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48718900000023

第23章 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4)

(三)信访工作应明确职责冷热有度

关于改进党报信访工作的论述颇多,基本观点如报社领导要重视信访工作,信访工作人员要热情耐心地接待信访群众,妥善处理信访群众提出的问题等等。但是,党报作为新闻媒体,也有自身的职责,不可能无限制地接待信访群众。要是信访群众都一个劲儿向党报拥,党政部门的信访办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而且党报也没法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党报信访工作既不能“冷”得让群众都不找党报,也不能“热”得让群众都找党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其实,无论是党政部门信访工作,还是新闻媒体信访工作,都存在减少重复信访、有效化解矛盾这一问题。各级政府的信访办,无论哪方面的信访都应该接待,职责是明确的。各职能部门的信访办,一般只接待与该部门职责相关的信访,职责也是十分明确的。而包括党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究竟该接待或者不该接待哪方面的信访,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似乎什么信访都可以接待,但很多信访接待之后还得转有关部门解决。因为媒体不是政府部门,除了从政策方面对群众的一些疑问进行解答之外,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最多通过公开报道和内参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对转处的信访起一定的督促作用。譬如一个涉及派出所的群众信访,就容易形成三个方面的重复信访,本来群众直接找管辖这家派出所的区县公安局就可以,可又担心公安局袒护下属不秉公处理,于是同时向上一级公安局信访,上级公安局接到信访之后还得转回区县公安局处理,这是重复上访的第一层;有的群众对公安系统内部处理可能不放心,在向系统内反映情况的同时,还向政府信访办反映,然后政府信访办又把情况转到公安部门信访办,这样层层转到区县公安局处理,这是重复信访的第二层;有的群众对媒体监督职能信任有加,认为媒体曝光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于是在向公安系统信访办和政府信访办反映情况的同时,还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媒体接到信访之后既不能公开报道,也不能做内参,还得转公安部门处理,这是重复信访的第三层。

(四)搭建公共平台创新信访管理

重复信访加重了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信访工作量,不利于信访工作的健康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当前信访工作的条块分割。如果能够对信访渠道进行有效整合的话,不仅能够降低重复信访,而且还能促进信访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何整合信访渠道呢?

笔者认为,政府信访办(包括市长公开电话或政府便民电话)、行政部门信访办、媒体信访接待室这三块可以合作建立一个群众信访公共平台,群众向平台的任何一个终端反映情况,信息都会自动进入公共平台的处理系统,即使群众再通过其他终端反映,工作人员只需要给群众简要说明,而不必再重复处理;进入公共平台的信访情况,由平台工作人员向相关部门转发处理,并对整个流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对每件群众信访情况进行电脑登记、编号,信访群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查询反映情况的处理进度;新闻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在公共平台选取信息来做公开报道和内参,而不必为一些职责不明的信访耗费过多精力,以致影响报社正常工作的开展。

对于党报的信访工作而言,构建公共信访平台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党报群工人员从大量职责不明的信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开报道和内参工作;二是扩大党报的信息来源,为群众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线索和题材;三是有效糅合行政部门的权威性和党报的权威性,强化群众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力度。

不过,构建公共信访平台的过程中,会出现报社读者来稿和提供新闻线索与信访工作之间的矛盾。报社可对外公布两套联系方式,一套联系方式是公共信访平台的电话、邮箱、地址,群众向报社反映情况就自动进入这个系统;另一套是报社读者来稿和提供新闻线索的电话、邮箱、地址,直接为采编服务。

在党报信访工作中,还应注意处理方式的创新。譬如《丽水日报》新闻调查部首创了在报纸上公布“每月信访概况公示”的新办法,通过公布不同行业(领域)的信访情况,达到舆论监督效果。在公布的信访情况中,还尝试对信访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其所占比例与上月比较上升或下降的情况,等等。此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于涉及到行业(领域)的行风建设问题,“每月信访概况公示”引起了许多职能部门和相关监督部门的重视,有的还专门派人来详细了解信访的具体情况,并切实加以解决。

五、通联工作面临挑战

通联工作是“群众办报”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讯员队伍是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那么党报通联工作发展状况如何?通讯员队伍建设怎么样?调研结果表明,党报通联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通讯员队伍正在流失,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党报通联工作面临挑战。

(一)通联工作弱化的表现

关于党报通联工作的弱化趋势,有人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联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视。一些媒体,尤其是采编人员或不联系通讯员,不愿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浮光掠影,东拼西凑,敷衍成篇;或热衷于从网络上捞信息、抄资料,使得媒体自身在群众中失去威信。

二是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群众对党报的参与度大为减少,与记者相比,通讯员稿件见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讯员队伍人数逐年减少。也有人概括了三个方面:一些媒体为了照顾记者用稿,大量挤掉通讯员来稿,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社会评判标准多元化,以及机构改革的影响,通联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忽视,一些地方甚至撤销了报道组的机构;还有一些媒体转而依靠“线人”报料,获取新闻线索……不管是三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都注意到了党报通联工作弱化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党报和通讯员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同时,笔者在调研中也注意到:在报社机构设置中,还有相关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通联工作的,的确不多,相当一部分报社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职能,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城市党报,新闻线人的线索提供职能取代了通讯员职能;通讯员队伍严重流失,一些报社对通讯员队伍缺乏规范管理,把通讯员来稿等同于自然来稿;在报纸版面上,通讯员署名稿件日渐稀少,通讯员发稿专版和专栏更是难得一见,即使偶有通讯员来稿,也往往是记者据为己有,有的在记者署名后面有通讯员署名,有的干脆就抹去了通讯员的署名;通讯员稿件长期积压得不到处理,刊用与否没有及时回复,采用之后收不到样报和稿费更是家常便饭,严重挫伤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

(二)通联工作弱化的原因

那么,党报通联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从报社角度来看,新闻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那种依靠通讯员办报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今媒体竞争加剧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新闻策划,而新闻策划的工作,一般要依靠媒体自身的编辑记者。记者根据策划,对如何采写稿件心中有数,出稿快;而通讯员欠缺与编辑部门的沟通,稿件未能凸显策划意图,往往难以被采用。更重要的是,媒体报道的内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报道内容的可读性;没有多少新意的“一厂一村”、“一因一果”式的工作报道、成果报道越来越不受媒体欢迎,而这正是通讯员以往提供得最多的东西。此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媒体传播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使跨区采集新闻越来越方便。媒体在新闻采集、传播方面对通讯员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从通讯员角度来看,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通讯员的劣势也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难以从公众的角度报道“短平快”的社会新闻。其二,采访上的局限。通讯员是“编外记者”,没有记者证或是新闻从业证,对单位以外的新闻采访“名不正,言不顺”,几乎无法开展工作。因为无法到权威部门或是对权威人士进行采访,新闻的权威性也就无法保障。其三,新闻真实性难以核准,出现责任难以追究。以往通讯员由报纸和宣传部门联合管理,通讯员发表稿件必须经本单位宣传部门审阅,由于宣传纪律的限制,假新闻难逃层层把关。

现在宣传部门对通讯员的控制弱化,因此,对通讯员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确有难度。而媒体一旦发了假新闻,轻则受到读者批评,影响媒体形象,严重的还会引来官司。媒体在新闻真实性上的谨慎也是通讯员发稿难的原因之一。

(三)部分党报通联工作推陈出新

尽管党报通联工作总体呈现弱化趋势,但是不少党报还是保留了通联工作的好传统,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党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稳定且数量较大的通讯员队伍。《贵州日报》有通讯员1200多人,坚持持续写稿的也有100多人。《解放日报》每两年对通讯员队伍进行调整,有通讯员200多人,在此基础上遴选特约通讯员60余人。《新华日报》通讯员两年聘一次,现有通讯员180多人。《湖南日报》强化通联工作,形成了一个达10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并不定期举行通讯员座谈会,使这支队伍成为报社掌握社情民意的耳目。二是重视通讯员培训、表彰,主办通讯员刊物且免费发放。《贵州日报》每年对通讯员培训1次,时间半个月,每次150人左右;群工部办双月刊杂志《新闻写作》,作为通讯员写稿交流的园地,还有月刊《通讯员》报,向通讯员免费发放。《湖北日报》群工部的月刊《编读往来》向通讯员免费发放,每年办两期通讯员培训班,每年有300人参加培训,每年评一次通讯员好新闻。《福建日报》从1993年至今,已开办了多期通讯员新闻培训班,培训通讯员达1800多名,报道组成员基本上都经过了福建日报培训;主办《通讯往来》刊物,是《福建日报》向通讯员传递信息的管道,也是通讯员业务交流的平台。《解放日报》每两年进行通讯员好新闻和优秀通讯员评比,每年举行一些大型讲座,群工部还出一个刊物《编通往来》(月刊),这些对通讯员来说都是免费的。

《陕西日报》1991年以来每年要在全省评出通讯报道先进集体20个左右,优秀通讯员50名左右,2003年以后又增加了“十佳通讯员”评比;同时新闻调查部办有月刊《陕西日报通讯》,并在全省聘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30名优秀通讯员担任《陕西日报》评报员;每年在报社和基层单位举办三至四期培训班,已举办培训班40多期,培训通讯员2000多人。《新华日报》记者通联部办有纯业务性的报纸《通联往来》(月刊),作为通讯员交流的园地;自1985年以来,每年评1次优秀通讯员,每次100人左右的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每年举办通讯培训班,在区县里面办班;另外还开联谊会,一个季度一次,还有就是让通讯员到报社跟班学习。《吉林日报》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时,除请报社各业务部现职负责人或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经验的采编人员出任教师外,有时还根据需要从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以及吉林省法学会聘请专业教师授课;为使培训更加正规,群工部专门编印了《新作品》和《培训教材》;群工部主办《通讯员之友》更是成了强化通讯员培训工作的延伸。三是保障通讯员发稿。《贵州日报》通讯员用稿占各记者站来稿的70%,群工部版面“读者天地”除“记者调查”栏目外,其余均为通讯员来稿。《福建日报》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2004年、2005年,全省通讯员为福建日报供稿数分别为52231篇、60298篇、71434篇;被采用数分别为20691篇、22791篇、21832篇;3年来,通讯员稿件的见报数分别占《福建日报》总用稿数的48.5%、50%、48.2%。《湖北日报》开通了通讯员信箱,一个人专门负责通讯员稿件,以及见报稿件的统计、划稿费等。《新华日报》为确保通讯员稿件见报率,推行驻站记者跟通讯员合作写稿制度。《宝鸡日报》对通讯员自己想写稿但又感到力不从心的,报社派记者与他们合写,同样发给优厚的报酬;同时,报社还增设了《基层新鲜事》栏目,给编辑规定了任务,专门编发通讯员的稿件,以此调动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