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陆地资源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同时,陆地资源也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陆地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几大类。我国地大物博,许多资源十分丰富。
1.“财富之母”——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
我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着的地理特色:
(1)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占的面积超过平地(平原和高平原)。
(2)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点。
目前,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57%,耕地占12.84%,林地约占24.79%,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7.54%。
我国现有耕地130万平方千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尽管如此,我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然很大。
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万平方千米的宜农荒地、60多万平方千米的草山草坡和90多万平方千米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
2.“绿色宝库”——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
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还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可贵的“绿色财富”。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有3860万平方千米。
其中针叶林占总面积的1/3,阔叶林占总面积的2/3。现在世界森林面积随着人口的增加正日益减少,每年约减少11.3万平方千米。
森林资源的数量多寡,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的条件、森林拥有量情况及森林生产力等。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8.9万平方千米,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其次是西南天然林区。另外,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有的热带阔叶林区,被称为“植物王国”。
3.“维持生命的源泉”——水资源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在自然环境中,水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水资源一般是指陆地上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其中储备大量淡水的固体冰川还很难被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
(1)水资源和人类
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聚集,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1/3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
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
(2)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河流、湖泊的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我国水资源总量达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缺水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且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合理、不平衡等。
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
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70%的水资源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还有: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4.多姿多彩——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在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
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生物资源的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生物资源的组成种类和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万多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就有2000多种。
生物资源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而且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
5.种类繁多——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河流、洋流、潮汐、草木燃料及太阳辐射等。
我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
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亿多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天然气新探明的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
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截至1990年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有色金属占据优势,钨、锑、锡等均居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总储量的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三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攀枝花铁矿中有钒、钛、镍等伴生。
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也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二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除常规能源外,我国的新能源资源,例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也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但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资源储量十分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