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以“非典”为契机把电子商务带进春天。全球互联网于2000年达到第一个高峰,2000年年底泡沫破裂跌入谷底,2001年和2002年是网络的冬天。当所有人都对即将到来的2003年心存恐惧的时候,奇迹却偏偏发生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春天。“非典”这一百年不遇的灾难,却让电子商务觅得了百年难得的商机。正是“非典”使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加入了电子商务的行列。
非典期间,作为全球B2B网站领头羊,阿里巴巴的表现最为世人瞩目。公司每日供求商机增长5倍,每天会员新增加3500名,涨幅高达50%;到2003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已胜利完成从追求数量到追求成交量的历史性转型,提前实现每天收入100万,全年收入过亿元的目标。从此,关于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是否能够赢利的怀疑可以告一段落了,马云为全球的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春天的问候。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马云看来,危机并不是企业难迈过的门槛,它有可能成为登高的阶梯;冬天并非灭亡的前兆,它会带来春天的消息。
不能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跟马云同是《赢在中国》的评委,他对于财富的分配,曾有这样一番高论:
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100万元,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80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100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就是1000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精明”与“聪明”,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马云在点评《赢在中国》选手的时候,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位选手很善良,很有激情,也很幽默,会讲很多的故事,但他的团队离开他的时候,他要想到“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能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让那位选手的队友和他沟通,跟他们分享成功是很重要的。马云“不能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与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谷,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当你处于强势的时候,学会自我保护无可厚非,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还必须学会共享。不论企业还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每个人都是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共处一个系统,不可能找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独立。因而,当企业家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共同打拼的创富伙伴。
马云非常注重这方面的问题。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有4900名员工或多或少持有阿里巴巴上市公司4.435亿股股份,平均每人持股9.05万股。以头一天收盘价39.5港元计算,这些员工平均身价已经超过300万港币。突然间催生出如此多的富人集团,创下了中国商业史的新纪录。
与中国其他企业家相比,论智慧,论领导力,论影响力,马云也许高出不了多少。但是他的远见和分享精神,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一家只做“中小企业生意”的小公司,做成了一上市就市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领跑者。这就是马云的高明之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目前的中国企业家中,能做到的不多。
人们会想,即使不让出股份,马云的团队也不会散,员工还需要继续工作,马云的生意也做得下去,阿里巴巴还是比较赚钱的公司。马云将财富分给了他的员工们,这绝对不是一种强行规定。马云有这样的心胸和气度。有这样的大舍大得,从2000年起,他就一直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从那时起,阿里巴巴的每个员工都有股票,都分享到了企业成功带来的财富。
马云认为,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企业和团队这样一个平台,当“雷锋”分享了团队的成功果实,得到自尊的满足时,才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一个良好的团队,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一起拼搏努力的其他团队成员。
不让雷锋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穿补丁衣服上街,是马云对“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思维的形象比喻。有了这样的胸怀,阿里巴巴自然会变成年轻人追梦的天堂。
客户都是懒人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肯定没有太多人会提出异议。上帝坐久了,自然会养尊处优,变得懒惰。所以马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客户都是懒人。
在现实生活中,客户都是懒人,他们不知道企业在干什么,但是企业家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没有人会为此费心。大多数人只管好用、方便就行了,至于怎么操作,那是企业应该操心的事情。客户不想去了解电子商务交易后台方面的知识,这些会令人伤透脑筋。
马云认为,客户往往并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更多时候,客户的直观表述是:更多、更便宜,如果仍然听从“客户永远是对的”,往往会失去客户,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失去。所以,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客户在接受调研时也会有一些无意识的掩饰在里面,有时候,客户也并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因而,想依靠调研去读懂客户的心根本行不通。所以,马云觉得客户都是懒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方位地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阿里巴巴就是这样一种商务服务公司,它运用电子商务,帮助用户在网上达成合作。简单来说,电子商务是一个工具,它能帮客户把产品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它能帮客户在网站上收集其他人的信息,它能帮客户加强内部的管理和调节。
虽然说起来相当简单,但是运作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之后,外界一致认为马云会进行大裁员,因为雅虎员工要融入阿里巴巴的文化是件很难处理好的事情。而且在当时,猎头公司频繁出没,到雅虎中国挖墙脚。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马云与原雅虎中国员工举行了一场正式见面会,提出了“客户是懒人”这个观点,因为这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云的高谈阔论纯属调侃,非常幽默,强词夺理,歪曲事实,但博得了现场的雷鸣般的掌声,留下了人们开怀的笑声。而阿里巴巴“客户是懒人”的这一理念,也在人们的捧腹大笑中悄悄扎根。
雅虎作为一家跨国企业,企业文化非常深厚,早已潜移默化到员工心里。被阿里巴巴这个当时未上市的公司收购,部分雅虎员工自然难以接受。于是马云采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告诉雅虎中国员工在以后工作中要抛弃原有的观念,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变方法。
马云的目标,就是要将电子商务变得像自来水一样方便,“随手一拧就行”。这是方便客户,也是方便自己。凡事要替客户着想,要以客户为导向,自然会赢得客户的信赖,生意也会好做多了。
其实我不懂互联网
马云被人誉为“中国互联网之父”,他应该对互联网行业无所不知吧?不然怎么将阿里巴巴的业务做得如此出色?
其实不然。至今马云对技术还心存恐惧,正因为自己的恐惧,他和工程师从来没有吵过架,他们说的马云听不懂,马云说的他们也听不懂。但是马云很自信:正因为自己不懂得技术,反而使阿里巴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在计算机方面,马云承认他只会做两件事,即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其他的没有了。他告诉工程师,人不能为技术服务,再好的技术如果不管用,也是徒劳的。阿里巴巴的网站很受欢迎,原因就是马云自己做了一年左右的质量管理员,工程师写的任何程序马云要试试看,如果他发现不会用,赶紧放弃。
因为是外行,公司就更提倡民主;因为不懂,马云就会更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并非缺点,精通有时反而成为局限。对企业家来说,技术背景是重要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和管理、经营能力才是最重要、最稀缺的。
有很多技术公司并不缺少能人和技术天才,但是公司总不见起色,因为这些公司的大多数症结问题并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并且,外行领导往往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视角。正如马云由于自己不懂电脑技术,他认为多数客户和他一样需要帮助。因此,他要求做出来的软件必须非常简单,而且都必须通过他的测验。外行因为不懂技术的细节,就更容易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抓住技术的本质特征,从而正确地作出方向性决策。
回顾阿里巴巴的历史,它是创建于1999年的电子商务网站,经过短短9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发展了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2005年还将“雅虎中国”收入囊中,造就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阿里巴巴企业的经营之道和管理实践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案例。
马云第一次玩电脑是1995年年初,在美国西雅图。他当时觉得这个东西太贵了,生怕万一弄坏了电脑,几个月的工资就没了,以至于朋友笑话他说这又不是炸弹,鼓励他按一下看看。“技术是为普通人服务,人不能为技术服务,技术必须为人服务。”这是马云的观点,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80%的人对技术的理解和他一样,他们又爱技术,又怕技术;怕技术,又不敢玩电脑。
马云说,他不想看说明书,也不希望别人告诉他该怎么用。只要点击,打开浏览器,看到需要的东西,他就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对方就有麻烦了。正是由于马云自己不懂网络技术,因此,每次做出来的程序,都经过“马云测试”,大大简化了阿里巴巴网站中各种功能的使用方法。
作为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坚持认为“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他还补充了一句,即“关键是尊重内行”,后面这句才是最关键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