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48637400000028

第28章 学习动机(1)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对学习的需要也有不同。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与内容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往往打上阶级的烙印。比如,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常常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手不释卷;在资本主义社会,学生常常为了赢得名位金钱而埋头攻读;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学生才有可能摆脱私有制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种种符合人民利益的高尚的学习动机。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要使自己成为优秀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是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则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进他们勤学苦练。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认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教学内容的新颖与引人入胜,教师系统而又生动的讲解,学习的成就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和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有时候学生对某些具体的学习对象或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感到有兴趣,但是他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发生兴趣,因而支配着自己去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小学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做笔记(中学生),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心理学研究材料和调查材料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己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只根据谈话或问卷所得的材料,而应当采用多种方法与途径,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为表现来做出判断。

如此复杂多样的学习动机如何分类?这是各国心理学家都在探讨的课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等认为,人类社会性动机中有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学习动机则是在这两类动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这种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有的儿童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不喜欢的老师学习;因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因师友的责备、奚落挫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影响了学习;师生间的友好合作增进学习的责任感等等。威信性动机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的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向往获得成就等等。这类动机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前苏联心理学家A·A·斯米尔诺夫和Л·И·包若维奇等则把学习动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的或称局部的、狭义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容及完成的过程密切联系,如求知的需要,认识兴趣等等;另一类为间接的、广泛的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如准备自己从事未来的活动,把学习看作自己的社会职责等等。

从动机的内容的性质来看,学习动机可以有正确与错误、高与低之分。学习动机的正确与错误,决定于不同的社会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利益的动机,如“为实现四化而努力掌握科学技术”,“为祖国、为集体荣誉而勤奋学习”等动机都是正确的、高尚的;而一切违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利益,或仅仅是为个人狭窄的利益而学习的动机则是错误的或不高尚的。

这种分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常被采用,其长处是切合实际需要,便于教师针对上述类型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足之处是学习动机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正确与错误或高级与低级,它的合理性也往往随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和所从属的主导动机的性质为转移。如“想取得好分数”、“赢得成人的称赞”、“对学习感兴趣”等学习动机,对于小学生或少年儿童来说,都不能认为是坏的或低级的动机;就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如果它们成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支配下的辅助性动机,也是无可非议的。

从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长短来看,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是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上的反映。比如,在我国多数学生能把个人学习与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在未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学习;少数学生则与此相反,以个人主义思想、追求个人名利为学习动机。这是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与学生有无远大志向(如崇高的理想,或个人主义的目的),与他们的世界观有密切关系的动机。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二是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学课能训练人多动脑筋”而爱学数学;有的学生感到“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而愿学语文;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提问而努力学习;有的想考大学而认真攻读等。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能,但作用较为短暂而不稳定,容易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上述两类动机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这种分类法,对于开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于分析学生各种形式学习动机的作用,以及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帮助的。但是切忌把这两类动机的划分绝对化,因为很难说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一定与学生的社会意识或社会要求不发生联系;也不能说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不需要直接动机的补充和支持。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是单一的,它经常是多种动机交织着起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时一个学生可能有几种动机在推动其学习,但其中有一个起主导的、支配的作用。故从在每个学生身上起作用的大小和地位而论,又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如果学生长期以直接动机作为主导的学习动机,从教育的角度看就应当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间接动机,使其学习活动更有意义。相反,学生仅仅具有远景性动机,则应当帮助他们形成某些近景性动机来作辅助,使其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三、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

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应作具体分析。

学习效果可以反过来加强或是削弱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这种反作用的大小和性质,要看原有动机的性质而定。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把学习的积极性发动起来。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在激发学习动机时又进一步培养和加强了已有的学习动机。某些措施往往同时兼起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一、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