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让学生认识到任性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2.使学生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积极地克服这一不良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训练目标
1.正确对待自己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任性行为。
2.主动认识到自己养成任性行为的坏处。
3.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改正错误的任性习惯。
4.积极、主动改正自己以前的任性行为。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使学生主动认识、感受和体验任性带来的害处,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从而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2.难点
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激发出懂事明理的积极生活态度,并对自己以往的任性坏习惯进行积极改正。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不良的任性行为,并且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中是否也有不好的任性行为。
2.操作程序
“情景聚焦”环节是从情景判断的角度入手,首先向学生展示材料中所提供的一些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相类似的行为情境向大家描述,由此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环境中。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材料中展现出的情景以及自己平时的行为活动等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这个程序中唤起自己在相似行为情境下的一些情绪体验,并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二)观点意识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对任性行为习惯的界定和造成的不良后果等进行理论层面上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使学生对任性这一坏习惯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明确。教师可以在进行一定的过渡之后将“任性”的理论性定义和界定等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叙述,同时伴以具体情况、具体案例的详细说明。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针对不良任性行为习惯给个体所带来的危害性影响等进行阐述和举例说明,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将其提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这也是为后面“操作训练”板块中的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作铺垫。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让学生懂得任性的坏习惯需要通过一些方式做出改正。
(2)使学生认识到对个体的任性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行为方式等进行合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如是否属于坏习惯等)。
(4)感受正确的行为方式带给自己的快乐、愉悦。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2~3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训练策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还可以对本次活动做一个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然后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任性这一坏习惯的影响、危害等方面有哪些新的了解与认识”“在谈论到任性这一行为习惯时,相比于以前有了哪些新的情绪感受和心理体验”“面对任性的坏习惯,应该如何有效、正确、合理地克服和改正”“任性习惯的克服、改正等对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作用有哪些”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心灵镜”环节,在轻音乐的背景下,通过让学生认真回想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然后谈谈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对任性行为的新认识、新感受、新体验以及任性行为给身心带来的危害性。
(2)“回音壁”环节,首先让学生随意举出一些任性的行为习惯,然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行为习惯,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针对自己处理各种任性行为的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和探讨。
三、策略操作
(一)“自我评价”策略教学建议
在本策略中,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展示完“诊断评价”环节中的材料情景之后,请学生对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然后让学生们回顾自己以往的行为习惯。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建议最好是8~10人为一组),在小组内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乐乐这样的行为习惯好吗?
(2)乐乐这样的行为习惯是否会对乐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3)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上述乐乐的行为方式?
(4)在这样类似的行为情境中,自己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二)“体验任性”策略教学建议
教师可由前面的“观点意识”中的概念界定和造成危害等理论层面的讲解内容自然过渡到实际、具体、客观现实的小学生任性场景中。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刚学的理论知识的字面理解,通过一些活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经验交流以及集体座谈等)的具体实践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情绪体验。
“角色扮演”情境内容举例: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三年级小学生东东跟着妈妈去百货大楼买文具。在路过玩具柜台时,东东看中了一支玩具手枪,他立即用命令的口气说:“妈妈,我要这把枪,给我买!”妈妈说:“东东,我知道你喜欢枪,我也想给你买,可是你看,我包里的钱只够买文具,下次再来吧。”东东一听,马上往地上一躺,抱着妈妈的腿,大哭大闹起来,引来了许多围观群众……本策略意在使学生通过自己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来亲身体验任性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个环节中,“东东”“妈妈”及“围观群众”等角色的选择最好是由学生们自己抽签决定。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动作、神情、语言等都逼真、直接地表现出来。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所给出的情节,也可以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选取一些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打下基础。
首先是一个或多个不同生活情景的真实展现,此处需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景生动、形象、具体的再现出来;其次则是由各个不同角色的表演者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对“东东”“妈妈”和“围观群众”的情绪体验,除了表演者本人的感受畅谈之外,其他学生在观看此表演之后的思想感受和具体想法等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自主表达。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可直接采用前一活动中的分组)进行以下讨论:
(1)东东的这种做法对吗?
(2)如果你是东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将会怎样处理呢?
(3)如果你是东东的妈妈,面对这样的情况,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呢?
(三)“经验交流”策略教学建议
本策略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详细的自我评价、行为训练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来强化学生关于任性行为的心理体验、情绪感受等,使学生体验到对任性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以往的任性行为、要如何正确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座谈等形式,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如:家庭环境、父母溺爱、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来对造成“东东”任性行为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让学生对个体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在了解了不良影响、行为判断以及形成原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如通过“自我评价”等活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只有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自己才能提出有效、合理且又适合自己的行为培养方式。
此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
(1)自己以前的任性行为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2)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之中,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如果有站在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最终合理采纳同学意见的,请详细讲讲具体事例。
再次,要让学生锻炼自己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这会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增加同学、朋友、同事间的友谊,而不会由于过分任性脱离集体。“感受畅谈”等活动方式的进行和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会接纳和借鉴不同的建议,听取他人不同的意见,使得任性的行为习惯被彻底克服下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经过上述一系列行为活动训练后,让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生活上学会自立,在学习上学会独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实践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克服任性的坏毛病。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投入性与主动参与性。要让学生对任性的坏习惯进行克服、改正,就首先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对任性行为习惯的界定、危害、影响等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如此,学生关于任性行为和正确行为活动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等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感受畅谈等环节来唤醒他们对于任性行为所带来的情绪感受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利用经验交流、集体座谈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对于正确行为习惯的深入思考和思想认识。
除此以外,教师自己经历的叙述和亲身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克服任性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活动。
2.本节课的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点: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4)注意引导每个学生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和改正。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任性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为基本特征的个性缺陷。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所表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虚荣、易怒、空想、依赖、神经质、嫉妒心强、孤独、自私等现象,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任性,使很多教师、父母束手无策。有的孩子一件事满足不了,就满地打滚,大发脾气;有的孩子看准家长——特别是母亲的弱点,随意撒娇,纠缠不休;还有的孩子在班级和同学因发生一点小矛盾就大哭大闹,不分场合为所欲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违纪现象。如果小学生的任性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会妨碍他(她)们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怎样克服小学生的任性心理呢?首先,家长要与教师要密切配合,及时帮助小学生克服任性的不良品质,教师要指导任性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学习集体规则和团体压力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另外,教师可设计团队性的游戏,让任性的学生感受到团队成员只有齐心协力去完成同一件事情,才能取得胜利,从而摆脱任性学生自我的不良定势。这是一种促使小学生通过挫折体验获得醒悟与进步的方法。比如:小学生任性将自己不喜欢的书撕破了,教师和家长应该要求他(她)把撕破的书修补好,不会补的由大人教,由此一定要让他(她)知道自己故意弄坏的东西就该自己动手修补,这是合情合理的。在他(她)明白了道理,并有悔过表现后,可进行鼓励,并要求他(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当学生出现任性时,教师和父母都可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其不良行为。如某生在学校挨了别的教师批评,课堂上仍有不良情绪,教师可根据该生的喜好有意地去安排课堂中的角色,有意识地转移该生的注意力。如果某小孩跟妈妈购物,在商场玩得开心,不想回家,妈妈就说“我带你去坐汽车。”这样孩子就会很快跟妈妈一同去坐汽车。由于小学生任性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而定。
那么,小学生的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小学生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他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材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摘自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二)问题思考
1.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是否有过任性的行为习惯呢?如果有,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并改正,从而给学生做出表率作用呢?
2.面对学生任性的行为表现,你有没有客观、公正地对待、处理呢?
3.如果发现某学生的任性行为很严重,有没有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以进一步从家庭方面寻找原因呢?找到属于家长方面的原因后是否及时处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