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插上财富的翅膀
48736200000017

第17章 智慧就是金子(2)

财商启悟:在这个故事中,犹太人商业头脑之精明可见一斑。在贸易往来中,看似占尽便宜的背后,很有可能暗含着许多隐蔽的附加条件。由此,我们应当练就一双慧眼,准确地辨别那些藏于殷勤背后的勒索,抑或是便宜之中的危机。

乞丐教师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没有人比阿伯特·戴维森的谋生方式更奇异了。这话得从他拒绝向乞丐施舍一个硬币说起。

“赏个小钱吧,先生。”一天,一个流浪汉向他乞讨。

当时的戴维森是个演员,已经“休息”了很长时间。因此他没好气地说:“别纠缠我,我也是身无分文。”

在乞丐转身走开时,戴维森发现他虽然失去了左臂,但是脸色红润,衣着一点也不破烂。

“等一等,”戴维森把他叫住,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一个子儿也不给你?”

乞丐不屑回答地摇了摇头。

“因为你看上去境况比我要好,”戴维森告诉他,“你跟我来。”

回到住所,戴维森拿出自己的化妆盒,开始朝那人的脸上涂抹油彩。一会儿工夫,那人就有了一副苍白的面容,脸上呈现出憔悴的皱纹,头发也被几剪子剪得乱蓬蓬的。

“你昨天挣了几个钱?”戴维森问。

“4元。”

“那好,去试试今天能否多挣几个。”

两天后,这个乞丐来到戴维森的住所,交给他5元钱。化妆后的第一天,他挣了30元钱,这个数目近乎于他从前最高所得的七倍。

没过多久,其他乞丐也纷纷前来求助。

这个演员向每个人收费两元钱。他把他们装扮成一副孤独凄苦和绝望无助的样子,提示他们恰当掌握哀诉的嗓音。

在头一个月里,他每天给18个乞丐常客化妆。一年工夫,他搬进了一所条件良好的住宅,有了一部小汽车和一大笔银行存款。一连16年,他忘记了自己当演员的生涯,接触了成千上万的纽约乞丐。后来有一天,纽约市政厅向他们颁布了一项禁令。这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因为这些人全是选民。

一次,2万名乞丐在布朗克斯举行集会。这些人中,有1.7万人是(或曾经是)戴维森的顾客。他们的首席发言人在会上宣布:“我们需要的是能为我们说话的受过教育的人。”有人提议阿伯特·戴维森,得到了一致通过。

戴维森就这样成了纽约市乞丐协会的秘书长。

戴维森曾经承认,他从未梦想过这种指点乞丐行讨的行当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这样干了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再难独撑下去,因此不得不去请几位演员同伴来做帮手。

财商启悟:故事告诉我们,乞讨也要动脑和找窍门,而中国有句古话叫“盗亦有道”,要想做财富的赢家,就必须开动脑筋,摸到创富的“道儿”。

1毫米间的商机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

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

不过,随后的几年里,业绩却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不是过分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看完,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管口的直径扩大1毫米。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挤出比原来粗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

这个决定,使该公司随后一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0%。

在试图增加产品销量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总是在大力开发市场、笼络更多的顾客方面做文章,如果你转换一下脑筋,增加老顾客的消费量,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财商启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见人之所不见,善于突破常规,就是创造。

反其道而行被称为美容界“魔女”的英国人安妮塔,曾位列世界十大富豪之一,她拥有数千家美容连锁店。不过,安妮塔为这个庞大的美容“帝国”创造财富时,却反其道而行,从没有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举动。

安妮塔于1971年贷款4000英镑开了第一家美容小店。她在肯辛顿公园靠近市中心地带的市民区租了一间店铺,并把它漆成绿色。虽然美容小店的这种所谓“独创”的著名风格(众所周知,绿色属于暗色,用它作主色不醒目)的真实缘由完全出于无目的,但这种直觉的超前意识却是新鲜而又和谐的,因为天然色就是绿色。

美容小店艰难地起步了,在花花绿绿的现代社会里并不惹眼,而且尤为糟糕的是,在安妮塔的预算中,没有广告宣传费。正当安妮塔为此焦虑不安时,她收到一封律师来函。这位律师受两家殡仪馆的委托控告她,要她要么不开业,要么就改变店外装饰。原因是像“美容小店”这种花哨的店外装饰,势必破坏附近殡仪馆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从而影响业主的生意。

安妮塔又好气又好笑。无奈中她灵机一动,打了一个匿名电话给布利顿的《观察晚报》,声称她知道一个吸引读者扩大销路的独家新闻:黑手党经营的殡仪馆正在恫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可怜女人——罗蒂克·安妮塔,这个女人只不过想在她丈夫准备骑马旅行探险的时候,开一家经营天然化妆品的美容小店维持生计而已。

《观察晚报》果然上当。它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个新闻,不少富有同情心并仗义的读者都来美容小店安慰安妮塔。由于舆论的作用,那位律师也没有来找麻烦。

小店尚未开业,就在布利顿出了名。开业初几天,美容小店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然而不久,一切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顾客渐少,生意日淡,最差时一周营业额才130英镑。事实上,小店一经营业,每周必须进账300英镑才能维持下去,为此安妮塔把进账300英镑作为奋斗的目标和成功与否的准绳。

经过深刻的反思,安妮塔终于发现,新奇感只能维持一时,不能维持一世,自己的小店最缺少的是宣传。在她看来,美容小店虽然别具风格,自成一体,但给顾客的刺激还远远不够,需要马上加以改进。

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市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去肯辛顿公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披着曲卷散发的古怪女人沿着街道往树叶或草坪上喷洒草莓香水,清馨的香气随着袅袅的晨雾,飘散得很远很远。她就是安妮塔——美容小店的女老板。她要营造一条通往美容小店的馨香之路,让人们认识并爱上美容小店,闻香而来,成为美容小店的常客。

她的这些非常奇特意外的举动,又一次上了布利顿的《观察晚报》的版面。

无独有偶,当初美容小店进军美国时,临开张的前几周,纽约的广告商纷至沓来,热情洋溢地要为美容小店做广告。他们相信,美容小店一定会接受他们的热情,因为在美国,离开了广告,商家几乎寸步难行。

安妮塔却态度鲜明:“先生,实在是报歉,我们的预算费用中,没有广告费用这一项。”

美容小店离经叛道的做法,引起美国商界的纷纷议论,纽约商界的常识:外国零售商要想在商号林立的纽约立足,若无大量广告支持,说得好听是有勇无谋,说得难听无异自杀。

敏感的纽约新闻媒界没有漏掉这一“奇闻”,他们在客观报道的同时,还加以评论。读者开始关注起这家来自英国的企业,觉得这家美容小店确实很怪。这实际上已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安妮塔并没有去刻意策划,但却节省了上百万美元的广告费。

到了后来,美容小店的发展规模及影响足以引起新闻界的瞩目时,安妮塔就更没有做广告的想法。但是当新闻界采访安妮塔或者电视台邀请她去制作节目时,她总是表现活跃。

安妮塔就是依靠这一系列的标新立异的做法使最初的一间美容小店扩张成跨国连锁美容集团。她的公司于1984年上市之后,很快就使她步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安妮塔虽然没有向媒体支付过一分钱的广告费,但却以自己不断推出的标新立异的做法始终受到媒体的关注,使媒体不自觉地时常为其免费做“广告”,其手法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