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前生后那点事儿
这话应该从宋神宗说起,自从这位壮志满怀的皇帝老儿,一咬牙,一跺脚,一狠心,决意改革之后,朝堂上那些应试教育出身,满脑子四书五经,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臣们就坐不住了,玩起了文人们最擅长的智力项目——内斗,哗啦啦的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革新变法,一派主张遵循祖制,两派相互掐架,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贬我来,我贬你,好不壮观。
一个人,如果喜欢用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的方式自残,那么连穿开裆裤的娃娃都知道,这个人的脑袋肯定有问题。
人既如此,国家亦如何?
大宋的江山,岌岌可危啊!
老话常说,乱世出英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那是因为他周围有一群贪生怕死的狗熊。
所以说,乱世不但出英雄,更出狗熊。
可是,谁是英雄,谁是狗熊,自古至今又有谁能说清楚,所谓的史书传记,不过貌似公正客观,实则居心叵恻,到头来,江山易主,又是一塌糊涂。
好了,闲话少说,时间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哲宗这个小皇帝十五岁了,掐指一算,已经是继位五年了,但还只是个摆设,朝政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手中。
高氏,通俗点说就是高老太太,请注意这两个“太”字,它可是资格、辈分的象征。
人啊,一旦混到“太”字辈,脑袋就木了,思想就腐了,眼光也跟着花了,只想着年轻时的那点事了,张口闭口老祖宗那会儿如何如何,守旧意识浓重,就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看这不顺眼,看那不顺眼,总感觉世风日下。
高老太太就是一个典型。她临朝听政,守旧派当道,革新派被打发得远远的。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国势日下,积弱积贫。
元祐五年(1090年)这一年,朝中无大事,一潭死水。
腊月二十三,传统里的小年,在凡间值守的各路神仙,纷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述职述廉,顺便捎点土特产。玉皇大帝虽不食人间烟火,但也来者不拒,礼节还是要的嘛!
工作汇报得好或礼送得厚,赏!
工作汇报得差或礼送得薄,贬!
贬到哪里?贬到人间。有人说,小年这天出生的孩子,都带着一股怨气!原因就在这里。
话正这么说着,在静江府古县,一个新生婴儿呱呱坠地。
孩子父亲叫秦敏学,进士出身,现任古县县令。
县令?好家伙,乍一看以为是个肥缺。仔细考证一下,未免有些失望,在宋朝,县令不过是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真正的一县之长是知县。就如同现在官场的主任科员与科长,调研员与处长、巡视员与厅长,虽说级别一样,但一掂量手中的权力,就明白那是天壤之别啊,实职和虚职中间的路还很长,游戏规则还很多。
真是不当官,不知道官场学问有多深!
可怜的秦敏学,生不逢时啊!
秦家虽不是官宦世家,但也是书香门第,秦敏学的父亲、祖父都是读书人,只不过运气不济,屡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混上。秦敏学自幼好学,老实本分,承载着秦家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考中了个进士,做到了县一级的官位,虽只是从八品小吏,但也算给秦家争了口气。
秦敏学饱读经史,满腹学问,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做个高官,拿个厚禄,光宗耀祖。
因此,每次老婆王氏怀孕,他都要不厌其烦的问,有没有做到奇怪的梦,遇到奇异的事。孩子出生前后,他更是要把屋里屋外打量个遍,有没有红光啊,香气啊,天上星星有没有陨落啊……
秦敏学相信,但凡大富大贵的人降生,都要伴有奇异现象。他清清楚楚的记得,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他是读书人,不信书,还能信什么?
但结果是,他生了两个儿子,都没有书上说的现象发生。
他有些失望!有些动摇!
等到他第三个儿子降生,他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这又是一个平庸之辈,难道老天爷就这样看不上我老秦家!秦敏学暗自叫苦。
这一次,秦敏学犯了个大错误!
不管怎样,孩子出生了,就要取名字。秦敏学把家谱翻了一通,叫出一个名字:秦桧。
这是秦桧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露脸,尽管他还只是一个只会吃奶的娃娃。
秦桧的童年过得还算幸福,秦家虽称不上是上等富户,但也算中等小康人家,秦敏学虽没什么实权,但毕竟是吃皇粮的,有个铁饭碗,里里外外有几个仆人照料,日子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时候的秦桧,是父母眼里的小三儿,哥哥眼里的三弟,弟弟妹妹眼里的三哥,仆人眼里的三公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惬意日子。
与此同时,在北方的国都汴京,一场政治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元祐八年(1093年)的九月,高老太太在不安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这八年中,大宋的最高统治者不姓赵,而姓高。就像有段时间,大汉的江山不姓刘,而姓吕,大清的江山不姓爱新觉罗,而姓叶赫那拉一样。中国的老太太们,以东方女人独有的参政方式来谱写着一段段历史。
高老太太的死,宣告哲宗八年影子皇帝郁闷生涯的彻底结束。
皇帝终于亲政了!
那本就应该属于他的权力,却整整迟到了八年!八年中,他每天端坐在朝廷,接受大臣的朝拜,却无从发号使令,一切事情都由高老太太定夺,所有大臣都听从高老太太的命令,除了礼节性朝拜之外,没有谁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他恨他的奶奶,他更恨那群迂腐守旧的元祐大臣!
他要让他们知道不尊重皇帝的下场,他已经忍了八年,压抑了八年,憋在心里那股烈火必须得发泄出来,烧上一把火,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宋哲宗,才是大宋国的真正主宰者!
战国时的秦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子发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哲宗是大宋天子,他发怒会是怎样呢 ?血流千里纵然夸张,流放岭南还是轻而易举。
请注意了!元祐的老臣们开始遭殃了!守旧派要完蛋了!革新派东山再起了!
处理完高老太太的丧事,哲宗就迫不及待的下手了,先把元祐大臣的代表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以及善于打小报告的刘安世、范祖禹等人统统流放岭南,一个不留。
岭南?不会吧,那地方可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旅游度假好地方!皇帝把这群元祐大臣流放到那里,难道是高抬贵手,手下留情?
错!怒火中烧的哲宗绝不会宽容到那等地步,岭南当时还是一个蛮荒之地,和今天撒哈拉、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属于天然墓地。哲宗把这些元祐大臣流放到岭南,实际就是宣告他们政治生命的结束。
事情到此该画上句号了吧?
不,事还没完,到了绍圣四年(1097年),哲宗又开始有新的举措了。这一次发展到连死了的人也不放过,先后追贬和削夺了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的恩封,他们的后人也给贬了。
最后的结局是,朝廷上所有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到岭南团聚去了。
这就是皇权的威力,皇帝的厉害!
不服不行!
2、小小读书郎
时间总是不经混,刚才还是嗷嗷待哺的娃娃,转眼间就变成了翻墙上树的淘小子。
该给小三儿找个地方读书了。秦敏学夫妇盘算着。
读书?那时候读个书,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年龄一到,拿个户口簿,便能就近报名上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不是什么都能读得起的。富贵人家的孩子读书,通常是高薪请个名师到家里开小灶;中等人家的孩子读书,那得凑份子,几家合请一个老师;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多半是没得读的。
秦敏学虽然在古县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毕竟不是“一把手”,说话办事,力度有限。孩子上学的事,也不那么顺畅。
秦夫人王氏有个哥哥叫王本,在祁门县当知县,因为是“一把手”,有实权,所以在祁门县那一亩三分地上,说话办事那是相当的好使。
在祁门县这个地方有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叫汪伯彦,这位老兄家境虽然贫寒,但读起书来,一点也不含糊。怎么个不含糊法?按现在的说法,那应该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都统统拿下,第一非他莫属。
知识就是力量,成绩就是资本。汪伯彦少年成名,在祁门当地算是新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知县王本就是他的铁杆粉丝之一。
实际上,攻于心计的王本看重的不是汪伯彦的才华,而是他的锦绣前程。他心里算得很明白,以汪伯彦的学识,通过科举考试,将来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对这样有前途的年轻人,感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汪伯彦考中秀才之后,王本为了彰显自己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专门命人修建了一座学堂,取名为“英才馆”。
有了馆,就应该有馆长和塾师,馆长是谁呢?当然非汪伯彦莫属,塾师也由他兼任,来个“双肩挑”,王本一个人拍板就把这事给定了。
汪伯彦考中秀才后,本打算在家埋头苦读,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无奈家穷四壁,温饱问题无从解决,加上知县王本的极力邀请,不得以出山做了个馆长兼塾师。
学堂和老师都有了,就缺学生了。按理说,这修“英才馆”花的都是老百姓缴纳的血汗钱,应该算是公立学校,谁都可以就读的。
理是这么个理,但祁门县的“一把手”王本不答应。他琢磨着,这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先可自家人来,王家孩子们先上,不够数的话,旁系亲属再往上补,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外甥秦氏兄弟。
就这样,秦桧在舅舅王本的关照下,一路从古县来到祁门县,实现了跨学区就读,择校费自然是全免的。
不难想象,英才馆开馆的壮观场面,形形色色的官员、乡绅、秀才书生、好看热闹的闲人们凑到了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热闹是短暂的,枯燥才是这里的全部。
此时的汪伯彦心里最清楚,眼下他手上两件大事,一件是准备科举考试,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另一件就是教书育人,以此来混口饭吃。
不管他愿意不原意,每天他都要捧着书,摇头晃脑的领着学生们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汪伯彦渐渐发现,这群读书的孩子中,秦桧是最聪明的,不但记忆力好,领悟能力强,字写的也十分漂亮,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老师的最爱。自古至今,向来如此。
汪伯彦对秦桧十分赏识,每每与人聊天,都要夸赞秦桧一番。
在祁门,汪伯彦是名头响亮的人物。在老百姓看来,能够让他赏识的人,一定也是个大才子。混到了这份上,秦桧不想出名都不行。大概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出书,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吹嘘一番,说是什么吐血推荐;卖药,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忽悠一番,说是什么药到病除;拍影视作品,定要找个名人炒作一番,说是什么爆炸性绯闻……诸如这般伎俩,老祖宗早已是屡试不爽!
只不过,这里的秦桧是个例外,是汪伯彦主动捧的他。
事到这还没完,因为汪伯彦和秦桧名气越来越大,竟引来一个异人。之所以有“异人”这个称呼,就是因为他和正常人不一样,喜欢故弄玄虚,带点神秘色彩。异人是史书里面的常客,很多帝王将相在尚未功成名就的落魄岁月中,都曾有异人出现,并做出精准的预言。仿佛他们是玉皇大帝的特使,专门负责免费给人提供内部消息。
所以,异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是个好兆头。
看来汪伯彦和秦桧的好运来了!
异人预言: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在焉。
一听这个预言,汪伯彦和秦桧两个人身上就有抖不完的精神,脑子里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把目光放到朝廷上,自宋哲宗亲政以来,可谓是颠倒乾坤,把他奶奶听政时的政策统统打了一个红X,全部否掉,推倒重来,把他父亲神宗时治国理念重新般了出来,对当年跟着高老太太混的元祐大臣们豪不手软,全部流放到岭南。
这个皇帝不简单!
更不简单的是,哲宗放弃了对外委曲求全的观念,停止与西夏谈判,主动出兵西夏,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大宋皇帝铁了心要打仗,小小的西夏,何愁搞定不了?几场反击战过后,西夏就受不了,主动来找大宋求和。
这样情景在大宋太稀少了!
好样的,哲宗!
或许是理想太多,包袱太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或许是天要亡宋,不给这年轻有为的皇帝太多的时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和他的父亲神宗一样,带着满腔壮志和无限遗憾,宋哲宗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年仅25岁!
太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25岁的哲宗,还没有子嗣。他的晚婚晚育,把大宋推到了十字路口。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一个老太太出现了,那就是向太后,她虽不是哲宗的亲生母亲,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太后。
在古代,宫闱里的女人们往往就是通过皇权的更替来达到干涉政治的目的。
向太后也不例外。她本人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人上,她不是考虑国家长远大计,而是看重她个人利益得失。
必须选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向太后给立帝问题定了个基调。
可是在神宗皇帝仅存的五个皇子中,哪个是忠于向太后的人呢?
向太后心里面早有数了,那就是端王赵佶。
端王赵佶是何许人也?他是神宗皇帝第十一儿子,生性风流倜傥,轻佻浪荡,直白点说就是个花花公子。要说他一点优点没有,那是严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他的优点是书法绘画非常棒,传世作品可谓不少。但是做皇帝,不能光写字画画好,还要有很强的治国安邦能力,就是说要懂政治,懂艺术只能是艺术家,懂政治才是国富民强的保证。而赵佶最欠缺的就是理政能力,这对一个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