗莽;《华光显圣》、《目莲入冥》、《大圣收魔》之属,则太妖诞;以至《三星下界》、《天官赐福》种种吉庆传奇,皆系供奉御前,呼嵩献寿,但宜教坊及钟鼓肄习之,并勋戚贵珰辈赞赏之耳。(《杂剧院本》)

——《野获编》

[注释]

涵虚子——即《太和正音谱》作者朱权,详见本书《太和正音谱》注释。

教坊——明代设有教坊司,是掌管宫廷乐舞的官署,隶属于礼部。

元人未灭南宋时,以此取士子优劣——元人以曲取士之说,见于本文及藏懋循《元曲选序二》、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等。但他们都是万历间人,所据不详,且核之《元典章》、《元史·选举志》,皆无其事,所以后世学者多以为这只是附会传闻之词,不足信。又,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以为“或另设一门,如今考天文、算学一律,特以备梨园供奉耳”。虽可作为一解,但也只是揣测之说,无征不信。

如宣和画学——宣和,宋徽宗年号。北宋时设有“翰林图画院”,至徽宗时,曾用命题作画方法考试四方画工,合格者可入翰林图画院供职。

逐队吠声——古谚语有“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之说,后用以比喻没有主见,盲目地随声附和。

自周宪王以至关中康、王诸公——周宪王即朱有炖(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孙,袭封周王,谥宪。所作杂剧今知有三十余种,总名《诚斋乐府》或《诚斋传奇》。关中康、王,即康海、王九思,详见本书《四友斋曲论》注释。

山东冯、李——指冯惟敏及李开先。冯惟敏(1511-1590),字汝行,号海浮,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以散曲知名,并作有杂剧《梁状元不伏老》、《僧尼共犯》。李开先见本书《词乐》注释。

《小尼下山》(等三剧)——《小尼下山》,当即冯惟敏着之《僧尼共犯》,北曲四折,今易见者有《孤本元明杂剧》本。《园林午梦》为李开先作的一折北剧,有《暖红室汇刻传奇〈西厢记〉》本及《李开先集》本。《皮匠参弹》亦李开先着,今不传。

《王粲登楼》(等四剧)——《王粲登楼》,元郑光祖作;《关大王单刀会》,元关汉卿作;《赵太祖风云会》,元罗贯中作;《韩信胯下》,今所知元、明剧中无此名目,未详所指。

《梅香》(等三剧)——《梅香》、《倩女离魂》,均元代郑光祖作;《墙头马上》,元代白朴作。

房帏——帏:帐幕。房帏:妇女居住的内室,借指男女情好之事。

《千里送荆娘》(等二剧)——两剧均不见于他书着录,亦无传本存世。

《华光显圣》(等三剧)——无传本存世,亦未见其他戏曲书簿着录。

《三星下界》(等二剧)——均未见他书着录及传本。

呼嵩献寿——传云汉武帝登嵩山时,人们听到三次高呼万岁的声音,后因称祝颂帝王万岁为呼嵩。

贵珰——有权势的宦官。珰:汉代宦官的冠饰,后来即以之作为宦官的代称。

我朝填词高手如陈大声、沈青门之属,俱南北散套,不作传奇。惟周宪王所作杂剧最夥,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南曲则《四节》、《连环》、《绣襦》之属,出于化、治间,稍为时所称。其后则嘉靖间陆天池名采者,吴中陆贞山黄门之弟也,所撰有《王仙客明珠记》、《韩寿偷香记》、《陈同甫椒觞记》、《程德远分鞋记》诸剧;今惟《明珠》盛行。又郑山人若庸《玉玦记》,使事稳贴,用韵亦谐,内“游西湖”一套,尤为时所脍炙;所乏者,生动之色耳。近年则梁伯龙、张伯起俱吴人,所作盛行于世;若以《中原音韵》律之,俱门外汉也。惟沈宁庵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如庚清、真文、桓欢、寒山、先天诸韵,最易互用者,斤斤力持,不少假借,可称度曲申、韩;然词之堪入选者殊鲜。梅禹金《玉合记》最为时所尚,然宾白尽用骈语,饾饤太繁,其曲半使故事及成语,正如设色骷髅、粉捏化生,欲博人宠爱,难矣!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意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年来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习文墨者,动辄编一传奇,自谓得沈吏部九宫正音之秘;然悠谬粗浅,登场闻之,秽溢广坐,亦传奇之一厄也!(沈宁庵自号“词隐生”。按:北宋万俟雅言在徽宗朝直大晟府,亦自称“词称”,岂偶合耶?抑慕而效之也?)(《填词名手》)

——《野获编》

[注释]

陈大声、沈青门——陈大声,名铎,号秋碧;沈青门,名仕,字懋学、子登,号青门山人。都是明嘉靖间的着名散曲作家。

《四节》(等三剧)——《四节记》,沈采作,剧本不传,仅《明清传奇钩沈》辑有逸曲。《连环记》,作者王济,有《古本戏曲丛刊》本传世。《绣襦记》,明传奇有两种《绣襦记》,一为徐霖(1462-1538)着,一为薛近兖(生卒年不详,1595年中进士)着,据下文“出于化、治间”,此处所指当系徐着。薛着有《六十种曲》本等,徐着今不传。

化、治间——指明宪宗成化及孝宗弘治间,即公元1465-1505年间。

《王仙客明珠记》(等四剧)——《椒觞记》、《分鞋记》二剧已佚。《明珠记》、《偷香记》有《六十种曲》本,惟《偷香记》,《六十种曲》本作《怀香记》。

“游西湖”一套——指《玉玦记》第十二出《赏花》。

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申、韩——战国时法家申不害、韩非的合称。

化生——古时风俗于七夕用蜡作成婴儿像,浮水中为戏,叫做“化生”。

万俟雅言——北宋音乐家万俟咏,字雅言,徽宗时任大晟乐制撰官。大晟府:宋徽宗时设立的掌管创作新乐的机构。

老乐工云:“凡学唱从弦索入者,遇清唱则字窒而喉劣。”此亦至言,今学南曲者亦然。初按板时即以箫管为辅,则其正音反为所遏;久而习之,遂如蛩蚷相倚,不可暂撇。若单喉独唱,非音律长短而不谐,则腔调矜持而走板;盖由初入门时不能尽其才也。曾见一二大家歌姬辈,甫启朱唇,即有箫管夹其左右,好腔妙啭,反被拖带,不能施展;此乃以邯郸细步行荆榛泥泞中,欲如古所云“高不揭,低不咽”,难矣!若吾辈知音者,稍待学唱将成,即取其中一二人教以箫管,既谙疾徐之节,且助转换之劳,宛转高低,无不如意矣。今有以吹、唱两师并教者,尤舛。(《弦索入曲》(节录))

——《野获编》

[注释]

学唱从弦索入者——指开始学唱北曲时,即以弦索伴奏。

清唱——意当为无伴奏演唱;与不化妆的扮演,含意有所不同。

蛩蚷相倚——蛩、蚷,传说中的两种兽,一善走而不善觅食,一善觅食而不善走,因而互相依存为生。

邯郸细步——邯郸,战国时赵国首都,其时邯郸人以善行步及歌舞着称,有“邯郸细步”之语。细步,轻快的步伐。

高不揭,低不咽——见元燕南芝庵《唱论》,意谓为高音而无蹶起、声嘶力竭之感,低音无声断气塞之病。《戏曲演唱论着辑释》以为系指唱曲中“声调而不扬,低而不沉”的弊病,恐非是。

明·吕天成

吕天成(1580-?)——字勤之,号棘津、郁蓝生,浙江余姚人,年未四十而卒。作有《烟鬟阁传奇》十五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署名竹痴居士。所撰戏曲论着《曲品》评论戏曲、散曲作家百余人,品评戏曲作品二百余种,是研究明代戏曲的重要史料。本书选乾隆杨志鸿抄本《曲品》,校以《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本。

自昔伶人传习,乐府递兴。爨段初翻,院本继出,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止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鬯杂剧之趣也。传奇既盛,杂剧寖衰,北里之管弦播而不远,南方之鼓吹簇而弥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