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辐鳍鱼类
这是鱼种类中最多的一个类群,鱼鳍没有中轴骨,支鳍骨只有1行,鳍条呈辐射状排列,没有内鼻孔,绝大多数种类有鳔,鳃间隔退化,泄殖腔不存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或裸露无鳞。一般来说,辐鳍鱼类可分为古鳕总目、多鳍总目、硬鳞总目、全骨总目和真骨总目,其中尤以硬鳞总目和真骨总目对人类的经济意义较大。
(3)硬鳞总目
硬鳞总目的鱼类主要特征为腹鳍腹位,胸鳍位低,尾鳍呈歪尾型或短截歪尾型;大多数在喉部具有喉板;大多数鳞片为菱形硬鳞;鳔大部分有螺旋瓣;保留着一些原始性状,如白鲟、中华鲟等。
白鲟是我国特产鱼种,因吻形长如象鼻而得名象鱼,重可达千斤以上,肉味肥美,分布在长江和钱塘江。
此外,东北鲟、中华鲟、长江鲟等的鳔可作中药鱼鳔胶,肉和卵可食,骨可制高级涂料,是我国大型的经济鱼类。
(4)真骨总目
真骨总目是辐鳍鱼类中最高等的种类,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数量最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总目之一。
其主要特征为:体表被圆鳞或栉鳞(有少数种类无鳞);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单个犁骨、续骨、尾舌骨、齿骨及隅骨等;奇鳍鳞质鳍条的数目与骨鳍条数目相等;动脉圆椎退化,代以动脉球;肠内不具有螺旋瓣;有鳔,与食道相通或不相通;大脑半球不发达,中脑及后脑发达;卵巢与输卵管相连,输尿管和生殖导管分开或形成共同管,开口于肛门后方;有正形尾鳍。
据相关数字统计,目前整个真骨总目约有2万多种,其中,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有中华青鳞鱼、鲥鱼、刀鲚、长鳍银鱼、尖头银鱼、大马哈鱼、青鱼、草鱼、白鱼、鲶鱼、泥鳅、藏鮡、中臀黄颡鱼、鳗鲡、粗吻海龙、刁海龙、鲈鱼、大黄鱼、带鱼、乌鱼、翻车鲀、长海蛾、黄鳝、牙鲆、黄斑兰子鱼、大头狗母鱼等。
从总体上说,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没有任何一类取得了像硬骨鱼类这样进化成功的。即使是那些高度发展了的最完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例如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以及中生代期间发展的很复杂的菊石类,也远远达不到硬骨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那种适应程度。
现在,硬骨鱼类已经占据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种生态位,从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从大陆深处的小小池塘到各类湖泊,从浅浅的海湾到浩瀚大洋中各种深度的水域等,随处都可见到硬骨鱼类在漫游。
不过,虽然都为同一类鱼种,但其各个物种之间,在体形大小上的差别也很悬殊,有些小鱼永远长不到1厘米以上,而鲔鱼可以长得非常巨大。一般来说,硬骨鱼类身体的形状和生态适应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鱼类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个体数量都远远超过许多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因此,可以说,硬骨鱼类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
鲤鱼
鲤鱼是原产亚洲的温带性淡水鱼,喜欢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川里。
鲤鱼在全球分布广泛,除澳洲和南美洲外。在中国和日本,鲤鱼被当作观赏鱼或食用鱼,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作为食用鱼被养殖。鲤鱼的种类很多,据相关数字统计,约有2900种。
它的背鳍的根部长,没有脂鳍,通常口边有须,但也有的没有须;口腔的深处有咽喉齿,用来磨碎食物。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
可以说,鲤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所含的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也佳,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鲤鱼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因此,多吃鲤鱼可以健康长寿。此外,鲤鱼还具有观赏价值。通常,观赏用的锦鲤鱼,全世界都有养殖,其中,尤以日本的锦鲤鱼最为先进,它是由各种颜色美丽的鲤鱼交配出来的。不过,虽然这些鲤鱼的颜色不同,但其都属于同一种类型。
(5)影响鱼类分布的因素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分布极广,无论是从南北两极到赤道,还是从五六千米的高山水域到近万米的深海,都有鱼类活动的踪迹。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万多种,在海水里生活的占2/3,其余的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这主要是由于海洋面积和体积都比淡水水域大的缘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约80%的海洋鱼类分布在浅海大陆架区,特别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淡水鱼类则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中。
一般来说,影响鱼类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盐度、温度、水深、海流、含氧量、营养盐、光照、地形地质、食物资源量与食物链结构以及历史上的海陆变迁等。另外,等温线与海鱼的分布关系也极大,如寒带与亚寒带海区,分布的经济鱼类主要有鲱、鳕、鲑、鲽和鲭等;亚热带海区分布的主要是沙丁鱼、和鲐;热带、亚热带海区则分布金枪鱼等。
通常,影响鱼类分布的因素若改变,则直接会影响到鱼类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导致了地球两极的终年冰雪融化,进而融化的冰雪导致咸海水被冲淡,洋流运动因此减弱。事实上,洋流一旦减弱,就使得鱼类的食物来源-浮游生物的数量减少,食物减少必定会导致部分适应能力不强的鱼类在该地区消失。此外,全球气温的升高会促使部分热带海域的鱼类向较冷水域迁徙。鱼类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也会因不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第二节湖海之别
1.千姿百态的海洋鱼类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人们按照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可以说,各层鱼类在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体现了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⑴中上层鱼类
从平面划分的角度来看,有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一般来说,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是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
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食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浅海区中上层鱼,背部颜色则与浅海区海水一样呈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典型代表为玉筋鱼。此外,会飞的燕鳐也常在浅海区活动。
另外,潮间带的海水,由于常受降雨、陆上注入淡水和潮汐的影响,其温度、盐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鱼类,而且有的鱼可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典型代表有弹涂鱼,弹涂鱼除在水中游泳外,还可依靠吸盘和发达的胸鳍跳跃,甚至可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捉昆虫吃,故而被称作“会爬树的鱼”。通常,潮间带捕鱼,一般黑色的鱼类可在熔岩间找到,绿色的鱼类生活在较淡的海藻间,橄榄色的鱼类在马尾藻间,赤色鱼类可在红珊瑚礁间找到。
⑵中下层鱼类
这类鱼是指在位于水深200米以内的中下层鱼类。浅海海底常可分为岩礁与泥沙海底。其中黑鲷、真鲷就常生活在多岩礁地区。
鲟鱼、皱唇鲨、扁头哈那鲨、扁鲨等,常在泥沙质海底觅食。
一般来说,水深超过200米的中下层鱼类,常被称为深海鱼;通常,人们把水深在200~3000米的海域,称作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的海域,称作深海,水深在6000米以下的海沟则称作超深海。
深海光线昏暗,食物贫乏,压力大,故深海鱼类形态奇特,色彩一般都呈银色、黑色和紫黑色。而在半深海生活的巨尾鱼、后肛鱼等,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每一丝微光,来搜寻食物。
此外,看上去好似有头没有尾的翻车鱼,头重尾轻,常常潜到半深海生活,不过,也常发现其在中上层海面上缓慢游泳,随波逐流,因其身上常附着发光动物,故游动时闪闪发光,人们称其为“月亮鱼”。另外,还有许多深海鱼的眼睛,已经退化或埋于皮下,成为名副其实的睁眼瞎子,一般它们常用触觉器官代替视觉器官。如深海盲帚鱼,其鳍条延长似扫帚。
⑶底层鱼类
典型的底层鱼类,身体扁平,背部颜色灰黑,常附贴在海底,使敌害难于发现。如孔鳐、赤虹、日本蝠豚、鮟鱇等。
其中,鮟鱇的背鳍已特化为一“鱼竿”,竿端还有“诱饵”,诱饵在动,好似蠕虫,过路鱼虾以为是可食之物,刚要去吃,发觉受骗,再想脱身,为时已晚,早被鮟鱇的巨口囊括入肚。
比目鱼则全身隐埋在海底泥沙中,仅露双眼,静候食物,遇有可食之物,便跃身捕捉。比目鱼体色还常随周围环境变化而改变,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还有些鱼如毒触,常模拟周围环境而形成拟态,而绿鳍鱼胸鳍常有游离鳍条,可在海底爬行,寻觅食物。
2.品种丰富的淡水鱼类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外,我国也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的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3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鱼类品种繁多,因此,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可划分为东南区、江河平原区、北部区、西北高原区、怒澜区5大区域。
⑴东南区
这一区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省和海南省等地;主要生长有喜暖性的鱼类,品种繁多,如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
主要养殖的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头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⑵江河平原区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等水域。此外,除了江河流域,还有众多的湖泊,为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其中,太湖的银鱼和长江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⑶北部区
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此外,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外,还饲养红鳟鱼。
⑷西北高原区
这一区域主要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他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主要养殖鱼类与各地相同。
⑸怒澜区
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其中,着名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在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主要养殖为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鲤鱼杂交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