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散文、诗歌创作、学术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而成为着名的作家和诗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到他禀性聪敏,少好读书,又重视调查研究外,还有:一则他善于继承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传统;二则深受前辈和同时代作家、诗人创作的影响。具体地说,王安石继承了诸子百家、汉魏六朝诗人以及唐代杜、韩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受到宋初柳开、穆修、王禹、苏舜钦以及当朝梅尧臣、欧阳修、曾巩、苏轼诸人散文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家、诗人的文风、诗风尽管不一样,但是他们都主张文学创作要为社会现实服务。正因为如此,王安石始终把他们视为自己创作上的楷模,自觉地向他们学习。王安石还和同时代的一些诗人,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切磋,相互勉励,对宋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王安石最早有文字之交的作家应该是曾巩。他俩既是赣东同乡,又曾一度同在江宁居住。早在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曾巩与欧阳修通信中便提到王安石。王安石二十三岁时便写了《同学一首别子固》,其中说:“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他们的交谊一直保持到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曾巩去世为止。王安石两任宰相时,曾巩先出守越州,后转走六郡,整整十一年未晤面。元丰二年,曾巩入都而王安石却已归江宁,又失去见面的机会。但是他们彼此通信甚密,且时有唱和。当王安石离开舒州时赠诗给曾巩,开头便说:“吾少莫与合,爱我君为最。”(《寄曾子固》)有人以为曾巩一度反对变法,因而说王、曾二人“始合终暌”。这与事实有出入。曾巩的散文写得很好,早为欧阳修所赏识。《宋史》本传说曾巩的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王安石一生很佩服曾巩的散文,曾经称赞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他祖母死后的墓志铭就是请曾巩写的。而曾巩对王安石的学问文章更是推崇备至,有一次他给欧阳修写信说:“巩之有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三)据清人蔡上翔说:清初刊行曾巩诗文集时,反对变法的人曾把曾巩致欧阳修的两封信中提及王安石的地方全部删去。但是删尽管删,都无损于曾巩与王安石当日爱友之心。曾巩的父母死后,王安石还分别为他的父母写了《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与《曾公夫人吴氏墓志铭》。王安石对曾家情况极为熟悉,娓娓叙来,真实动人。
王安石与曾巩的关系还可以从他写的《寄曾子固二首》中看得出来。诗云:严严中天阁,蔼蔼层云树。为子望江南,蔽亏无行路。平生湖海士,心迹非无素。老矣不自知,低回如有慕。伤怀西风起,心与河汉注。哀鸿相随飞,去我终不顾。
崔嵬天门山 ,江水绕其下。寒渠已胶舟,欲往岂无马?时恩缪拘缀 ,私养难乞假。低回适为此,含忧何时写。吾能好谅直,世或非诡诈!安得有一廛,相随问耕者。
象这样的诗非莫逆之交是写不出来的。至于王安石与欧阳修的交往,则是通过曾巩写信介绍开始,这是人所共知的。两人相见,是在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王安石到汴京做群牧判官的时候。当时欧阳修有《赠王介甫》诗云: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
王安石也有《奉酬永叔见赠》诗: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厂坐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欧阳修用李白和韩愈来勉励王安石,也含有自许的意思。由此足见欧阳修对王安石期许之重。王安石也以孟子、韩愈自励。后来王安石因为家庭人口多,做京官俸录菲薄,难以维持家计,便写信要求欧阳修设法让他外放。经过欧阳修的努力,王安石才外放常州任知州。其后,王安石去信欧阳修说:“顾某不肖,私门多故,又奔走职事,不得继请左右。及此蒙恩,出宋一州,愈当远去门墙,不闻议论之余,私心眷眷。”(《上欧阳永叔书二》)欧阳修不仅喜爱王安石的散文,而且对他的诗歌也很称赞。他在《与王文公三通》中说:“近得扬州书,言介甫有平山诗,尚未得见,因信幸乞为示。”这里说的扬州就是刘敞,他也是着名诗人,与王安石友善,那时知扬州。至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欧阳修在《再论水灾状》中推荐王安石。他说:“太常博士群牧判官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伏乞更广进擢,置之左右,必有裨补。”文中表达了他对王安石学问文章的赞赏。此外,他们之间也时有唱和之作,李璧注王安石《虎图》诗说:“王介甫、欧阳永叔、梅圣俞与一时闻人,坐中分题赋《虎图》,介甫先成,众服其敏妙。永叔乃袖手。”后来王安石写了《明妃曲》,欧阳修诸人也有和作。这都可以看出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以文会友的关系之密切了。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欧阳修去世,时年六十六岁。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祭文。
王安石对年长十四岁的欧阳修一生坎坷遭遇,深表同情;对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成就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梅尧臣与欧阳修是同时人,他比王安石长十九岁,算是最晚和王安石结交的诗人。王安石从群牧副判官调任常州知州的皇祜三年(公元1057年),梅尧臣便写过《送介甫知毗陵诗》:梅尧臣勉励王安石到任后要为农民解除痛苦,要能够象召公那样即使在死后,人们依然在甘棠树下怀念他。梅尧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描写农民被剥削的痛苦的诗篇很有战斗性,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读了他的《田家语》、《汝坟贫女》、《陶者》等诗很容易使人想起王安石《河北民谣》、《发廪》等诗。他们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反西昆体诗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安石很显然是受了梅尧臣的影响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终于成了莫逆之交。梅尧臣一生不得志,宦途极为潦倒。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说:“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今年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公元1060年梅尧臣故世,年五十九岁。王安石《哭梅圣俞》诗云:“诗人况又多穷愁,李杜亦不为公侯。公窥穷以身投,坎坷坐老当谁尤。”悼念极为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