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社科精品书——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
48618700000019

第19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2)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就是对教育目的的最本质最精辟的概括。而在这四个支柱中,核心是“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迫使学生只去“学会应试”:怎样在各种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怎样当个“听话”的“三好学生”。于是我们看到,每年考入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中,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大有人在,心理素质极度糟糕并且因此而自毁前程的也并不鲜见;于是我们还看到,中国学生的TOFEL、GRE成绩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和美国学生比起来,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我们的冒险精神、我们的生存本领都令人汗颜!

“Learningtobe“,生存教育这一课不补是不行了。

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难以生存。

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教育是否应承此重任?

小鸟长期在妈妈的羽翼下“偷生“,永远只能是一只无觅食能力的“小鸡“,而不会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教育如何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是教育目的的真正所在。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教育的老话题。但在今天,生存教育则显得更为迫切和更为重要。

2003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刊载了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的著作《高考在美国》中的一篇文章《哈佛为何拒收高考状元》,该文部分内容如下:

今年高考,全国70名高考状元中,北大录取了35名,清华录取了28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佛大学在1996年对165个SAT(学术评价考试,性质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满分的“高考状元“说“NO“!当年全美有365个“高考状元“申请哈佛,几乎是每两人中就有一个被拒收。

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美国高校招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以下各种活动的成绩来参照:

体育活动: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队长或是队员……

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

获得什么奖……

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什么奖励……

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了“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了一个推销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大学看重的是这个敢想敢干、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所以,如果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即使你成绩再好,但平常什么活动也不参加,没有任何特长,哈佛是不会录取你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有三分之二的“高考状元“被哈佛拒之门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认为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先进。

例如,美国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你用到什么地方?“而中国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考大学考不考?你考多少分?“于是,学生变成挣分机器,变成装知识的容器。

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美国的家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豪财阀,从不给子女零花钱,而子女的零花钱大多是通过课余、假期打工和在家中做家务等劳动中“按劳取酬“获得的。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家长也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当子女长到18岁左右就不准他们再依靠父母,必须自食其力,而子女也把长大了还向父母伸手视为一种耻辱,自觉地凭劳动和智慧挣钱。

而我们中国的家长们,不但不用心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自立能力——让孩子煮饭、洗碗、洗衣,就连穿衣、盛饭、擦鞋等日常生活小事,也全由家长包办代替。

甚至还有不少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也要为子女存下一大笔诸如升学费、购房费、结婚费一类的存款。如此宠爱,久而久之,使不少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害怕艰苦、废弃公德等许多难以纠正的坏习惯,怎能不令人对孩子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担忧。难怪美国留学生斯托克斯在《羊城晚报》上撰文说:“中国的家长活得真累!”

大家是否还记得1991年中日两国曾共同举办的“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联谊活动“?夏令营联谊活动结束后,得出一个令中国人震惊的结论:日本小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抵抗疾病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均远远超过中国小朋友。百里挑一选出来参加此次联谊活动的中国小朋友对扎帐篷、做饭菜及野外生存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令中国的教育专家与记者叹息不已。

为什么物质生活条件比中国富裕得多的日本小朋友更能吃苦耐劳?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样。

面对同样的雪天,中国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层层加衣服,一直让孩子吹不进一丝寒风为止。而日本的家长会鼓励孩子一层层脱衣服,直到脱光并勇敢地来一次雪浴。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你说谁易得感冒呢?

日本人不仅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而且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还常常给国民进行大量的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情况下逃生的自我保护指导。曾有报道介绍,哈尔滨某酒店一天内同时住进了中国、韩国、日本等三个旅游团。晚上一场大火将中国旅游团烧得措手不及,仅有两名游客逃生。韩国旅游团则仅烧死两人。而日本旅游团的领队事先就查看了逃生路线,火灾发生后全旅游团成员在领队的带领下遇乱不惊,从容穿过滚滚浓烟,找到安全地带而全部获救。

不可否认,现代家庭的经济富裕了,生活充实了,加上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适当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本无可非议,但不宜过分溺爱。如不加限制地一味娇生惯养,迁就溺爱,就容易误导孩子产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想,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的奢靡思想,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利己思想。这样的孩子也就很难成为国际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法国福罗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到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由此奉劝现代的家长们,对子女多一点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社会公德教育,少一点无限度的宠爱,尤其不要宠坏了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