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人类生存的基石:地球
48722300000009

第9章 大洲与海洋(7)

①渔业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一半,其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如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等都有世界着名渔场。

太平洋主要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均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②矿物资源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⑸复杂的形成历程

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着差异等。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事实上,由于月球的密度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得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24/17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外,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为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曾经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其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但这一假设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事实上,相关科学家指出:太平洋可能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之后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经历了多次的改造而形成的。

2.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⑴大西洋概况

大西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称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双肩负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它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极洲,西南以通过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为界。总面积为8244万平方千米,若属海包括在内,面积则达10646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横跨纬度最多的大洋。

⑵地理位置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沟通。

整个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千米。其赤道区域宽度最窄,最短距离大约只有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积连同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内(不计岛屿),约9165.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内,9218米。

大体说来,大西洋东西两侧岸线是平行的。南部岸线平直,其中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有许多岛屿,海湾、内海、边缘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而开阔洋面上的岛屿很少。在几个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积最广,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

通常情况下,根据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情况,将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相比而言,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陆界比在南半球的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

⑶对称的气候特征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这里的气候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为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这一区域的气候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而且各海区之间的气候也存在着差异。

大西洋赤道带不仅是低气压带,而且也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风力微弱、风向不定,因此也称无风带。同时上升气流强盛、多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为大西洋中的多雨带。

副热带是高压带,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来说,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不等。高压中心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大大少于蒸发量,成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成为大西洋上的重要风带,并且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人们把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这一风带是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

一般来说,大西洋上的气温分布与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纬度方向延伸,又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

总之,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如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

⑷丰富的海洋资源

①矿产资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已勘探和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

在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有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两个油气带。

A.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委内瑞拉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墨西哥湾海底油田。

B.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北海大陆架油田,几内亚湾一带以尼日利亚为主的海洋油区。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了油气资源,而且已有部分开采投产。

大西洋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其中,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

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有世界最大海底铁矿。据科学家估计,其储量超过20亿吨,已开采。此外,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

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另外,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分布最多。

不过,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②水产资源

大西洋的鱼类资源相当丰富,其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单位面积渔获量达250千克/千米2,排名世界首位。其中,尤以大西洋东北诸海域捕鱼量最多,比较着名的有北海、挪威海、冰岛等海域;主要捕鱼国家有纽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另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渔区。

众所周知,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

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

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还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当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等软体动物。

3.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⑴印度洋概况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

面积为7491.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平均深度3897米。北面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

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向南,沿东经20°线直抵南极大陆。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7°经线至南极大陆。其中,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分界处。但巴斯海峡究竟应该划归于太平洋还是印度洋?目前众多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有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而不应划入印度洋。另外,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人主张以新加坡为界,也有人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

⑵突出的地理特征

目前为止,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敞开。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又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