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IT界的两位巨头比尔.盖茨(微软)和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都曾说过相似的话:要保持领先就必须跟上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长。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每天晚上都在网络上调阅第二天即将出版的大型报刊的电子版,力求比别人早一步获悉新的信息。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轻轻一击,就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那是他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炼就的封喉利剑。40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丁肈中,为了求证研究中的一个原理,废寝忘食地自闭在实验室整整5个昼夜——由此可见,凡成大器者,都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世界,那就是把求知视为人生的最大快乐:“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在求知求学上,以色列与匈牙利可称得上是世界典范。据报道,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都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印象:书是甜的。待孩子稍懂事时,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问同样的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要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所以,在以色列,连乞丐的身边都带着书。而在匈牙利,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每人每年购书20本,这与我国平均46万人一座图书馆,人均年购书5本(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据说现今还在下降)相比,确实让人汗颜。这两个国家因为好学,不仅成了阅读强国,而且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人口稀少,以色列才700多万人,匈牙利也只1000来万人,但以色列获得诺贝尔奖的有8位,匈牙利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都无愧为“诺奖大国”。而且他们发明尖端技术的比例,也要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这就是书籍给人的智慧和力量,正是依靠这种智慧和力量,他们将自己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的“大国”。
有学者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些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人们常说“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空气是生命之根,那么,阳光就是生命之树。从某种意义上讲,参天大树才能撑起一片蓝天,飞扬一片绿意,奉献一片美景。人生的品位与意义,全在于阳光的哺育,这阳光就是知识。愿天下苍生,向往阳光,向往知识。
情感苦乐
香港专栏作家张立曾妙论金钱与苦乐: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无钱的人不算苦;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里无钱此为大福。如果把金钱换成感情,那结果又将如何呢?
科学家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两个或更多的宇宙之间总有一种类似管子的东西连接着,那些连接宇宙的管子叫虫洞。既然有虫洞,就必然会成为通道,人类就必定能通过通道在宇宙间穿梭。但这种通道是绝不能以生命的原本样式任意穿行的,因为那里有太多融化生命的因素存在,那么生命就必须按照组合序列的密码进行分解,使之成为无数个小分子或原子,然后形成一种光束或电波的形式,经过通道,到达目的地后,再按程序重新组合,还原本样。如果这种幻想能变成现实的话,那么人类将抛弃很多的苦恼,尤其是折磨人的情感。当你想起心上人的时候,就挂个电话什么的,他或她就在另一头分解成光束或电波,立即到达你的面前,瞬间进行序列组合,还原本身,与你共话甜言蜜语,共度良辰美景。
这一幻想符合人类发展史的原则。未来的人类在不断地拓展人性伸长空间的同时,肯定要从一个个生活的禁区里将人类解放出来,随时都可以爱你所喜欢的人,你想爱的人,你意识中完美组合的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你的欲望、渴求与生物性的本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身心自由,这是社会高度发达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这种社会形态绝不是今天。它的到来,需要一个漫长的科学探索和人类自身适应的过程。在现阶段,任何人的言行都必须受到社会一个公共法则的强力约束和规范。换句话说,你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绝对的道德规则的束缚,才能维系社会关系和生存的空间。比如一个人的情感,面对这个多彩的世界,有那么多美妙的、适合自己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只能专心地爱一个或一种,而不能再去爱别的或更多呢?即便有更优秀的人、更美好的事物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场景让你垂涎三尺、激情万丈,你最多也只能羡慕、爱慕直至难以忘怀,但你不能出格,更不能毫无顾忌、胆大妄为地去强夺、去豪取、去占有,因为有一种公共的法则告诉你,那是别人的。一旦你损害了公共或别人的利益,灾难也就不远了。所谓“积德之家必有余庆,背德之家必有余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场所,即便你的情感再炽烈,都得用理智和压制作外衣。
那么,如果整体的社会到达前面所说的理想境地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一个或几个甚至一群人的快乐与幸福,是否就一定能达到饱和状态呢?我看未必。以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为标志,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场中世纪的伟大的人性解放革命。诗人在作品中,以其9岁邂逅心灵上永恒的恋人、24岁就香消玉陨的少女佩雅丽琪为创作原型,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哲学的思辨,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冲击了罗马公教会的政治情形,又以《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篇章的巧妙组合,采取了隐喻性、象征性、现实性和倾向性的犀利笔触直指封建思想与神学长期以来对人性的禁锢与压抑,唤醒了民众的被愚弄、被蒙蔽、被扭曲的心灵,把追求幸福和自由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引发了一场天翻地覆的思想革命,在推动文艺大变革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逐渐从禁欲向纵欲的深刻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尊重。但这种满足也仅仅持续近三百年,一种相对更具约束力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便取而代之了。而在我国,一部反映明代中、晚时期历史的《金瓶梅》,一样直抵社会高、低层人性的各种自然形态,人物个性的张扬,情欲大胆的宣泻,就在这种几近无任何伦理道德可言的社会情境中,西门庆、潘金莲、春梅、李瓶儿等荒荡无忌的主人公们是否就真的感到快乐无比了呢?回答依然是否定的。他(她)们满足了肉欲,但未必满足了情欲;满足了占有欲,却满足不了横流的物欲。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不满足,才引发了一幕幕争风吃醋、钩心斗角,甚至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人生悲剧。也正是由于社会失却了强有力的欲望控制力,导致了私欲的泛滥成灾,也导致了权力的丧失,国体的肢解,直至一个新的制度取而代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在相近的时代,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地追求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新生活方式之后,也不见得能够长久地得以延续,最终还是要被新的社会秩序所接替、覆盖、规范。可见,人的幸福快乐的指数并不全都决定于社会的开放程度,更多的还得依赖于人的个体心理的制衡能力。
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幸运的:当一帆风顺的时候,可以学儒家积极入世有为;当身处逆境的时候,可以学道家出世成仙;而当理想和追求都成泡影的时候,又可以学佛家把“地、水、火、风”视为四大皆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就深深地烙下了这种印记。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几种思想同时作用在一个人身上,往往造成意志不够坚定,信念不够坚强,缺乏不达到目的死不罢休的韧劲与倔劲。这话说得在理:自1900年诺贝尔基金(1901年首次颁奖)成立以来,我泱泱大国在物理、化学和医学等领域有哪一枫个项目曾获取过殊荣?即便是“千帆竟渡”的文学领域,截至目前,除了莫言(2012叶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有几人能望其项背?但这话不一定是道理:不同的文化背景养育的民族性格、理想信念、处世原则以及智慧选择必然会有不同,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未免为时过早,鹿死谁手有时常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角逐过程。美国和日本都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资深学者,两人互不相识,也从来没有交流过彼此的观点,但两人研究的结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断言:未来的世界都将被中国所统治,但这种统治靠的不是高科技,也不是强大的军事武力,而是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站在人类发展制高点上的一个共同预言,也是人类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试想,历史的每一次进步总是以无辜者的鲜血作为燃料推进的,而当未来的历史站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时,必然要以一种和谐共融的理念作为新的文明呈现方式,这种文明的核心就是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人性至上、和平相处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一个大同社会。儒教就因其无可比拟的思想广度与深度,才赢得了今天在世界上“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的喜人局面。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除了社会性和实践性外,就是能对社会实践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也正是有了这种思考,当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就想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个相许的爱人,一个能够真心倾听、理解、宽慰甚至能一起分担重负的人在身边,帮你走出困境;而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有那么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悦与欢乐。而这些一旦在你的家庭里、同事中都没能找到的时候,你必然会到生活的圈子之外去苦苦地寻觅。如果有一天你无意间碰上了,而且双方的感觉都特别的强烈,你就会顿感原来生命还这般的年轻,生活还这般的美好,思想还如此的青春,正所谓“水本静,石无声,两相激,空山惊”的一种体验,一种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快乐,一种“食色,性也”的真实回归。但你还真的需要把持好自己,牢记“万恶淫为首,败家赌为先”的古训,千万别让情感恣意汪洋、无所皈依。
也许精神的寄托最能让人随心所欲的了。可以是一本经典的名著、一轴精美的画卷、一支醉人的情歌,也可以是一条清澈的溪流、一座凌云的高山、一树缤纷的花环,还可以是你终生铭记的初恋、心仪已久的佳丽、敬慕崇拜的俊才,甚至是一个片断、一段记忆、一个眼神、一句温存都会带来不尽的联想、遐想和梦想,这些本属人性与生俱来的博爱,在精神的世界里,可以信马由缰、任意驰骋,说你想说的一切话语,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既不伤害对方,也不危害伦理,更不戕害公德。
情感的苦乐,是冤家也是亲家。其实,人生的最大欢乐,往往包含在巨大的艰辛之中,犹如明珠藏于大海,宝藏埋于深山。由此,可以这么说:身边无情,心中无情的人,是冷血动物,不算苦;身边无情,心中有情的人,是一相情愿,算最苦;身边有情,心中也有情的人,是情投意合,算大福。假如这情代表着精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