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宽广美丽的草原
48670500000011

第11章 绿色的海洋——草原生物篇(1)

第一节草原动物

1.奔跑分外优美-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滩黄羊,当地的藏人称为普氏果瓦(藏名),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动物,生活在海拔高度为3400米左右的地方。我国境内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区东部。

和黄羊相比,普氏原羚的体形和黄羊很相似,但比黄羊略小。普氏原羚体长大约110厘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黑色硬角,角长约30厘米,两角尖相向内弯,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着内弯而稍向上,末端相对钩曲。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雄性个体重约27千克,雌性约23千克。尾巴长不足11厘米,较短。夏天普氏原羚毛光亮而短,为沙黄并略带赭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浅,略微呈棕黄或呈乳白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着白色毛,中间棕黑色尾巴。一旦被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奔跑时,普氏原羚姿势与众不同,分外优美。普氏原羚奔跑时为跳跃式,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后肢用力后撑,这种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式起伏的曲线,非常漂亮。

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它们少吃多餐,每天有多个较短的采食时间。

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普氏原羚开始繁殖。这时,它们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繁殖群体。雄性争偶现象偶尔会发生,但争斗并不激烈,胜者会有20只左右的雌羚羊陪伴其左右,一起活动,形成一个群体,败者或者悄悄跟在群体后面等待机会交配,或者离开它们另找雌羚羊,有时也会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况。

生产期间,它们的群体会暂时解散,雄性普氏原羚单独活动或结成小的团体活动,不参与生产、哺育幼羚。雌性普氏原羚单独到较为僻静的地方生产,比如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处。雌羚7月产羔,每胎产一仔,一胎两仔很少见。羚羔出生几分钟后就能站立,跟随母亲一起活动,直至成年。

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过多地干涉它们,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目前普氏原羚恐怕已不足200~350只了。

目前,国家已经把普氏原羚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过上了“城镇“生活-黑尾草原犬鼠

黑尾草原犬鼠分布在美国、墨西哥等地的草原地带,以群体生活为主。

黑尾草原犬鼠身体长而肥壮,体长28~33厘米,尾长6~10厘米,体重575~1490克。头部阔短,颈部粗短,耳朵短小。身体主要为灰褐色,腹部是灰黄色,尾巴末端是黑色。

黑尾草原犬鼠善于挖掘洞穴,喜欢在白天出来活动,以草本植物为食。

它们打洞的方式很特别,用前肢将土挖掘,然后后肢将扒松的干土踢出穴外。洞口四周有一圈堆高敲实的泥土,形成天然防洪堤。有个防卫室在洞口下90厘米深处,是它们遇到危险时退避躲藏的地方。

有若干条岔道通向居住室、储藏室,主巢在地穴的尽头处,铺有草垫。

黑尾草原犬鼠有特殊的相见方式。如果在洞穴外彼此相遇时,它们必须要经过一番辨认。

除了用眼外,它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整理皮毛、游戏和“接吻”。所谓“接吻”,可不是示爱,仅仅是一种嗅觉和触觉的交流,双方虽然嘴碰嘴,但是龇牙咧嘴,仿佛准备打架似的。

黑尾草原犬鼠特别讲义气。当某只黑尾草原犬鼠遇到危险时,相邻的黑尾草原犬鼠群体常常“有难同当”,一起防范它们的敌人,例如从天空扑下来的天敌,以及在地上或地下潜近侵袭的獾、鼬、郊狼和猫科动物等。黑尾草原犬鼠常常用类似小狗般的叫声来通知同伴危险的存在,如果危险越大,叫声就越急促。这些声音信号传遍“鼠城”,大家争先恐后地躲进地道,邻近的各个集群也都对此积极作出防范反应。

每年每只黑尾草原犬鼠雌鼠产一窝幼仔,每胎2~3仔。群内数目不断增加,为了防止过于拥挤,黑尾草原犬鼠就逐渐保持“城镇”内一定的数量。如果数量过多,一个集群或“城镇”中的某些成员,就外迁到“城镇”以外的地区去,建立新的“城镇”,组成新的集群,把洞穴留给其他同伴。

有时,一个集群繁殖过多,过于拥挤,而邻近若干集群生育不多,黑尾草原犬鼠数量很少,过于拥挤的集群就不需要外迁,直接去“吞并”一部分“城镇”。

3.草原犬鼠

草原犬鼠也常叫做土拨鼠,身长约30厘米,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分布在北美洲大草原。它们的体色由黄色从褐色都有,体形矮胖,尾巴很短。

草原犬鼠所挖掘的穴道彼此相通,它们喜欢成群地聚居在穴道中。这种鼠类特别喜爱“亲吻”,极有语言天赋,辨别力极强。它们可用不同的叫声识别捕猎者-包括人类、鹰、北美狼与猎狗。

此外,这种草原犬鼠在时隔两个月后再见到同一个人时会发出相同的叫声,表明它们有极强的辨别力。

草原犬鼠是北美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吃植物,同时又为其他肉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如果犬鼠的数量下降,黑足雪貂就会缺少食物,面临减少数量甚至绝种的危险。重建草原犬鼠的生态体系需要用上百万亩草地,难度很大。可见,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则“轻而易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要修复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美草原犬鼠的逐渐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草原斑猫和家猫一样吗

草原斑猫又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草原斑猫体形比家猫大,比较粗壮。体长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体重大约是8千克。

背部为淡沙黄色至浅黄灰色,腹面则是淡黄灰色,背部和身体侧面的毛色逐渐转为浅淡。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或横纹布满全身,耳尖稍微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下面是白色,上面有5~6条棕黑色横纹。

草原斑猫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捕食的方式很特别,一般采用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的方式捕食。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也吃鱼类和昆虫。它们一般栖息在灌木和半灌木荒漠、芦苇草甸、胡杨林以及草原等地,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草原斑猫的喜欢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活动,一般不进入冬季严寒和积雪覆盖地区。在晚上出来活动的次数较多。

每年的1~3月是草原斑猫的繁殖期。在繁殖期间,雌猫发情期持续2~8天,不断发出婴儿般的叫声,同时,很多雄猫围绕在发情雌猫的周围,发出很大的噪声,经常进行激烈的争斗。雌猫的怀孕期是60余天。通常每年产一窝,每窝2~3仔。初生的幼仔10天后睁眼,4~5周时出洞活动,3个月后与雌猫一起,开始出外觅食,大约5月时离开雌猫,开始自己独立生活,一周岁时性发育成熟。

一般有15年以上的寿命。

5.草原的“长老”——草原猛犸象

草原猛犸象起源于100多万年以前的中国。在河北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内发现的草原猛犸象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原猛犸象化石,大约生活在170万年以前。

草原猛犸象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猛犸象。成年的雄性草原猛犸象站立时肩高可以达到4.5米,体重超过10吨。草原猛犸象的头骨高而短,与大多数其他猛犸象相似。它们的门齿很长,成螺旋状扭曲,雄性草原猛犸象的门齿可长达5.2米。与现存的象类一样,但草原猛犸象的门齿功能不凡,可用作战斗时的武器和挖掘工具,可以推倒大树、折断树枝、剥去树皮。

6.草原清洁工——草原狼

草原狼主要生活在中亚的沙漠和草原上,毛很短,呈暗灰和赭石色。狼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既是草原的“清洁工”,又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天然调节器。每当草原大灾(雪灾、旱灾、病灾等)过后,牲畜大批地死亡,尸首遍地,臭气熏天,如果不及时埋掉死畜,草原上就会有大面积的瘟疫暴发。另外,千百年来,草原上战争频繁,每次战争都会有大量人员死亡,留下大量的人马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也会导致瘟疫的暴发。但是草原上很少发生瘟疫,因为狼群食量大,会迅速吃光尸体。此外,草原狼常常捕杀牲畜,客观上起到了调节草原牲畜量的作用。在过去几千年内,蒙古草原一直保持了原貌,草原狼功不可没。政府为了牲畜和牧民的安全,盲目地鼓励打狼,狼逐渐减少甚至灭绝,成为草原迅速沙化的原因之一。

几千年来,草原民族深刻地认识到狼是草原的保护神,一直把狼作为自己的图腾,从古匈奴、鲜卑、突厥,一直到蒙古,都是如此。

7.小心不失荆州-你对秃鹫知道多少?

秃鹫也叫做狗头鹫、夭勒、狗头雕、坐山雕,一般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上栖息生活,喜欢以树枝为材料,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巢内铺小枝和兽毛等。秃鹫喜欢单独活动,偶尔3~5只一起结伴行动,飞翔时,两翅展开伸成一直线,很少上下鼓动。

秃鹫体形很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重可达7~11千克。它张开两个翅膀后,整个身体显得更大,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

秃鹫的嘴特别有名。由于啃食尸体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极其容易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

秃鹫脖子的根部是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可以用来作餐巾,防止吃动物尸体时弄脏身上的羽毛。

秃鹫吃的大部分都是哺乳动物的尸体,特别注意躺在地上的孤零零的动物,它捕食动物的方式既机警而又谨慎。当发现躺在地上的孤零零的动物后,它会仔细观察对方的动静。观察的时间一般持续很长,至少要两天左右。如果对方来回动弹身体,它就飞走。如果对方纹丝不动,它就继续在空中盘旋察看;假如动物仍然一动也不动,它就会飞得低一点,近距离地观看对方的眼睛是否在转动,腹部是否有起伏;倘若还是没有一点动静,秃鹫便开始降落下来,悄悄地走向对方;这时候,它怕上当受骗遭到暗算,还是犹豫不决,不敢迫不及待地动手,总是张开嘴巴,伸长脖子,随时准备展开双翅起飞;如果对方依旧死尸一般的没有动静,秃鹫就走近一些,发出“咕喔”声;秃鹫见对方依旧毫无反应,就大胆尝试用嘴啄一下尸体来试探,然后马上又跳到后面一边去;这时,它会再一次察看尸体,如果对方仍然没有动静,秃鹫便完全放下心来,一下子扑到尸体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几只秃鹫争食时,它们身体的颜色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秃鹫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铅蓝色的,当它正在啄食动物尸体的时候,面部和脖子的颜色就会变成鲜艳的红色。这是在警告其他秃鹫:赶快走开,千万不要靠拢。如果一只非常强壮的秃鹫跑来争食,它斗不过,就会无奈地败下阵来,被迫离开食物,这时,它的面部和脖子的颜色马上从红色变成了白色。与此相反,胜利者夺得了食物狼吞虎咽时,它的面部和脖子的颜色也变成红色。从秃鹫体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出它们体力的强弱。

雄秃鹫是非常负责任的“父亲”。雄秃鹫参与孵卵,孵卵期约55天。一般秃鹫每窝产卵1~2枚,卵是污白色的,上面具有深红色条纹和斑点。雄秃鹫养活雌秃鹫和幼秃鹫一家老小。雄秃鹫每天辛辛苦苦地四处觅食,每次都要吃到脖子都被装满为止。一回到家里,马上会张开大嘴,全部吐出吞下去的食物,把较大的肉块给雌鸟吃,然后再耐心地给幼鸟喂碎肉浆。雄鸟带回来的食物常被妻子、儿女吃得精光。

秃鹫的羽毛不仅可供观赏,而且羽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另外,秃鹫还是很重要的医药成分。近些年来,秃鹫遭到了人类大规模的捕杀,有人捕杀秃鹫制作标本,作为一种畸形的时尚装饰,有的捕杀它们作为药物,使该种群受到严重破坏。目前秃鹫的种类越来越少,它们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吃草的乌龟-安哥洛卡象龟

安哥洛卡象龟是食草性动物,生性孤僻,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部,生活在干燥的热带草原或海岸附近草原的矮林环境,对环境变迁十分敏感,对食物的种类也十分挑剔,平时躲藏在草丛或灌木丛中。

安哥洛卡象龟最大体长可以达到44.6厘米左右。它的背甲呈显着的圆顶状,椎盾为黄褐色,肋盾为深绿色。有暗褐色三角形斑纹分布于每一缘盾前缘,有一枚喉盾特别突出。

目前,安哥洛卡象龟的野生数量不超过400只。大火是造成安哥洛卡象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作为牛饲料的牧草的产量,马达加斯加农民靠放火来促进牧草生长,或者放火清理出土地用来种稻谷和树薯。大火造成了以棕榈科植物为主的热带稀树草原几乎没有什么阴凉地,对于安哥洛卡象龟来说太热了。另外,南非野猪掠食幼龟和龟卵也是一个原因。野猪是从非洲引进到马达加斯加的,在马达加斯加几乎没有天敌,加上马达加斯加人禁食猪肉,因此这里的野猪大量繁殖。

安哥洛卡象龟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动物,马达加斯加人为他们的龟而骄傲。马达加斯加人认为吃安哥洛卡象龟会走霉运,所以从来不吃安哥洛卡象龟。现在马达加斯加人开始注意保护安哥洛卡象龟,安哥洛卡象龟正在帮助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马达加斯加解决他们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