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48718900000022

第22章 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3)

《南阳日报》“热线民声”版的基本运行模式: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政府督察室、市纠风办参与,借助《南阳日报》“市民呼叫中心”这一平台,与56个职能部门联动,集党纪、政纪、群众及舆论监督为一体,四种形式合一形成监督合力。

“事实准确,与人为善”,是担任《解放日报》群工部副主任多年的王玲英在舆论监督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解放日报》在舆论监督栏目“解放监督”的实践,总结出了舆论监督的六条经验:一是出发点要正确,是为党分忧、为民谋利,绝不是单纯地制造轰动效应、为媒体争夺公众眼球;二是题材选择要正确,对群众要求要具体分析,有的问题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公开的报道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大局着眼,绝不能有闻必录,有“光”必“曝”;三是事实要准确,绝不能粗枝大叶;四是文风要平缓,要与人为善,绝不能冷嘲热讽;五是要依靠党政组织和社会力量,绝不能媒体包打天下;六是要有光明的“尾巴”,在报道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媒体的公信力和群众的信心,绝不能有头无尾。

三、服务职能有待细化

如果说党报群众工作的舆论监督职能弱化了,我们还可以列举这样那样原因的话,那么党报群众工作的服务群众职能不到位,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推卸责任了。作为群众工作在报纸版面内容上的重要体现,党报群众工作的服务群众职能究竟怎么样呢?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党报群众工作服务职能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服务群众的广泛性来看

从服务群众的广泛性来看,省级党报不及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丰富。省级党报群工部门一般都要编发服务群众方面的“读者来信”之类的版面,当然也有少数省级党报没有或者取消了这样的版面,直接服务群众的内容在版面上体现不出来。譬如《江西日报》群工部没有自己的版面,主要职能是编发通讯员来稿;《四川日报》曾经拥有的“服务热线”版面取消之后,没有类似直接服务群众的版面;《重庆日报》没有“读者来信”版,由群工部改名而来的社会新闻部负责的版面“社会新闻”版,刊发的基本上是公检法、民政、妇联、社区等方面的动态新闻,少有直接服务群众的稿件。保留“读者来信”之类版面的省级党报,像《湖南日报》、《大众日报》等多数省级党报仍叫“读者来信”版,少数报纸叫其他名称,如《广西日报》叫“大众信箱”版,《贵州日报》叫“读者天地”版,《新华日报》叫“读者热线”栏目,《解放日报》叫“百姓心声”版。而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群工部门编发的直接服务群众的版面一般都叫“热线”,如《成都日报》、《苏州日报》叫“党报热线”,《杭州日报》叫“热线新闻”,《自贡日报》叫“读者热线”,《盐阜大众报》叫“大众热线”,也有不叫热线的,如《长江日报》叫“互动广场”。省级党报服务群众版面内容多为政策咨询,而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服务群众版面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涉及群众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如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小区噪音扰民等等,可以说,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在服务群众方面跟当地的都市类报纸比较接近。而且,省级党报获取服务群众线索的渠道一般仅限于群众来信和报社电话,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获取服务群众线索的渠道依赖群众来信的很少,更多是靠报社24小时热线,还有一些报社与当地政府的便民热线合作。如《苏州日报》、《杭州日报》就与当地政府的便民热线“12345”合作,获取了报社热线没有的大量信息。加之,省级党报的版面一般都不及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多,因此在刊发服务群众新闻信息的量上也比不上后者。

(二)从服务群众的及时性来看

从服务群众的及时性来看,省级党报比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要迟缓些。省级党报获取群众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信件,信件从群众手里到报社本身就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上一些报社处理不及时,以及报社版面安排滞后,因此群众来信从反映问题到得到回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是开通了热线的一些省级党报,也很少有对热线进行24小时值守的,热线不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一般都有24小时热线,群众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热线工作人员那里直接得到答复,如《成都日报》热线962211的口号是“有求必应”,有12部中继线8位接线员24小时全天值守。而且,在版面容量和出版频次上,省级党报也一般不及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致使其服务群众新闻报道滞后。省级党报总体版面偏少,一般为对开12版,少数省级党报还是对开8个版,其服务群众新闻方面的版面就更少,而且频次比较慢,如《安徽日报》群工部版面是每周1.5个版,《广西日报》“大众信箱”、《贵州日报》“读者天地”版、《解放日报》“百姓心声”版都是每周1个版,《湖北日报》群工部版面是每月3个版,《新华日报》“读者热线”栏目是每周一到周五在A3版刊发,每期4条小稿。而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的版面容量要多,出报频次要快,如《成都日报》“党报热线”是周一到周五每天半个版,《杭州日报》“热线新闻”是周一到周六每天一个版,周日半个版(跟“城市新闻”合版),《盐阜大众报》“大众热线”是周一到周六每天一个版,《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每天两个版,每周10个版,《厦门日报》“监督在线”每周8个版。因此,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服务群众的及时性比省级党报要强些。

(三)从服务群众的主动性来看

从服务群众的主动性来看,省级党报不及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强。有的省级党报群众工作服务职能也已经弱化甚至消解,有的省级党报取消了热线和相关版面甚至服务群众的渠道都没有了,即使服务功能保留比较完好的省级党报也大多停留在“等客上门”的状态,“主动出击”力度不强。在调研的省级党报中,群众工作服务群众“主动出击”做得比较好的是《解放日报》,除传统的信访接待之外,该报群工部还有两条热线,一条热线接听读者投诉,另一条热线是新闻报料,这是该报“等待”服务群众的内容;与此同时,在“主动出击”服务群众方面,报社推出“把办公桌搬到基层”的做法,群工部记者到静安寺街道深入采访三个月写的一组报道还获得了上海新闻奖一等奖;两周一次的“手拉手”版面,是群工部经过精心策划帮助困难群众的一个品牌;此外,每年三个长假,群工部还要组织长假热线,阶段性地对群众进行专题服务。“群众工作不能光依赖来信来访,要走出去,不能光依赖来信来访来判断,要靠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来判断”,这是《解放日报》原群工部主任蒋梦丹感受最深的一点。

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在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上要比省级党报强些,除像《杭州日报》、《苏州日报》那样主动跟政府便民热线合作扩大信息来源外,一些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还根据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策划,或跟政府部门配合,或请有关人士值守热线,或跟其他媒体进行媒体联动。如《长江日报》群工部主办的“互动广场”版除跟市长热线合作之外,还跟武汉市纠风办和武汉电台合作举办“聚焦行风”栏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策划“倾听民声社区行”等活动,把党报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南阳日报》群工部的“热线民声”版有市政府督察室和市纠风办的参与,与56个职能部门联动,还开设“嘉宾热线”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新闻部组建的“党报公众服务网”有32家政府部门、公众服务单位加盟;《兰州日报》举办的“党报热线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来服务群众;《自贡日报》“读者热线”除跟政府信访办等有关部门合作之外,还每周请律师到报社值守热线,倾听群众的呼声;《杭州日报》不定期举行“读者快乐派对”等主题活动,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省级党报群众工作服务群众方面不及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这一点,曾经担任《人民日报》群工部主任十年之久并一度担任全国省级党报群工记协会长的李有存也有同感,她至今还经常出席地市级党报群工年会,她的感觉是,地市级党报的群众工作更活跃。

四、信访接待处境尴尬

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党报信访工作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不少党报信访渠道畅通、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而另一方面则是信访数量急剧下降。这一头“热”一头“冷”,时常困扰一些党报的信访工作者。

(一)信访工作井然信访数量下滑

可以说,在传统党报群众工作几个方面的内容中,信访工作这块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就是一些撤销群工部的党报,依然有专人负责信访工作,而且,部分党报的信访工作还干得有声有色。一些党报很好地保留了党报信访工作的好传统,在《贵州日报》,不仅接待室宽敞明亮,群众来访有专人接待,而且还会为来访群众免费提供矿泉水;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报信访工作管理规范,除了对来信来访进行登记外,还根据不同类别问题进行分类存放。在《贵阳日报》接待室,工作人员态度温和,热情大方,让来访群众备感亲切。《解放日报》群工部“读者接待室”每天2人接待,另有2人负责接待投诉电话(报社设在部门的),对来信来访实行电脑登记,每封信都有回复,回复出去的平信还有一个卡片,卡片有编号,如果对方未收到或想进一步了解情况,电脑里面有登记,群众都可以方便查询。《湖南日报》群工部拓展了群众信访的网络渠道,与湖南在线联合开设了“投诉直通车”,群众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反映情况。以《长江日报》为代表的全国50多家城市党报,自2005年就联合推出群工新闻互动网,在汉网(http://www.cnhan.com)共同主办《有事找党报·异地接访》新闻栏目。

尽管许多党报的信访工作都搞得不错,可信访量的下滑也十分明显。《解放日报》上门来信访的人比以前少多了,信访量最大是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每天来信几麻袋,来不及处理,从各部门抽人来处理,以后就逐年下降。《湖北日报》在新信访条例颁布以后(2005年以后),信访量有所下降,目前平均每天3~5个人来访。《长江日报》很少有来信,每月凭来信写的稿件有1~2条。《重庆日报》80年代是3个人专门处理来信,现在1个人处理,一个月只有30~40封来信。《贵州日报》平均每天接待群众来访也只有4~5起。

与省级党报信访工作以群众来信来访为主不同的是,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信访工作则主要以热线为主,虽然不少城市党报和地市级党报都开通了热线,并设置了相关版面,但在晚报都市报势头强劲的城市,党报热线这块跟晚报都市报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像成都、重庆、武汉、贵阳、南京、杭州等城市,大多数群众反映情况首先想到的还是晚报都市报,而不是党报。

(二)信访数量下滑的原因

对于群众来信来访量的下滑,《重庆日报》社会新闻部主任刘春帼的解释是,通讯工具多了,小事情不反映,大问题帮不上忙。《解放日报》群工部原主任蒋梦丹也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对信访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把矛盾化解到基层,老百姓一般不会第一时间找到新闻单位,一般都是老大难问题。二是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多了,分流了。除党报外,还有都市报,除新闻媒体外,还有有关部门的信访办。三是新闻单位是传媒,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直接处理的权力,收到信件之后如果有典型意义才选择来做报道,如果不公开报道就选择来做内参,之外的转到有关职能部门,最多督促一下,久而久之,群众知道还是要转出去,来的人就少了,这也是下降的原因。

其实,群众信访量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些党报群众工作职能的萎缩,群工版面减少了,舆论监督弱化了,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来向党报反映情况的群众自然就少了。

另外,信访数量下降也与广大群众的通讯习惯变化有关。在通讯不发达年代,群众只能通过来信来访向党报反映情况。而如今,电子邮件、手机、网络等新通讯手段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成本比来信来访要低得多。很多群众选择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向党报反映情况,传统信访数量也就随之下降。

信访量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群众对党报信任度的下降,也可以看出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体现得不充分。群众不通过信件、来访、电子邮件、电话等渠道向党报反映情况,相当于党报就少了群众这个“耳目”,没有了耳目还怎么体现服务群众这一“喉舌”功能呢?因此,党报信访工作要革新信访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重新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所谓革新信访观念,就是不能把党报的信访工作仅仅局限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应广泛开辟手机短信、互动QQ或MSN、网络专栏等渠道,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所谓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党报信访工作应善于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组织新闻策划,吸引群众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