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插上财富的翅膀
48736200000021

第21章 把生意做成文化(3)

值得一提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在投资创富上的见地几乎和耶伯生如出一辙。李嘉诚投资地产,能攻能守,对攻守时机判断准确,已为业内公认。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产陷入低潮之前,怎样评估形势,做出暂退的部署。

年到1984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对香港造成严重的冲击,工业衰退,股市暴跌,地产也一落千丈。结果,令投资地产者蒙受巨额的损失。

与此相反,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则采取稳健政策,暂时放弃,结果安然度过这次经济危机。这得靠李嘉诚对形势的判断,独具慧眼,预见到地产业面临世界经济衰退和长期利息高涨的压力,1982年将会大幅向下调整,并据此做出暂退的部署。

《李嘉诚成功之道》一书这样写道:“他一旦发觉形势不妙,就从1980年开始,一方面尽量减少、甚至停止直接购入地皮;另一方面加速物业发展,尽快出售。”目的是令“各个公司的负债日益减少,现金充足,以应付任何意外的风波”。李嘉诚的财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财商启悟:在商业上,适时的放弃,也是企业营运的重要手段。放弃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保留实力。在形势不明朗时忍耐一会儿,不急进;在经济萧条时,放弃一部分业务,保证能渡过难关,到经济复苏时,再扩大投资。

不赌为赢靠10元港币起家,如今已是亿万富豪的澳门“赌王”何鸿桑,在总结他毕生奋斗的人生经验时,出人意料地说:“不赌为赢”。

奇怪,赌王不赌,何以成为赢家?

纵观其历史,才渐渐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

想当初,赌王从香港抵达澳门时,身上仅有10元港币。但他并不是用这10元钱去赌彩撞大运,而是找了一家贸易公司落下脚跟。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于动脑筋,很快就拉住了一批客户。股东看到他是个可用之才,便邀他入股成为合伙人。他慧眼识商机,用澳门的一些剩余物资如小汽船、发电机等运住内地,换取粮食运回港澳。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港澳粮食奇缺,这一来一往,便获厚利。这种独具慧眼的易货贸易,为他以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赌王的真正机会,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承包澳门赌业的一家公司合约期满,有关方面登报公开招商。又是这双慧眼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于是他竭尽全力参与竞标,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以高于对手仅8万元的微弱优势和最小代价获澳门赌业专营权。

拿到了赌业专营权,他并未就此高枕无忧地坐收渔利,而是把赌业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他为了广招客源,投资建立来往港澳的现代化船队,同时又投资兴建直升机场和澳门机场,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他提出把旅游与赌业相结合,以赌业为龙头,带动全澳门的交通、酒店、饮食和旅游全面发展。他一改过去赌场中江湖人士把持的局面,在赌场各级管理人员中,重用懂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分子,使赌业由传统的带江湖色彩的行业逐渐向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迈进……不赌为赢,正是他不靠侥幸中彩而靠实干与抓住机遇起家,正是他不靠吃赌混日子而把赌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正是他不靠江湖义气维系赌业而引入现代管理,从而让赌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切,都是他“不赌”的前提。

诚然,赌王是以赌业成名的,他的成功,离不开赌业。但他成功的历程,是博弈(棋战),不是博彩(赌博)。博弈,凭的是心智与实力;博彩,则靠的是瞎撞与碰运,撞不上则心灰意冷,碰上了则乐迷心窍。博弈,是全局在胸的行棋,环环相扣与步步进逼,最终达到决胜的顶点;而博彩,则是系命运于股掌之中的押宝,成败于浑沌懵懂之间。

财商启悟:博弈人生,是智者的人生;而博彩人生,则是赌徒的人生。同为一个“博”字,细细选择,则差在千里之外、天壤之间。

舍去才能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时,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们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蓦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吧,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还身无分文。让世界各国筹资吧,牌子刚刚挂起,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负面影响太大。况且刚刚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浩劫,各国政府都财库空虚,甚至许多国家都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联合国对此一筹莫展。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便马上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予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赠出了,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尽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团。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财团和商人们目瞪口呆。

财商启悟:其实有许多时候,赠予也是一种投资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赠予”别人,其实就是“赠”给自己。

更好的抉择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有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想法,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常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顽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的结果。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潜力,而起初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更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财商启悟: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您的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您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查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加以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度过人生所有的阶段。

得有一样拿得出手45岁的王强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3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3个月就可以了。”

朋友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他,以为他在开玩笑。

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填表盖章,很快,邮差就给他送去了绿卡。

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的年龄比我大,申请比我晚,钱没有我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

“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

“10万美元。”

“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

“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3个月内,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投资,一直在使用和流动。这个,在我交给移民局的税单上已经显示出来了。而你的100万美元,一直放在银行里,没有消费变化,所以他们不批准你的申请。”

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效率和功利的国家,你要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美国才会接纳你。在美国拿绿卡,只有两种人可以:一种是来美国投资或消费;还有一种人,就是有技术专长。

与王强一起申请绿卡的还有一位中国中年妇女。这位妇女,从她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看,可以断定她是一位户外工作者。出于好奇,王强上前和她搭话,一问才知,她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因为女儿在美国,才申请来美,她只读完小学,连汉语表达都不太好。

可就是这样一位英语只会说“你好”、“再见”的中国农村妇女,也在申请绿卡。她的申报理由是有“技术专长”。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会什么?”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亮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就剪出一些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

美国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变戏法似的看着这些美丽的剪纸画,竖起手指,连声赞叹。这时,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报纸,说:“这是中国《农民日报》刊登的我的剪纸画。”

美国移民官一边看,一边连连点头,说:“OK!”

她就这么OK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绝的人又羡慕又嫉妒。

这就是美国。你可以不会管理,你可以不懂金融,你可以不会电脑,甚至,你可以不会英语。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必须得会一样,你要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极限。这样,你就会永远OK了!

财商启悟:俗话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除了学会投资和消费,拥有一项技术专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人才济济的今天,有一样专长拿得出手,是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给自己一点压力在北方某大城市里,诸多电器经销商经过明争暗斗的激烈市场较量,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有赵、王两大商家脱颖而出,他们又成为最强硬的竞争对手。

这一年,赵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了极度扩张的经营策略,大量地收购、兼并各类小企业,并在各市县发展连锁店,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有所失误,造成信贷资金比例过大,经营包袱过重,其市场销售业绩反倒直线下降。

这时,许多业内外人士纷纷提醒王——这是主动出击、一举彻底击败对手赵,进而独占该市电器市场的最好商机。

王却微微一笑,始终不曾采纳众人提出的建议。

在赵最危难的时机,王却出人意料地主动伸出援手,拆借资金帮助赵涉险过关。最终,让赵的经营状况日趋好转,并一直给王的经营施加着压力,迫使王时刻面对着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王的心慈手软,说他是养虎为患。可王却没有丝毫后悔之意,只是殚精竭虑,四处招纳人才,并以多种方式调动手下的人拼搏进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这样,王和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彼此绞尽脑汁地较量,双方各有损失,但各自的收获却都很大。多年后,王和赵都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

面对事业如日中天的王,当记者提及他当年的“非常之举”时,王一脸的平淡:击倒一个对手有时候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又是乏味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加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为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危机感。

对于商界的这一法则,动物界也给我们提供了例证。一位动物学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奥兰洽河两岸的动物时,注意到河东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样,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更强,而且奔跑的速度每分钟要快13米。

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环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为了能解开其中之谜,动物学家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岸分别捉10只羚羊送到对岸生活。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了3只,另外7只被狼吃掉了。

谜底终于被揭开,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体强健,只因为它们附近居住着一个狼群,这使羚羊天天处在一个“竞争氛围”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长得弱不禁风,恰恰就是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财商启悟:

上述现象对我们不无启迪:找一个竞争对手,给自己一点危机感和压力,是我们永葆创富动力和活力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