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非权力影响力的七堂课
48733300000004

第4章 提升高雅气质

罗兰指出:气质是很抽象的东西,但是,它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明显。我们时常会发现某个女孩子很有韵味,或某个男孩子很潇洒,这韵味与潇洒之美就是来自所谓的“气质”。因此高雅气质的提升对形象塑造作用也很大,没有人喜欢猥琐的人,即使他腰缠万贯。

(1)气质的魅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人相貌平平,但这个人让你感到“可亲近”,感到特别有魅力;而有的人虽然衣冠楚楚,相貌堂堂,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可亲近,缺乏令人欣赏的特征。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让人想到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气质。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气质是一个人在他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高雅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精神气”,使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们,愿意接近并与之交往,这种人的影响力往往比较大,因此气质提升也是形象塑造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家庭背景为基础的,同时,还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自然也是一个朴素、谦虚的人;一个对生活自信心强的人,总是精神振奋,给人以生气勃勃的感觉;一个在逆境面前努力奋斗的人,给人以自强不息的感觉,使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气质美主要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一举手,一投足,说话的表情,待人接物的分寸,皆属此列。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刻产生好的印象,这个好感除了言谈之外,就是气质的潜移默化。

高雅的兴趣也是气质美的一种表现,如爱好文学并有一定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并有基本的色彩感,等等。这样的人很受别人欣赏,与之交往的人也多。

有很多人并不是相貌长得好看,但他们身上却洋溢着夺目的气质美:如工作的认真、执著,言行的聪慧、洒脱,办事的精明、干练,这是真正的美,和谐统一的美。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人容易取得合作伙伴的竭诚支持。

气质高雅的表现特征有:仪表修饰得体,言辞幽默不俗,态度谦逊,接人待物沉着稳定,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让人一见肃然起敬。站在这样的人面前,如同走进典雅的殿堂,令人自然脱去几分俗气,平添几分庄重。

气质高雅的人很受人尊重、喜欢,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人办事稳重,有分寸,有高度的责任感。所以,许多大公司经常委派这样的人员负责公关部的接待工作,用以树立公司的形象,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合作。拥有这种气质类型的推销员,其工作业绩往往比较突出。因为这种气质给人的感觉是诚恳、实在,不虚妄,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

(2)提高自身涵养。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与他的内在涵养有很大的关系。没气质的人肯定没内涵,没内涵的人气质也好不到哪去,因此提升气质必先提升内在涵养。

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包括他的道德修养、情操抱负等,这些因素在他身上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他的思想和道德境界,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中,也叫做人生境界。内涵越丰富,境界就越高超。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丰富到超出一般人的地步,他往往也就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达到超凡人生境界的人,他对宇宙、社会及人生就会有一种深刻的理解。这种人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有较高的眼界;对于人生旅程中的悲欢离合,能够泰然处之。用中国古人的话说,他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境界高的人,除了能够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外,还能够处事得体,左右逢源。他不必故意讲究分寸,而自然有分寸,他不必故意模仿社交礼仪,而自然合乎礼节。儒家圣人孔子说自己到70岁的时候,才能够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就是说,他到70岁时,才能够做到心之所想不违背自然与社会的规律。过去人们称这种人生境界为“天人合一”。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意思。

有涵养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按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思考,因此,他做事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因为思想和行为都符合外在规律,所以他就能够取得成功。

在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存在一些客观的规律。你的言谈举止符合这些规律,你就会取得社交上的成功;相反,你的言谈举止与这些规律相悖,你就会困难重重。所以,一个人的内在涵养越丰富,他的言行就越能够符合社交规律,从而他的社交活动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儒家的另一位圣人孟子说:“充实之为美。”一个富有涵养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就会美好;相反,一个精神贫乏的人,他的言行必然粗鲁低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交过程就是一个人向别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之于内,必发之于外,这叫做内养外发。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眼神里往往也带着仇恨;内心虚伪的人,眼神里往往带着狡诈。相反,知识渊博的人,往往在谈话中透露着智慧;内心充满爱的人,言行才会美。有句话说得好:“心中有爱,说的话就会带着芳香。”

在内在涵养组成部分中,道德修养应该值得重点一提。从本质而言,道德素养是主体对他人生存发展权的态度和社会行为的出发点。道德素养差的人往往无视其他社会成员的人格价值及基本权益,常常对他人的利益(包括人格尊严与生产、财产、安全)表现出有意无意的亵渎和侵犯,必然会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鄙视与抵触。这种情况即是对魅商的损害。所以,人的道德素养是魅商重大因素之一。

在楚汉相争、项刘相斗的过程中,项羽集团的道德素养明显弱于、低于刘邦集团。其关键是项羽集团的成员如范增等人无法改变或提高项羽的道德素养,项羽个人的意气用事代表了这个集团领导层在道德素养方面的致命弱点。而刘邦就其自身素质而言,还比不上项羽。刘邦定天下后曾在洛阳南宫置宴会,让群臣分析其个人长短及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就当面指出“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的个人行为差异。另外,刘邦还有好耍赖、贪财、好色等弱点。但是,在环境与个人志向的压力下,他能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劝谏下,约束自己的性格弱点,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如入秦宫,“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顽强地克服了自己贪财好色的劣性,终于形成了民心所向的局面。

对道德素养的要求,还受制于人的行为效果——利益因素。

有一种说法,认为权力是性格弱点的放大器,一个人的缺点将因其掌握权力的大小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大。这当然有些道理。但问题还有另外一方面,缺点也可以通过权力运用的成果来加以掩饰、淡化,以得到部属和民众的谅解。特别是对领导者的道德素养要求更是如此。

声名显赫、有口皆碑的唐太宗李世民,从封建道德的角度而言是个杀兄弟、逼亲父的不仁不孝之徒。但人们谈得更多的是他的反隋战功、贞观之治、纳谏之明、明人之智。李世民卓越的才能与罕世的政绩,使得最为苛刻的历史学者与道德至上论者都淡化与原谅了他在道德方面的缺失。

假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在政治方面的卓识远见,没有领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业绩,他便不比任何一个酷爱女色的花花公子在道德方面有任何优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