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与人类最密切的哺乳动物
48710200000006

第6章 中型哺乳动物(1)

第一节草原精灵——大羚羊

1.大羚羊的基本特征

生活在中非和南非的大角斑羚,个子巨大,上角有点旋转,所以又称大羚羊或非洲弯角大羚羊。这种大羚羊的肩高一般在172~178厘米之间,大的可达182厘米;

身体的长度在2.80~3.3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600千克,最大的要达到1吨左右;蹄毛棕色或灰黄色,肩背部略有细白纹;雌性和雄性的大羚羊都有角,但雌的角较细较长,最长的能达到1米,雄的角一般不超过90厘米。

大羚羊主要生活在疏林的草原地区,常常以小群同栖,年长的雄大羚羊为王,率领若干只成年羚羊和幼年羚羊一起进行觅食活动。

该属的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也是最像牛的羚羊共有两种:产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普通大羚羊,产在中非的德氏大羚羊。德氏大羚羊体型更加高大粗壮,角长最高纪录为1.2米。它们的体长约为1.8~3.4米,尾长0.3~0.6米,肩高1~1.8米,体重约900千克,雌雄均有角。

大羚羊喜欢栖息在开阔的草原或有灌丛和稀疏树林的地区,经常数只至100多只一起活动,雄性有独栖现象。它们白天炎热时休息,清晨和傍晚活动觅食,吃树叶、灌木、多汁的果子及草。它们进行长距离的周期性迁移。在有水源处它们常饮水,但缺水时也可长期不饮水而从树叶、根茎等食物中获得足量的水分。

大羚羊躯体粗壮,但仍善跳跃,能轻松地跃过1.5米高的围栏。

它们虽然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但行动缓慢,易被追上。

大羚羊似乎无固定的繁殖季节,可谓是动物界最没计划生育观念的动物,不过仔兽多在10~11月间出生,孕期250~270天。雄性四岁、雌性三岁性成熟,寿命在15~20年。

它们胆小怯懦,易于驯顺,非洲许多地方试图驯养它们。大羚羊因头部具有美丽的花纹和剑状的长角而被人们大量猎取作为装饰品。其皮厚而坚韧,可制革肉也鲜美可口。

2.极度耐渴的转角大羚羊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弯角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而弯角大羚羊却不一样。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弯角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它们把体热储存起来,而不是散发热量。虽然体温会不断地上升,但是弯角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的高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弯角大羚羊发如此高的“高热”,为什么不会妨碍其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充血发热的。来自弯角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降了一下温,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血液在进入大脑时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这样就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白天储存热量,到了晚上,气温较低,弯角大羚羊又逐渐把热量释放出去。这时候,它的体温能一直降到36℃以下,这样以便在第二天白天时能储存更多的体热。

弯角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弯角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为了防止脱水,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所以大羚羊选择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这样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弯角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弯角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

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就这样,通过白天储存体热,晚上散发和浓缩尿液避免水分丧失,夜间进食摄取食物中的水分,深呼吸制造代谢水等方式,弯角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能力如此强大,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成为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但是,几十年来,为了获取羚角、皮毛、肉,或仅仅由于好奇,许多不法商人、猎人们乘着汽车,挥舞着枪支,对弯角大羚羊进行了大屠杀。到20世纪90年代,弯角大羚羊已在野外被大量捕杀,现在只剩数千只被人工圈养生存了下来,其中大多数养在美国得州的牧场。弯角大羚羊历经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那套巧妙的适应方式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个物种如果失去了其野外栖息地,丧失了其主要习性,即使能继续繁衍,也只是徒有其形,近乎灭绝。

耐渴大王也难逃厄运,弯角大羚羊需要人们共同的关爱和保护!

第二节澳洲特产——袋鼠

我们大家在《动物世界》中应该不难见到袋鼠,袋鼠原产在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澳大利亚袋鼠,除了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都在野地里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都有袋鼠活动的身影。

袋鼠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跃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或在前脚和后腿的帮助下奔跳前行。

袋鼠属夜间生活的动物,通常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寻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种的袋鼠会单独生活。

据动物学家们观察研究,袋鼠每年生殖1~2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小袋鼠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袋鼠妈妈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在野外,袋鼠主要吃各种杂草和灌木;到了动物园里,喂它们的饲料有干草、胡萝卜、蔬菜、苹果、饼干和黑豆,食物种类多,营养也就丰富,在吃食方面也很讲究。美国芝加哥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一件怪事:那儿有52只大袋鼠,突然在一年之内病死了49只!

他们赶紧请专家来“会诊”,动物学家研究了袋鼠的饲料,发现草料中缺少钙和一些矿物质,这正是袋鼠生活中所必需的。于是,他们给袋鼠增加了含矿物质丰富的苜蓿、燕麦和各种蔬菜。没出一个月,剩下的三只大袋鼠就恢复了健康。由此可见,袋鼠真是难伺候的家伙。

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赤袋鼠又名红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动物之一。红袋鼠其实只有雄性体色是红色或红棕色,其雌性体色都呈蓝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后脚长而有力,行进时,完全以后脚来跳,大尾巴则保持平衡。它们善于跳跃,能跳7~8米远,1.5~1.8米高。如果它们去参加奥运会,一定能拿到“双跳冠军”。大袋鼠喜欢搞“小团体”,活蹦乱跳地在夜间觅食各种草类、野菜等。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袋鼠的孕期为343天,一般产下1仔。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用舌头把脏东西舔干净。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

这种袋鼠也喜欢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体活动,以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胆小而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声响,它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便溜之大吉了。

另外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第三节我国专有的“丛林保护者”——东北虎

1.东北虎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东北虎是我国的骄傲,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猫科亚种,其中雄性体长可达2.8米左右,尾长约1米,体重有350千克左右,有记录的最大野生东北虎体重达到470千克,为苏联捕获。

东北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的美称。

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一块白斑。

现在东北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它的毛色鲜明美丽,虎爪和犬齿利如钢刀,锋利无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10厘米,是撕碎猎物时不可缺少的“餐刀”。它还有条钢管般的尾巴。东北虎捕捉猎物时常常采取打埋伏的办法,一旦目标接近,便“嗖”地窜出,扑倒猎物,或用尖爪抓住对方的颈部和吻部,用力把它的头扭断。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主要靠捕捉野猪、黑鹿和狍子为生。它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60平方千米以上。

常言道:“谈虎变色”,“望虎生畏”。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

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

东北虎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处游荡,独来独往,没有固定住所。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发情期,雄虎才筑巢,迎接雌虎。不久,雄虎多半会不辞而别,把产仔、哺乳、养育的任务全部推给雌虎。

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仔,每胎产2~4仔。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

它出去觅食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发现。回窝时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山岩溜回来,不留一点痕迹。

虎仔稍大一点,母虎外出时将它们带在身边,教它们捕猎本领。一两年后,小虎就能独立活动。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8年左右。

东北虎的爆发力和攻击力非常强大,如传说的山神一样,拥有火一样的神灵目光。它的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的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是那样的平稳和安静,看起来就像在丛林中滑行一样。它拥有尖硬的锯牙钩爪,拥有5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摩擦地面。

中国科学家在解剖东北虎的时候,发现它的肌肉一打开之后,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好看,还要结实,肌纤维极为粗,浑身上下,几乎很难见到脂肪,强壮的骨骼附有强大的肌肉,证明这种动物有极强的爆发力。虎的爆发力有过实证,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