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48735100000026

第26章 硅谷“坏孩子”:拉里·埃里森(2)

在公司成立几个月之后,他们奋力苦战,很快就做出一个不怎么像样的产品,或者更形象地说,他们做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玩具。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在英文当中,Oracle有“神谕、预言”的意思)。他们相信,Oracle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而事实上,他们研究出来的这个产品并不像它的字面意思那样神奇。除了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关系查询外,这个产品几乎没有其他用途。

虽然Oracle的最初版本并不能帮助客户完成太多的工作,但因为它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可以进行关系查询的数据库产品,所以这一产品一经问世就吸引了许多客户,刚开始时也有一定的销量。可还没过多久,客户的投诉铺天盖地。公司的这款产品销售陷入停滞阶段。不过对于一向精于推销的埃里森来说,怎么推动销售是他的拿手好戏。

于是,在1979年夏季,甲骨文公司又发布了Oracle第二版产品。实际上这个版本跟第一版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仍然只能做查询,缺少事务处理等重要功能,而且十分不稳定。埃里森之所以把第一个版本的产品在1979年重新命名为“OracleⅡ”,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市场策略。埃里森认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第二版总会比第一版的产品有所进步,所以他们更愿意购买第二个版本,而不是刚开始的版本。虽然这样的销售策略算不上诚实,但是它的确给埃里森带来了很多新客户。

埃里森的这种做法被业内同行抨击为欺骗用户,有悖于诚信交易,但埃里森本人从不承认,他觉得这只是推销产品的一种方式方法,不存在欺骗和隐瞒。这就是埃里森的逻辑。

埃里森的第一笔大交易

甲骨文公司成立之初,产品不完善,客户资源也有限,名气更是不知名的“软件开发实验室”,那它是如何打开局面,一步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的呢?

事情还得从一个偶然事件说起。

从创立公司伊始,埃里森就一直关注IBM公司的发展动向。那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了然于胸。一次埃里森从IBM的工作人员那里探得消息,美国中央情报局急需一套商用关系数据库的软件。但在咨询了IBM公司之后,中央情报局发现IBM并没有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听到这则消息之后,埃里森立刻联系中央情报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他们自己的公司可以提供这样的产品。可是,中央情报局的计算机系统向来都是由IBM公司提供的,这些官员根本不相信埃里森能做到IBM都做不了的事。

不过,对于这样的拒绝,埃里森似乎早已料到。他毫不气馁,每天都早早地就来到中央情报局的大门口,拼命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厌其烦地讲解Oracle的优点:“我们的商用数据库软件可以很好地和IBM主机兼容,而且不会减慢主机的速度,操作也十分简单,我们可以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培训您的员工,直到学会使用技术为止。”

但事实上,有很多Oracle的优点都是埃里森自己想象出来的,产品里根本就没有这些特性,正如埃里森的竞争对手所言:“埃里森把向客户撒谎当成家常便饭。”但不服归不服,最终埃里森还是说服了中央情报局的负责人购买他的产品。就这样,埃里森终于拿下他的第一个实力雄厚的关键性客户。

中央情报局的这单生意对埃里森的公司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因为当时的操作系统都是不能相互兼容的,那时更没有什么“软件可移植”的说法,所以说没有具备这种功能的应用软件。也就是说,为一种操作系统开发的Oracle数据库软件不可能在使用另一种操作系统的IBM主机上使用。因为中央情报局的电脑都是IBM公司提供的,所以Oracle能否同时在两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就成为埃里森要攻克的难题。

可谓无巧不成书。正当鲍勃·迈纳和布鲁斯·斯科特为埃里森的承诺四处寻求解决之道的时候,C语言出现了。1978年,贝尔实验室的布里安·科尼加恩和丹尼斯·里切出版《C语言程序》,一举让C语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流行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仿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于是他们想到可以用C语言重新编写Oracle软件,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都支持的。但是当时C语言刚刚推出,还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也就是说这样贸然做成产品推出市场,等待他们的也许是鲜花,也有可能是臭鸡蛋。不过从当时甲骨文面临的境况来看,已经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就算前面是悬崖,也得跳了。所以,埃里森最后作出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决定:将新版本的Oracle全部用C语言改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埃里森选择了挑战与冒险。

埃里森开始组织人员重新编写软件,非常要命的是,时间日益临近,十分紧迫。那时公司仍在初创阶段,资金和人力都很紧张。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新产品来,面临的困难重重。“我们4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没日没夜地苦干,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啃面包和饼干,困了就在电脑旁睡觉,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对着电脑。每个人都脸色发黄,眼睛红得像兔子的眼睛……”尽管后来埃里森回忆起这段日子时仍然心有余悸,但也正是这份执著和决心,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最终按时完成了Oracle第三版的编写。

1983年3月,埃里森正式对外发布了“OracleⅢ”。“OracleⅢ”推出后,埃里森“空想”中的产品成为现实:C语言的编译器既便宜又有效,而且还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以和各类机器兼容。这使得“OracleⅢ”也有了很强的移植性,它可以在不同的电脑上应用,可以说是埃里森的想象力让他的产品占得了先机。

中央情报局验收合格,购买了“OracleⅢ”。很快,埃里森的公司声名鹊起,许多客户纷纷自动找上门来。而埃里森每次向客户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时,总不忘说出中央情报局也在使用他们数据库的事实。与中央情报局的成功合作成为埃里森宣传数据库产品最好的广告,很多客户都是看中中央情报局的这块招牌才放心大胆地购买埃里森的软件的。

随着业务蒸蒸日上,埃里森和他的合伙人也开始考虑公司形象的问题——毕竟“软件开发实验室”不太像一个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同时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宏伟蓝图,埃里森决定把公司更名为“Oracle”。就这样,在艰辛创业7年之后,甲骨文公司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开始迈向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如法炮制的Oracle 5.1

提到甲骨文的产品,不得不说它的Oracle 5.1版本,正是这个版本的产品,把握住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让甲骨文再一次从市场夹缝里脱颖而出,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一跃成为数据库领域最大的赢家。

事情得从1985年说起,甲骨文正式发布了其第五版产品。甲骨文的这个版本,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肯定。用户评价说,只有这个版本才算得上是甲骨文数据库的稳定版本,“足足等了8年,我们才使用上稳定的甲骨文的产品,我们曾经怀疑甲骨文是否能生产出让人满意的产品,很高兴的是,它真的成功了。甲骨文在技术上非常的成功,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商家减去了不少的麻烦。我们现在更有理由相信:好好发展下去,甲骨文一定会推出更为出色的产品。”甲骨文的客户开始赞扬他们的产品了。在此之前,他们总是在抱怨甲骨文产品的诸多缺陷,而实际上它之前的产品的确是问题多多。

同样在1985年,甲骨文的竞争对手Ingres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分布式查询,每个分布式查询都可以引用多个链接的服务器,而且可以对每个链接的服务器分别执行更新或读取操作。如此一来,用户便可以通过一次性查询访问存储在多个位置的数据。简单地说,分布式就是每一个客户端都有数据的副本,查询的数据操作都使用副本进行;而此前的“集中式”是指整个系统中只使用一份数据(只在服务器上),所有客户端必须链接上服务器才能进行数据查询等操作。相较于集中式查询,分布式查询的优点在于即使外部互联网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拥有数据副本的客户的内部数据操作,这样就能够非常好地避免整个业务被停掉。

但令人遗憾的是,Ingres发明的分布式查询和IBM新发布的关系数据库在当时无法兼容,也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