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中有计划,学习有章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列计划,无非是通过白纸黑字,让孩子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安排,并且能够及时检查和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列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心理,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孩子的学习更有条理、更有目的性,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计划可以确保孩子不会浪费学习时间,并且使孩子有时间做其他的事。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习便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压力。
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往往都是“心中有计划、学习有章法”,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学得很轻松;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是头脑不见得比别人差,但就是做事没有目的性,没有章法,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究其原因,常常在于没有形成按计划学习的好习惯。
在帮助孩子做学习计划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详细,具体。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每一天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并且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等。学习计划要详细具体,一份计划上只出现学习时间和学习的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环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书,这样才能让计划起到督促孩子的作用。
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列计划之前,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计划中的目标不要太低,如果太低,松松垮垮,就起不到促进孩子的作用。计划的目标可以适当的高一些,但也不能太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的计划列得太高,开始孩子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就会因为能力不足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目标过高的计划,孩子不仅完不成,时间一久还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实际上,一份好的计划并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能不能帮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孩子就会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会有较大的进步。
紧跟老师的大计划,有针对性的制订自己的小计划。
在引导孩子做学习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先跟紧老师的大计划。课堂时间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时间,老师的经验也是孩子最宝贵的学习财富,所以,一定要让孩子首先掌握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孩子不能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就无法打好学习的基础。当然,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孩子的特点做一个“小计划”,比如对于孩子较弱的科目可以适当的增加学习的时间,对于孩子的特长科目可以适当的“拔高”等等。
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帮助孩子列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但绝不是把一切时间都用来学习。实际上,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和娱乐可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习。所以,在列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出一定的休息、娱乐和锻炼的时间,切不可“连轴转”,使孩子身心俱疲,反而影响了下一步的学习效率。当然,在具体的安排的时候,可以把黄金时间用来学习,而把一般的时间段用来休息或者锻炼。
根据情况调整计划。
刚开始列计划的孩子,可能不太容易掌握好难易的尺度,列的计划可能过高或者过低,这都是自然的。但只要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方法。列出的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坚持下去。
再好的计划如果不能够坚持,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坚持”是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最难的。许多孩子不是不会列计划,但由于缺乏毅力与恒心,结果虎头蛇尾,最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的努力,不可能在明天就得到回报,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引起“质”的飞跃。所以在实施计划时,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不要一时看不到进步就气馁,要坚持下去,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果!
2认真听讲,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2006年的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魏冰,当她得知自己取得了当年黑龙江省文科最高分的时候,有些不敢相信。不过,当最终确认后,魏冰表示,自己之所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与她一直能够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魏冰的母亲是下岗工人,父亲是普通公务员,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没有多余的财力供魏冰参加各种补习班。魏冰说,她最注重的就是课堂的45分钟,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她都不放过,提前做好预习,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笔记。与许多晚上还是苦苦复习的同学有所不同的是,每天正常的八节课结束时,这一天的内容她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晚上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复习就可以达到掌握的目的,而其余的时间,则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一些科目的训练。平时喜欢朗诵、唱歌、性格开朗的魏冰,终于在高考之后圆了“北大梦”。
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体验,认真听老师的讲课比课下自己看书能更有效地学习。那些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非常会利用课堂时间。实际上,孩子们每天主要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初中开始,上下午各四节课,几乎占去孩子一天中最主要的学习时间,有时还要上晚自习,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及时的消化理解老师的知识,不把许多学习任务留到课后去完成,无疑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呢?
首先要认真听讲。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孩子在上课时盯着老师听讲,跟着老师所想,调动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很高。要让孩子上课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主动参与,认真分析,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这样,往往一节课得到的收获就会远远高于别人。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同样都是一天上八节课,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就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都弄懂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听完了八节课,对许多知识点还是似懂非懂,不得不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吸引孩子,不让孩子走神儿,一般都会有目的的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包括了这一节课的关键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如果孩子能够积极地跟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就能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调动自己的思维,取得最大的收获。所以,孩子听课好不好,不在于他是否在那里“坐”了四十五分钟,而在于他是否主动参与了老师的讲课,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课前预习。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是新的知识点,孩子又没有提前预习,直接去听课,就会感到非常陌生,接受起来的效果就会很差。所以,一定要求孩子在课前做好预习,读读语文课文,看看数学的例题,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预习方法。通过预习,孩子就可以提前了解课堂要讲的内容,可以“带着问题”去上课,大大地提高对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看书、自学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做好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也是一个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学会一点简单的记笔记的习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般都有板书,这些板书所写的,大都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关键点。可以要求孩子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以免遗忘,课后有时间看一下,基本上这一天的内容就完全掌握了。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在课后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
3预习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有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就能把成绩提上去。其实,要想提高成绩,还有一些好的办法。预习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帮助孩子迅速地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老师通常都会要求孩子利用当天的空余时间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但这一要求却往往得不到孩子与家长的重视。
那么,预习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课前预习有三大好处。
首先,预习可以使孩子提前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有备而来”;其次,预习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新课程里的重点和难点,让孩子在上课时能够抓注重点,学习更有针对性;再者,坚持长期的课前预习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了这种能力,即使以后没有老师辅导的时候,孩子自己也能看书学习了。据《中国教育报》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成绩要明显的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
那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预习功课呢?
首先要全面阅读教材,形成“知识轮廓”。
在每一节课之前,都要要求孩子从头到尾把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仔细读一遍,如果一遍还不行,就要反复读几遍,有了这样的过程,孩子就会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老师上课要讲什么,采取什么方法,要解决什么问题,重要的知识点在哪里等等,形成一个“知识轮廓”,这种“知识轮廓”,就好比我们在煮饭时准备各种材料一样,可以帮助孩子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在预习教材时,可以让孩子边读、边思考、边记,把内容的重点划出来,对自己没有弄懂的地方记下来,带到课堂上。
抓住教材里的重点和难点。
有的孩子认为,预习只是把教材内容看一遍即可,其实这是一种浅显的认识,没有经过思考的预习只能够是“囫囵吞枣”,没有揣摩的浏览只能够是一种低效的劳动。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听课中提高效率,因此,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认真的领会,积极的思考,并且力争把这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找出来,做到这一点,既便于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适当的做预习笔记。
为了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可以要求孩子在预习的时候适当地记一些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对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思考等。笔记不追求多,但要讲求实效、有针对性,让孩子把体会最深或者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记下来即可,有了这些预习笔记,再配合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就会变成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对于促进孩子的学习会很有帮助。
就具体的课程来说,在预习文科的时候,以语文为例,可以让孩子先把课文通读两遍,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分清字形,对陌生的词语划条线,再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一下词的含义;尝试着去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明白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讲一件什么事,表达一个什么观点,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把每小段、每小节概括成一句话,这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对于数学等理科的预习,要注意对关键知识点的预习。数学等理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预习时,一要让孩子把前面小节的内容再看一下,找到学过的知识点,重新温习一下,一旦发现掌握得不好,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之上,再看本小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它的规律性,这样新的内容很容易就掌握了。
4课后复习
一个喝醉酒的马车夫,迷迷糊糊地驾驶着马车向前走,忘记了自己运送的货物就在车后面,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路。结果,一路上上下颠簸,货物丢了很多……学习也是如此,即使孩子上课再认真听讲,如果课后不复习,也难免会遗忘许多知识。
人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克服遗忘的良药,在知识还没有完全遗忘的时候抓紧复习,可以巩固记忆,让孩子记得更牢。不仅如此,通过深入全面的课后复习,还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甚至得到升华,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很多孩子并没有复习的习惯,也不喜欢复习。他们认为复习只是机械重复学过的内容,有“炒冷饭”之嫌。对于孩子的这种想法,父母们一定要予以重视,给予纠正,帮助孩子形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做好课后复习。
写作业之前先通读一遍教材。
在课后,应该对当天所学的内容再阅读一遍,巩固对教材的理解。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定要反复阅读,理解、掌握、记牢,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听课中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时间;对于没听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花一些时间,必要的时候还要让孩子向老师请教。对教材理解得越深,学习基础就越牢固,课后作业就会做得又快又好。有不少孩子,课后不复习,直接就做课后作业,结果,由于对老师讲述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再加上遗忘的原因,写作业总是写不好,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错。所以,让孩子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够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固。
重点解决当天遗留的知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