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48718900000024

第24章 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5)

(四)党报通联面临三大挑战

无论是通联工作保存得好的报社,还是通联工作正在弱化的报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当前通联工作不好搞,党报通联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党报改革与通讯员地位和作用之间矛盾的挑战。一些通联工作搞得好的党报,通讯员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突出,除了给报社写稿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发行和广告任务。一家省级党报群工部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通讯员集新闻采访、报纸发行、广告创收三者于一身,其地位是报社的编采人员和经营人员没法替代的,因为根据现行有关规定,报社编辑记者和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分开,不能混岗,而通讯员不属于报社员工,则可以在写稿的同时搞发行和广告。实际上,报社和通讯员之间有一个利益链关系:通讯员所在单位需要对外宣传,通讯员能够写稿且可以发稿,而党报又可以为通讯员提供一个发稿阵地;当然,报社也不可能一味无偿地为通讯员提供版面空间,除非其稿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一般情况下通讯员稿件的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报社可发可不发,如果保障了通讯员的发稿量,那么接下来的发行和广告工作,通讯员自然是不敢懈怠的,何况通讯员能够在报社的发行和广告工作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这条双向的利益链看似很严密,不过在党报改革中有可能松动,甚至解体。

市场化是党报改革的基本方向,党报要尽可能贴近读者,就不可能有大量一个行业一个系统的宣传稿,新闻价值自然会成为发稿的首选标准,党报压缩相关版面,通讯员稿件难发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大多数党报的主要发行量都是通过行政渠道邮发来完成的,自办发行占的比重不高,加之广告代理制的推行,通讯员在发行和广告中的地位大幅下降;而且,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报社对记者的考核是以稿件量化为依据的,发通讯员稿件太多,势必影响记者工作量的完成,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记者稿件也是正常的。可以说,一些通联工作做得不好的党报,都是由于报社和通讯员之间的这条利益链松动或者断裂。其实,这条利益链本来就很脆弱,党报不应该简单地把通讯员当成自身的利益诉求对象,而是要把通讯员作为党报“三贴近”的有力触角,借以充分挖掘基层新闻资源。

可是,报社的这种想法会不会成为一厢情愿呢?于是导出了党报通联工作面临的第二个挑战———通讯员对这项工作的自我评判中又觉得若有所失:简单的宣传稿自然发不了,采写新闻价值高的稿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说,而且发表之后稿费也没有多少,甚至还不如向都市类报纸报料来得快捷实惠。是埋头当通讯员还是抬头做新闻线人?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不少通讯员。党报是需要能采写成稿的通讯员呢,还是需要只提供线索的新闻线人?当然,两者都有各自的好处,新闻线人会自觉钻研报纸的用稿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高命中率,以换取可观的线索奖;而通讯员熟悉本单位本系统情况,就某一线索进行采访容易深入下去挖掘新闻资源。应该说,报社两者都需要,不过与自发的新闻线人相比,规范管理的通讯员队伍更可靠。党报应该做的是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培训通讯员能够像记者一样采访写稿的同时,要尽可能做到与报社沟通,报社的报道计划要让通讯员知晓,通讯员自发采访时最好事先以线索的形式跟报社商量,确认有价值后再根据报社要求采写;报社尽可能为通讯员采访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讯员稿件见报后应按记者稿同等待遇计发稿酬;合适的时候可以把成熟的通讯员发展成为报社的特约记者,甚至选拔进报社当记者。总之,既要按记者的要求来规范通讯员,也要按记者的待遇来对待通讯员,通讯员虽然在编外,但要使他们时时感觉在编内。

党报通联工作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通讯员的积极作用与办好党报之间的关系存在认识障碍。一般认为,大力依靠通讯员的“群众办报”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事情,而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办报”的说法提得少了,还有没有必要维持一大批通讯员?即使通讯员队伍依然完好,通讯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而且写稿也十分踊跃,报社发稿也不惜版面,这样一来,党报不就办成一张通讯员报了吗,还怎么面向市场?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党报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参与报业竞争,靠什么,说到底就是靠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都市类报纸的异军突起,其成功关键就是注意到了新闻内容向市民阶层的贴近性,而这个贴近性的市场空间又是之前的党报和晚报都没有注意到的。目前党报发展状况普遍不理想,根子在于新闻内容离群众太远,那么党报如何真正贴近群众呢?仅仅靠记者是肯定不行的,因为相对于扎根基层的通讯员来说,记者的人数和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而量多面广的通讯员则不一样,他们遍布每个乡镇、街道和行业组织,比记者更熟悉基层情况,又不需要报社支付基本工资;通讯员就像报社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能够把基层的声音传递到报社。因此,通讯员应成为党报贴近群众的重要力量。

就后一个问题而言,通讯员的稿件又多又好,报社应该高兴才对,而不是犯难。一家全国性的、省级的、地市级的党报要贴近县市甚至乡镇群众,的确是一个难题,除了在现有版面上增加基层内容外,不妨开设一些地方专页。为减少通讯员来稿的盲目性,除定期向通讯员通报报社的报道计划外,还可对通讯员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县市一级可设报道组或者通联站,聘请一定数量的通讯员,在乡镇、街道一级可聘请归县市报道组管理的信息员,甚至可以把信息员延伸到村社、社区一级;对于各地通讯员的来稿,可分为两个层次,先是线索层面,然后才是稿件层面,各县市报道组应经常向报社传送新闻线索,报社对线索进行筛选之后,再确定报道方案,安排通讯员采写,报社可根据线索提供情况、线索采用情况、发稿情况给通讯员计发报酬。

尽管党报通联工作面临这样一些挑战,但是从党报的发展状况来看,都是应该解决的。各级党报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通联工作的思路,使报纸尽可能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三贴近”和“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满意”这“两满意”。

六、内参工作有待加强

和公开报道一样,内参也是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不宜公开报道或者不能公开报道的稿件,内参是一个很好的出口。特别是一些舆论监督稿件,公开报道出不来的时候,转发内参,可以起到促进问题解决的良好效果。可是,一些党报对内参工作还不够重视,内参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党报内参有待改进和加强。

(一)党报内参的基本状况

内参工作在各家党报的归口不太一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专门成立了内参部等专门机构,负责报社的内参工作,如《人民日报》在2005年成立了内参部,《重庆日报》等一些省级党报也设有内参部,《甘肃日报》有内参编委会,负责整个集团的内参工作;二是内参由报社综合业务部门总编室负责编发,如《四川日报》、《贵阳日报》等;三是内参由党报群工部门负责采写编发,这类最普遍,如《河北日报》、《大众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杭州日报》、《盐阜大众报》等。一些党报既有代表报社的大内参,也有群工部门自己编发的小内参。《贵州日报》群工部编发的内参就有两份,一份是《舆论监督内参》,原则上一个月1期,以记者调查为主,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个刊物是《舆情报告》,每周1期,反映一周以来主要群众呼声,送集团领导和有关部门。《湖北日报》群工部也曾办有两份内参,一份是《内部参考》(报社委托群工部办的),另一份是《群众来信摘编》;《群众来信摘编》(小内参)不定期出,2002年停办,在《内部参考》上开了“群众来信摘编”栏目;现在合二为一的内参叫《湖北日报内参》,稿件以记者稿为主。《大众日报》群工部主办的内参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普本,发县级以上领导;另一个是特送本,送省委省政府领导。《自贡日报》总编室也要编发《内参》和《来信摘编》两份内参。

从内参稿件的采编流程来看,有人把省级党报的内参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采编独立型。内参部作为一个新闻业务部门,有记者、编辑,从选题到采写、审稿、发稿均由本部门完成,比较好操作,稿件质量、数量有保障,但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编辑、记者。在体制上,内参部一般隶属于主报,在成立了报业集团的省(市)则隶属于报业集团。从各省(市)实践的情况看,隶属于报业集团也有不便,因报业集团是管理机构,内参部记者外出采访缺乏媒体支撑,于是有的省(市)将内参部设在主报,业务由主报代管,人员仍由报业集团直管。二是以编为主型。在一些成立了报业集团的党报,有的内参部是新闻业务的一个管理部门,只配少量编辑,没有记者。它的职能是将集团内各家媒体的内参报道统起来,编审后发送。从运行的情况看,这类内参部一般都不大好操作,问题较多,主要是稿源要靠其他媒体,自身没有采访力量,常常是等米下锅,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来什么稿我编什么稿,十分被动,稿件质量、数量均难保证。三是资源整合型。内参部隶属于报业集团,配备少量的编辑、记者,负责选题、编审和部分采访。集团内各大媒体选调精干记者,轮流到内参部顶岗,按期轮换。这样的好处是,轮岗记者均来自采访第一线,线索多、信息灵,稿件的质量、数量有保障,有利于整合报业集团的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一种体制创新。尽管这里说的是集团层面的内参工作,但是对于单独一家报纸来说,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只要报社领导真正重视内参,就完全能够搞好这一工作。

除《人民日报》内参办得颇有影响之外,一些省级党报的内参也办得不错。譬如《黑龙江日报》内参坚持严格选题的原则,把目光投向事关中心工作、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特殊形态的问题,抓特殊事件、议特殊事态、反映特殊问题,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众日报》内参在重点办好为省市县主要领导服务的《内部参考》的同时,依据所反映问题在内容、性质、范围、程度上的不同,采取《内参要件》、《内参特刊》、《地市专件》、《省直专件》等方式,向有关省、市、部门领导专件专送,既保证了内参渠道的灵敏畅通,又尽可能地缩小了负面影响,受到各地各部门的欢迎。《河北日报》内参着眼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抓住领导与群众共同关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党报内参的突出问题

尽管一些党报的内参搞得有声有色,但党报内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文章分析认为,党报内参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报社内部和社会上不少同志对内参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写内参稿是“告状”、“捅娄子”、“惹麻烦”,吃力不讨好;有的记者对采写内参报道抱有“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消极态度,有的虽然写了内参,但缺乏深入现场调查采访,或道听途说,或抄简报、总结和汇报材料,造成向上反映情况重复雷同,有的甚至造成失实;有的内参出版周期长,影响了内参报道的时效和质量。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较之于公开报道而言,不少党报对内参重视不够:内参报道缺乏必要的组织策划手段,看菜吃饭、等客上门的状况比较普遍;编发内参稿往往是记者现成稿件不宜公开见报或者不能公开见报情况下,转为内参渠道编发,内参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内参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位,采写内参稿与不采写内参稿没什么明确的奖惩措施,以至于内参记者的积极性不高;内参报道没有公开报道的社会影响大,也不能给报社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要一笔不小的投入,对内参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要改进党报内参工作,首先要提高对内参报道的思想认识。这种思想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报社的层面,应该上升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层面。对于一家报社来说,内参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重要性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而言,内参就是重要的耳目和喉舌,在不宜公开报道的情况下,如果内参也不作报道,那么群众的呼声就没地方传达,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党委政府也不可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甚至有可能影响领导的正确决策。可见,内参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参质量关系重大,各级党报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抓好内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