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48735100000025

第25章 硅谷“坏孩子”:拉里·埃里森(1)

孤僻高傲,独来独往,追求新潮,留恋美色,“硅谷坏男孩”的绰号流传世界。

姓名:拉里·埃里森

出生日期:1944年

籍贯:美国曼哈顿

产业:甲骨文公司

资产状况:250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14位

埃里森是甲骨文公司的老板,其产品遍布全世界。他以乐于享受、好勇斗狠、傲慢自大以及和漂亮女人交往而出名,在32岁以前一事无成。他念过三所大学,却没得到一个学位文凭。换了十几家公司,事业依然低迷,老婆也离他而去。开始创业时,他只有1200美元,但他的公司连续12年销售额每年翻一番,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他自己也成为硅谷首富。这其中所经历的辛酸和喜悦,获得的领悟和感知,只有他自己知道。

成为班上最富有的人

1944年,埃里森出生于美国曼哈顿,他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他的母亲未婚就生下了他,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他托付给了他舅舅,后来埃里森成了他舅舅的养子。

可能是从小没有由自己亲生父母抚养的缘故,小时候的埃里森性格孤僻、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不受管束,成绩也时好时坏,让人头疼,老师们都不欢迎他。埃里森在中学时期的同学希拉回忆道:“那时,班里哪个同学从哪里来,一目了然,但埃里森似乎与世隔绝一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哪类人。他那时个子很高,有着橄榄色皮肤,经常会有几颗青春痘,大家对他并不友善。”

但正是因为埃里森的执拗和个性,使得他能够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孤僻的小男孩并没有因为没有玩伴而失去童年的欢乐,他在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当然,埃里森喜欢看的书并不是老师规定要看的,比如说他爱看科幻杂志,他还喜欢读《丘吉尔传》、《麦克阿瑟传》等关于战争和英雄方面的书。可以说,这段时间的阅读对埃里森的影响是明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丘吉尔都是埃里森的精神偶像,以致当他多次迟到被人指责时,他还得意地说:“丘吉尔也是以迟到著称的。”他看名人传记和英雄事迹,也为他的创业和事业打拼积蓄了动力。

虽然埃里森当时读的书似乎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他读书的时候非常专注。这正是埃里森的一个特点,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一般都十分专注而投入。当他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有时他的姐姐有事叫他,他也无法将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最后姐姐不得不用手将他的书挡住他才回过神来。埃里森少年时,还对智力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他的姐姐多丽丝回忆,他们小时候经常玩一种游戏:一个人将《大英百科全书》翻到任意一页,然后让另一个人描述那页的内容,或是一个人、一个物体、一种现象,要求对方迅速给出答案。每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埃里森总是取胜。

或许埃里森的这种执拗的性格正是他能在没有得到任何正面反馈的市场环境下坚守数据库开发的原因。在最初的8年时间里,埃里森推出的产品实际上都是半成品,市场上骂声一片。但埃里森从来没有放弃,他仍然执著地开发数据库产品,最后成功了。

埃里森小时候在犹太区的中下层社区长大,集市就在他家居住的那条街道里,小商小贩经常活跃在其中,那里充满了商业的味道。埃里森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露出经商的天赋。

当时很多小朋友都喜欢收藏一些小玩意,比如洋娃娃、玩具枪等,埃里森也不例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同学收集的邮票品种多而漂亮,他非常感兴趣,也想收集一些。但是埃里森并没有多余的钱买邮票,于是他就想办法,说动一个快餐厅的老板同意他在放学时间到餐馆打工挣钱。如此一来,埃里森就有了一些不多的钱来收集邮票。

同时,埃里森在课间开始阅读关于集邮方面的新闻报道,有关集邮方面的专业书和报刊他也看了个遍。长期关注和不断了解,他把握住了集邮方面的市场动向,很快就注意到了邮票价格不断上涨的事实。没多久,埃里森在邮票方面的兴趣已经从简单的集邮转移到买卖邮票、寻找挣钱机会上来。很快,通过买卖邮票,埃里森成为班上最富有的人。

时至今日,成功后的埃里森还对他小时候的这段初试身手的经商经历津津乐道,他说:“我的数据库软件之所以畅销,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这点从我小时候卖邮票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传奇从IBM的一篇论文开始

现在甲骨文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国际IT巨擘,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这家公司的传奇最初居然是从IBM公司的一篇论文开始的。

1970年6月,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埃德加·弗兰克·考特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这后来被公认为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这之前,数据库结构通常采用的是等级式结构,人们必须按数据库的层次才能查到想要的信息。比如说,一家航空公司要对航班进行统计,那么航班号、起始地和目的地这类信息就被归到“航班”这个大项目下,用户要从上往下看,按层次才能查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人们在使用层次数据库的时候发现,这种层次数据库操作起来十分复杂,要得到一个完整的信息往往需要很多步骤,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直观。如果能有一种数据库,输入一道命令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使信息查询变得非常简便和快捷。考特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正是考特的这篇论文,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按照考特的关系数据库理论,人们可以从各条数据中找到内在联系。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应用,超市的人员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出哪些产品畅销、哪种销售的业绩最好、排名情况如何等。比起层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在处理数据之间关系的时候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考特的这篇论文鼓励人们开发设计功能最全的关系数据库,并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数据库理论研究成果。其中,1976年IBM的R系统设计最引人注目。

1976年,IBM研究人员考特又发表了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的研究成果《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埃里森看到了这篇研究文章,他仔细阅读后,被这篇文章的内容深深地震撼——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这么全面细致的方案管理数据模式。虽然作者考特6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具备商业价值,因为它看起来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的需求。关系数据库理论看上去易于使用,但最大的不足在于速度问题,所以市场上迟迟不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推出。大家一致认为关系数据库比不上当时的层次数据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IBM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R系统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却迟迟未推出这样的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IBM的IMS(著名的层次型数据库)市场非常好,很多人都在应用这个软件。如果这时推出关系型数据库这样一个跟原来的产品互斥的产品,就会大大影响IMS的销售,这会牵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所以,IBM基本上将研制关系数据库这件事搁置在了一边。

埃里森看完考特的研究成果后,坚定地告诉他的同伴:“我们可以做这个,我们会因为它发大财!”他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在考特研究的基础上是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并有着较大市场前景的。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者出身,所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市场。从学术上来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但埃里森恰恰相反,他虽然认为这种技术非常先进,但是没有必要再接着研究这种理论了,他需要走在所有关系数据库的研究人员的前面,率先把这项研究成果变成产品,进而推向市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民航、剧院、银行等许多行业有些工作已开始由电脑来完成。到了70年代,数据库技术更是广泛应用在了商场等场所,成千上万种商品的品牌、价格、生产日期、厂商等复杂信息需要通过数据库存入电脑。每种商品都被编成条码标上号,工作人员只要用扫描仪识别代码,就可以快速打印出商品的名称、数量、价格等信息,从而真正实现办公的自动化,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正是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得超市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IBM觉得层次数据库已经可以足够满足这些需求了,只是在查询上有些烦琐而已,所以IBM并没有花力气来开发关系数据库的产品。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埃里森身上,这点体现得非常鲜明。埃里森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离经叛道、挑战权威、藐视传统的人,这次埃里森同样表现出了对权威的藐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连IBM这样的行业巨头都认为关系数据库的相关产品前景不会乐观,没有充分的信心将它做好,埃里森却觉得关系数据库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很多的发展机会。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他的预见性观点:“商用关系数据库有着强大的功用和宽广的发展前景,它早晚会取代层次数据库而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速度的问题总会得到解决,而我相信,谁先占领关系数据库的市场,谁就能成为计算机行业未来的领跑者。”在当时,埃里森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人员,没有人对他的预测过多关注,在别人看来他的观点简直就是“怪论”,同样也没有人愿意投资。但是,埃里森坚信,关系数据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里可以看出,埃里森不仅在技术上有天赋,而且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似乎有着本能的把握。

就这样,蓝色巨人IBM放弃了这个后来价值上百亿的产品,让埃里森这个顽固小子捡了个大便宜。埃里森曾经无比自豪地说:“IBM发表了R系统论文,但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他们的这一错误成就了我。”到了1985年,IBM才推出了关系数据库的产品DB2,而那时,埃里森早已依靠关系数据库成为千万富翁,笑傲商场了。

2000美元开启财富之门

1977年6月,埃里森与鲍勃·迈纳和爱德华·奥茨三人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的计算机公司(也就是甲骨文公司的前身)。这在一向以创新精神闻名于世的硅谷,一家新公司的成立实在很难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要知道,在这里每年新成立的或破产的公司成百上千。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毛头小伙子,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居然成为硅谷最有钱的人,这点恐怕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他们3个人一共凑齐了2000美元,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创业资本。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他之所以能占这么多的股份,是因为公司是在他的倡议和鼓动下成立的。“相信我,伙计们,我们会成功的,我们会成为硅谷最有钱的人。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创造一个硅谷创业的神话,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投入却很少。”埃里森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劝说自己的两个同事。在埃里森的软磨硬泡下,另两个人终于下定决心和他一起成立公司。埃里森在公司取得成功之后,曾得意地四处炫耀:“其实经营软件公司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用点小钱就可以创业。所有伟大的软件公司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噢,也许并不是全部,但微软和我们都是的。我们比微软资金还要少,几乎是一无所有。”

公司创立之初,迈纳任总裁,奥茨是副总裁,而埃里森则因为和另外一家公司的合同还没到期,还在那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他要等在那边下班以后,才能来自己的公司工作。可想而知,那时的他,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他们自己拉订单、签合同、执行合同、筹集资金和开发数据库产品等。尽管那时公司资金少、人手缺乏,并且基础也很薄弱,但他们工作都很卖力,公司的业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功成名就后的埃里森回忆说:“虽然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工作很累,但是想到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也就不觉得累了。因为我们3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都在为这个目标全力以赴,身处其中的时候也不觉得那么辛苦了。现在回忆起来才觉得其实是挺艰辛的。每个公司创立之初,都会经历这样艰难的创业历程,不同的是,很多公司都可能挺不过去,而我们幸运地成功了。现在,我仍然很怀念那个时候我们3个人因为加班在一起啃干面包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有了第一位雇员——布鲁斯·斯科特。

说到招聘员工,埃里森的招聘原则也有些与众不同。在他的公司里,招聘员工时并不像许多大公司那样,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埃里森公司的招聘有些随意和另类。“当我创立甲骨文时,我就想好了要建立一个让自己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只是没想到会像今天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渴望的是和我喜欢或佩服的人在一起工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甲骨文招聘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原则:如果你不喜欢一周三次和一个人共进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从他招聘自己公司的第一名员工开始,埃里森便一直奉行着这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